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潘克勒斯的奇迹
作者:李孟苏( 圣潘克勒斯火车站内的贝杰曼爵士雕塑 )
1876年圣潘克勒斯火车站(St Pancras station)完全竣工那一天,车站的设计师之一乔治·吉尔伯特·司各特爵士(Sir George Gilbert Scott)宣称,这座气势恢宏的火车站注定会成为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连接点。司各特的预言到2007年11月14日终于实现,这一天,连接不列颠小岛和欧洲大陆的“欧洲之星”高速火车不再从滑铁卢车站出发,改到了圣潘克勒斯火车站。
司各特设计了车站的旅馆部分。圣潘克勒斯火车站由两部分组成:沿街面是米德兰大旅馆,旅馆背后是拱顶火车棚。司各特给圣潘克勒斯带上了欧洲的基因:旅馆采用哥特复兴风格,它的塔楼、拱顶、枕梁、卷叶花的浮雕,借鉴自亚眠、布鲁塞尔、维罗纳、威尼斯等地的大教堂;建造旅馆用的砖有着三文鱼肉那种鲜艳的粉红色,也是司各特在意大利北部教堂找到的灵感。
在哥特式的红砖墙后,是一座魔幻世界的火车站。车站有个巨大的铸铁拱形车棚,阳光从玻璃棚顶投进来,天蓝色的铁架子似乎漂浮在半空。车棚由威廉·亨利·巴洛(William Henry Barlow)和罗兰·曼森·奥尔迪许(Rowland Mason Ordish)共同设计,他二人都曾跟随约瑟夫·帕克斯顿(Joseph Paxton)设计万国工业博览会的展览馆——伦敦水晶宫。水晶宫在建筑史上第一次完美地将铁构架和玻璃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巴洛和奥尔迪许把水晶宫中的经验用到了圣潘克勒斯车站的车棚设计上。建好后的车棚跨度74.1米,高30.5米,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建筑跨度,充分满足了火车站在空间、消防等方面的特殊要求。车棚的规模,的确是按照国际性火车站来设计建造的。
豪气万丈的司各特并没有想到,他和伙伴们的杰作完成后命运曲折,多次险遭拆毁或错误改建,还目睹了他的儿子——也是一名天才建筑师——的悲剧。小司各特在巴黎过了一段与酒精和白日梦为伴的日子,离了婚,精神错乱,回到伦敦死在米德兰大旅馆的一间客房里。他死去的房间外,有父亲设计的恢宏的拱形走廊,现在翻新后装饰着节制、贞洁等宗教题材的壁画,那既不是19世纪末巴黎的风格,也非小司各特任性的生活观。
其实,在车站立项之初,就频频遭遇厄运。1863年米德兰铁路公司计划在英格兰中部建设发达的铁路网,将米德兰地区出产的煤炭运送到城镇居民家的壁炉、冶炼厂的熔炉里。其中一条主干线从伦敦出发,穿过奔宁山脉抵达曼彻斯特和卡莱尔,于是圣潘克勒斯火车站被规划出来。1866年火车站动工,却逢上伦敦金融城信贷严重紧缩。焦虑万分的投资商们一边聚集在金融城内,一边还要安抚坚守在工地上的工程承包商。作家哈代也在这个工地上工作过。他是个小工头,负责清理一片坟场,看着挖上来的土里“挤满了人”。
( 米德兰大旅馆具有哥特风格的拱顶走廊 )
1867年底,铁路公司警告股东们,预算大大超支,但资金还有巨大的缺口。这引发了一场《经济学人》杂志所说的“只有了不起的、备受尊重的铁路公司才会制造的骚乱”。一年后,火车站竣工。大家的神经绷得太紧了,投入运营那一天,车站内外没有庆祝的彩旗,没有乐队,只有一列列邮政车在下半夜喷着蒸汽缓缓开出车站。车站和铁路越早投入运营,股东们的钱才能尽快收回来。同一年,车站外的米德兰大旅馆奠基,1872年西翼尚未完工就匆匆开张,直到1876年才全部完工。
圣潘克勒斯火车站的建成,标志着蒸汽火车的黄金时代开始了。米德兰公司提供了当时欧洲最舒适的火车服务,而有300个卧室的旅馆也为旅馆业带来时髦风气。它有当时伦敦最贵的套房;它第一个在旅馆中安装电梯,“上升的小屋子”一时引起轰动,并首次为女士设置了吸烟室。在建筑史上,它是个划时代的作品。
