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的劣币与良币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王雪峰)

新学期开学时,我工作的大学又多了几张新面孔,一打听原来是新引进的博士。曾几何时,大学对博士求贤若渴,给政策,给经费,给职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考博热”。但不几年的时间,博士竟然也如同硕士一样多了起来,先前招聘广告中校方还有住房等承诺,今年引进的博士只能在招待所里面“安居乐业”了。

中国的高等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思考的结果是名目繁多的博士培养得太多了。我10年前硕士毕业时,单位里拥有硕士学位者寥寥,弹指一挥间,身边的同事在不知不觉中都摇身变成了硕士、博士,可水平却大不一样。有些人是靠寒窗苦读考上的,有些则是“降格以求”的,因为身份特殊,比如“高博班”,专门招收高校的厅级干部,学费数万元之巨,并在报纸上广而告之。培养过程中,钱学交易,其乐融融。我曾经亲历过“高博班”答辩会,答辩者无一例外都是首先感谢“某师大”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呜呼!斯文扫地,竟有甚于此者?

高学历者增多,出现了一个后果,即经济学中的劣币驱良币效应。用人单位不可能一一考察博士的实际水平,只能假定他具有了同此学位相当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水平低者常常挤占了有限的位置。另一个后果就是社会学中所谓的信任这种社会资本的丧失。信任的社会作用之一在于它是一种简化机制,可免除烦琐的考察过程,节约社会资源。但随着持有博士学位的平庸者的增多,用人单位和社会对这类人的普遍信任感会下降,最终造成学位贬值的恶果。 良币劣币学位

上一篇: ​一栋也不剩
下一篇: 农民合作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