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栋也不剩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刀口)

本周,重庆三峡博物馆展示了一把价值800万元的小提琴。这琴产于16世纪,出自意大利制琴大师彼得阿·安东尼奥之手,如今拥有者是重庆音乐家杨光熙,而真正的收藏者是他父亲、上世纪40年代重庆求精中学校长杨重熙,他于上世纪30年代从一个外国传教士手中购得此琴。

1891年由美国传教士鹿伊士创办的求精中学,恰恰是我的母校,只是我读书时它改名重庆六中,90年代末才恢复原名。记得当时整个校园绿树成荫,旧式教学楼和办公楼有十余栋,青砖黑瓦,飞檐高翘,既有西式建筑的典雅,又有中式建筑的沉稳,虽历经八九十年风雨,仍毫发无损。到了70年代末,还经常见有美国老人来学校参观,他们一下车,就兴奋得哇哇乱叫,像孩子进了游乐园。

后来才弄清楚,这些美国人全是“二战”老兵,而我的母校竟是“二战”时中、印、缅战区的盟军总司令部!当年亚洲战场的许多作战指令都从这里发出,包括滇西的松山、腾冲大血战,缅甸战场大反攻、印度英帕尔血战,美军B-29空中堡垒从四川广汉、梁山机场直飞轰炸日本,湘西、鄂北大反攻等,而史迪威及继任者魏德迈将军、后来协调国共谈判的马歇尔将军等,都是这里的常客,数以千计的美国青年,也在这里度过了他们的青春岁月。

遗憾在于,母校的老房子如今一栋也没剩下,统统拆掉了。取而代之的是毫无个性的方盒式建筑,新则新矣,但美国老兵包括他们的后代们却再也不来了。还在于,当重庆城区的吊脚楼、灰砖别墅、苦楝树、旧式马达等被扩城风暴一片片吹走后,整座城市,还有多少值得回味的人文价值?小提琴因归个人所有,历500年还能发出声响,旧建筑则因时世变迁,最终成为一堆瓦砾。历史,就此被割断。 一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