( 圣潘克勒斯火车站是英国和欧洲大陆的新连接点 )
1889年,埃菲尔铁塔竖起来后,圣潘克勒斯车站的光芒被挡住了,尽管它为古斯塔夫·埃菲尔提供了经验。再过了30年,现代主义开始盛行,米德兰大旅馆成为过时的典范,何况它的客房里没有盥洗室,注定要遭到客人的抛弃。此时米德兰铁路公司被更大的财团兼并,财团旗下有几家新的旅馆,它们是投资者的新宠,更是米德兰大旅馆的竞争对手。1933年,财团主席宣布,米德兰大旅馆到了“走投无路,无可救药”的绝境,关门谢客。2年后,旅馆出租给一些小铁路公司做办公室,很多老旧的房间、设备被草率封存了事。
更艰难的年代接踵而来。战争爆发,纳粹空军的炸弹炸穿了车棚,修复的过程中,巴洛最初的玻璃天棚设计被改得走了样;现代派的建筑师们冷眼旁观,不时对旅馆的哥特复兴风格说几句风凉话。“二战”结束后,圣潘克勒斯仍然在走下坡路,到60年代差点遭遇灭顶之灾。那是个激进的年代,英国诞生了超短裙、“甲壳虫”、嬉皮士,传统被视作阻碍前进的绊脚石,应该被炸得粉碎。政府也提出“破旧立新”的要求,先是拆掉尤斯顿火车站恢宏的希腊式拱门、大厅,1966年尚属国营的铁路公司又宣布,圣潘克勒斯的车站和旅馆经营得极为失败,要么将它和紧邻的国王十字火车站合并,要么二者都用推土机推掉。
桂冠诗人约翰·贝杰曼(John Betjeman)出离愤怒又忧伤地说,圣潘克勒斯车站“浪漫优美得无与伦比,以至于没有了立锥之地”。他和杰出的建筑史家尼古拉斯·佩夫斯纳(Nikolaus Pevsner)发起了一场保护维多利亚时代文化遗产的战斗,最后,车站成为在野的保守党攻击工党政府的筹码,才得以保留下来,并和其他两座哥特复兴风格的建筑——威斯敏斯特教堂、议会大厦一同被列入一级建筑保护名录。
成为文物的圣潘克勒斯火车站还是一片混乱。车棚下停靠的是跑市郊的列车,往来乘客行色匆匆,无暇多看它一眼。旅馆里里外外被煤灰染得黑一道白一道,不再做办公室,内部荒芜一片。它倒是受娱乐圈的青睐,《蝙蝠侠诞生》、《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辣妹的MV,都在这里取景。哥特小说迷看马文·皮克的《歌门鬼堡》(Gormenghast)时,脑子里浮现出来的也是这家大旅馆。
英法海底隧道的开通,终于让铁路部门认识到圣潘克勒斯火车站的价值,决定对它进行改建、修缮。经过11年,花了8亿英镑后,圣潘克勒斯恢复了巴洛和奥尔迪许最初设计的拱形玻璃天棚,钢铁的梁柱也重新刷上天空般的蔚蓝色。老旅馆被万豪集团收购,改为五星级酒店和私人顶层公寓,将于2009年开门营业。原有的圆顶地下室,是啤酒仓库,不对外开放,被大胆改为售票厅、检票口、安检中心和优雅的传统风格拱顶商业街。地下室上方是月台,为了适合欧洲之星的停靠,设计师拆掉了旧的月台;修新站台时,设计师在月台上留下几条巨大的缝隙。有阳光的日子里,日光穿过缝隙照进地下室,850根维多利亚时期的钢铁柱子投射出一道道黑影,视觉效果非同一般。乘上自动扶梯去站台,迎着高不可攀的明亮辉煌的玻璃拱顶缓缓向上升,似乎在走向天堂。
修缮后的车站在细节上做得很周到。在月台一头,拱顶最高点和著名的圣潘克勒斯大钟下方,摆了雕塑家保罗·戴(Paul Day)9米高的作品《相会的地方》;另一个月台上,则是贝杰曼爵士的铜像。车站的每一个门把手都是哥特风格,地面铺的是木材和石料,而不是英国车站特有的黏糊糊的地毯;有玛莎商店、鸡尾酒吧、独立咖啡馆、花店、美食专卖店,还有一家有2万种图书的富瑶书店(Foyles,英国著名的书店),每家商店里都有显示火车时刻的电子屏幕。没有汉堡王,没有麦当劳,火车站运营商说,他们不愿让乘客觉得到圣潘克勒斯来只是赶火车的。
圣潘克勒斯火车站为“旅行”带来了浪漫。媒体将它和著名的相会场所纽约中央火车站相提并论,圣潘克勒斯自有气质。它目睹了两次世界大战中军人和亲友的悲欢离合,陪伴了帝国的辉煌与没落,它如铁路史家杰克·西蒙所说,“反映出那个年代的自信和骄傲,还发出浪漫的光芒”。■ 奇迹建筑克勒斯圣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