​中国人的《拉贝日记》

作者:曾焱

​中国人的《拉贝日记》0

4000册仅两本存世

1938年2月,身负家仇国恨的张怿伯在流亡中开始写《镇江沦陷记》。那时他不知道有个名叫拉贝的德国人在南京做了同样的事情。但他肯定比拉贝有更加强烈的冲动:无论如何要将自己所见的悲惨情景向外界公布出去,“唯一愿望在将个人经历忠实报道于社会,以求增强抗战意识,激发敌忾同仇”。在拍卖公司陈列的手稿中可以找到他写下的彼时心境。书页发黄,小楷工整有力。

张怿伯辛亥革命期间在北洋海军巡洋舰上做过正电官,职位大约等同于电台台长,策反了舰队起义。后来退出官场,改而实业救国,日本入侵中国时他是镇江工厂股份两合公司总经理。1937年12月8日,镇江先于南京5天陷落,张怿伯的工厂和家屋被日军强占,亲见了他们在镇江的疯狂烧杀淫掠。1938年2月张怿伯从镇江逃离到苏北老家,以半年间“身之所历,足之所至,耳之所闻,目之所见”,辗转中写成《镇江沦陷记》。根据匡时拍卖公司提供的手稿资料,《镇江沦陷记》主体内容包括9个单元,分别为“沦陷前之种种”、“一二·八日寇陷镇江”、“劫掠”、“奸淫”、“烧杀及伤害侮辱”等日寇罪行,另有对沦陷区百姓的生活实录等文字。三四个月后,他增补12段内容,并收录了自己写的《守厂记》、《辛亥海军举义记》,以及镇江焦山定慧寺僧人德峻所著《焦山沦陷记》,美国人莫龙纳1938年7月15日发表在上海《大美晚报》上的《南京屠城记》等珍贵资料,最后完成稿共12.4万字。他隐去真名,将书稿在尚未沦陷的兴化自费印了1000册,从邮局向全国各地机关工厂寄送。此后他又凭一己之力再印两次,总印数达到4000册,近发上海、苏北等地,远至湘、鄂、川、滇、桂各省,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

历经动乱,张怿伯当年的4000本印册几乎全部散失,目前所知仅有两本存世:当年被他埋藏在老家樊川地窖中的一本样书基本完好,赠给镇江档案馆后保存下来。另一本由著名出版人范用先生收藏。1999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人民出版社根据仅存的两本书重新整理出版了《镇江沦陷记》。

手稿两次拍卖

​中国人的《拉贝日记》1

确切说,拍卖的手稿并非1938年原稿,而是1946年张怿伯依照地窖所藏蓝本重新誊抄的手稿。1999年11月9日,为人民出版社新版《镇江沦陷记》担任编注的嵇钧生在报纸上发表文章《〈镇江沦陷记〉和1946年手稿的真实命运》。从他的叙述中,大致可以了解到手稿第一次拍卖前后的情况。

第一次拍卖,手稿持有人为扬州中国古籍书店,他们在20世纪80年代从当地征集了手稿,至于保存它的人是谁,为什么手稿没在张家后人手中而流落到了扬州,店方没有透露。从1946年到80年代这段时间,手稿经历过什么到目前为止还是谜团。1998年初古籍书店清查仓库,将手稿重新翻出,决定送到北京参加拍卖。埋没了几十年后,这件珍贵的抗日史料终于因为拍卖事件重新引起关注。在1998年5月8日北京中国书店的春季拍卖会上,围绕这部手稿的竞价持续了将近10分钟。拍卖前镇江电视台在全市发起募捐,组成镇江市民代表团到北京参加拍卖。他们预估成交价位不会超过10万元,没想到在现场遭遇志在必得的竞争者,争夺从8000元一直拉升到12.65万元才落槌,心理准备不足的镇江人没能拍到手稿。嵇钧生在文中透露得主是位不愿透露身份的宋先生:“他说曾经有过一部描写德国法西斯罪行的影片《辛德勒名单》,那么在适当的时候,也许有可能编一部揭露日寇侵略中国,关于镇江沦陷的影视片。”记者从匡时拍卖公司得到信息,将手稿再次送拍的便是当年竞得手稿的这位先生,身份为香港某传媒公司代表。1998年那次拍卖,镇江方面最担心的是手稿被日本人买走。前不久有篇报道还引用一位当事人的回忆说,拍卖现场有个日本人参与了竞价,并几乎相持到最后,但嵇钧生那篇文章提到的情况不太一样,“我看到事先详细询问过有关资料的日本人士确实来了,但他静静地坐在一旁,没有参加竞拍”。国家文物局获知《镇江沦陷记》手稿的具体情况后,曾指示北京文物局发出特别通知,“中国书店1998年春季书刊资料拍卖会上拍卖的《镇江沦陷记》拍品属革命文物,严禁出境”。所以这次拍卖之前,已经没有对手稿流出境外的担心。■

​中国人的《拉贝日记》2

手稿拍卖价格里的情感指数

手稿拍卖在国内市场几近空白,零落出现在书画和古籍专场里。但它一直是世界各大拍卖行重要的拍卖板块,拥有数量庞大而且稳定的藏家群,拍卖历史也最长。最古老的拍卖行苏富比最初就是以古籍图书和手稿拍卖起家,早年对拿破仑等名人手稿的拍卖为它确立了市场地位和全球知名度。现在克里斯蒂、苏富比、菲利普等知名拍卖行每年都在伦敦、纽约和巴黎举行数场“珍品手稿拍卖”,拍品为四类:文学手稿、音乐手稿、名人书信以及宗教文本和历史文献,一部手稿或者一封信函拍出几十万上百万美元是常见的事情。

​中国人的《拉贝日记》3( 《镇江沦陷记》 )

手稿价值高低,通常要看它的重要性和品相完整程度,但成交价格有时也会取决于其他因素。无论历史文献还是文学手稿,那些脆弱发黄的纸里往往附着了厚重情感,这使得手稿拍卖比其他种类的拍卖更具备了激动人心的悬念。2001年纽约克里斯蒂拍卖《尤利西斯》手稿,考虑到手稿并不完整,只是其中一个章节,拍卖行保守给出60万到90万美元的估价,最终成交高达150万美元。《尤利西斯》是爱尔兰人的文学国宝,第一次公开出版却在巴黎,手稿也一直留在国外,好几十年爱尔兰人都以为憾事。得到手稿拍卖的消息,爱尔兰国家图书馆便决定不惜代价把手稿买回都柏林,最终的高价,文学价值和民族感情各占一半。

1999年中国书店书刊资料秋季拍卖会上,公开拍卖过另一件重要的民间抗日文献——《“八一三”日记》。日记为毛笔书写,分上、下册,近3.5万字。日记作者张德治任职于当时的上海长城唱片公司,他以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感受和视角,记录下自己在1937年8月12日淞沪抗战爆发到9月11日期间的亲历所见。据报道当时拍卖现场争夺也很激烈,竞买主要在成都企业家樊建川和台湾地区“上海乡谊会”的代表之间进行,最后樊建川以2.2万元收藏了这本日记。在当时的史料拍卖市场上,这是仅次于《镇江沦陷记》手稿1998年拍卖的成交价格。2003年樊建川在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建个人博物馆群,其中有抗战博物馆系列,《“八一三”日记》应该就在收入的2万件藏品中。近10年里,中国书店的书刊资料拍卖会每期都有抗日史料推出,价格从几百元到万元不等,多为印刷品和旧版书,像《镇江沦陷记》、《“八一三”日记》这样保存完整的整部手稿十分珍罕,这也是为什么藏家会不计代价地想将它保存下来的原因。■

​中国人的《拉贝日记》4( 2006年8月31日,在德国公布的现存最早的一批 巴赫音乐手稿 ) 拉贝拉贝日记文化中国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