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砍柴”: 《三国演义》、“武松打虎”,才是塑造中国老百姓价值观的东西

作者:王晓峰

​“十年砍柴”: 《三国演义》、“武松打虎”,才是塑造中国老百姓价值观的东西0

“十年砍柴”的真名叫李勇,大学中文专业毕业后,考上了司法部的公务员。做了公务员之后才发现,每天就是给领导写讲话稿,这一写就写了3年。后来他觉得这么写下去不是回事,机构改革,他有机会去《法制日报》做记者。“写了几年后我就想,一个要靠写作为生的人,你整天都在写你自己看了都恨、都觉得垃圾的文字,人生悲哀莫过于此啊。”十年砍柴说,“我就想,能不能有更好的一种写作方式。我们幸运在赶上了网络时代,以前,你写完了可能就塞到抽屉里了,一个默默无闻的作者,出版社也不会找你,你要想成为一个作家必须要进入某山头,一个圈子。现在是写了就发在网上,好玩,反正也没有钱,没有名气什么的,什么都不想,这样呢,写作的状态比较真实,读者的评价也比较真实。”

就这样,十年砍柴开始在网上写他想写的文字,最初他写《水浒》心得,写了八九篇后,被吴思看到,便推荐给当初给他出版《血酬定律》的书商,于是,就有了一本《闲话水浒》。能写自己的东西了,十年砍柴很高兴。

后来十年砍柴专攻明朝历史,“《水浒传》实际上是关于明朝的一本书,它反映的很多其实是明朝的事情。我们现在的人写还珠格格,很多是我们现代人的东西,施耐庵那时候也一样。好像亚里士多德说过这样一句话:‘有时诗人比历史学家更接近真实。’历史无非是一个年表,就是某年某月发生什么。文学家写的故事也是假的,但它写出来的社会形态一定是真的,比你那些历史学家描写的还真。像我们看见《水浒传》里,林冲一进牢房,人家就告诉他,你要不给常例钱,人家就怎么弄你,比如用土袋子压你。后来我看《明实录》,东林党被锦衣卫抓了,就用《水浒传》那些办法,压土袋子,弄死你”。

十年砍柴最初对历史产生兴趣,是他对历史的社会背景比较感兴趣,但这些在他大学学中文的时候并没学到,“中文系的老师跟你讲《史记》、《汉书》中的篇目,跟你讲《三国演义》,绝对不会讲它的社会背景,为什么会这样,他会讲这个字怎么发音,训诂还有什么讲法。他讲《三国演义》会讲人物塑造多么成功,他要告诉你,为什么在大观园里会是那样的家庭,而不会告诉你家庭之外的东西。我追求的实际上是社会学的东西,甚至是法制史的东西”。

后来的工作环境让十年砍柴可以用“社会现实”的方式去观察分析历史,“把历史放到更大的范围,不仅是学术的历史,从社会学的角度,那才是真正的历史。影响中国老百姓的历史观、价值观的,肯定不是《二十四史》,而是《三国演义》、‘武松打虎’这些东西,这才是塑造中国老百姓价值观的东西。忠孝礼义,都是单田芳他们说的这些,它比《二十四史》对老百姓价值观的塑造要强多了”。当十年砍柴写完《闲话水浒》,开始从社会规则和政治架构方式去思考历史,于是就有了《皇帝、文臣和太监》和《晚明七十年》。

​“十年砍柴”: 《三国演义》、“武松打虎”,才是塑造中国老百姓价值观的东西1( 十年砍柴 )

“我一直琢磨为什么到了明清之后一定是‘四大名著’这些小说,再加上《儒林外史》、‘三言二拍’、《金瓶梅》。如果说它文笔不错,文学成就很高,当时很多大才子写的东西,文笔也不错。如果说故事离奇,有些故事更离奇。那我想,更多还是社会学的丰富性,他们写的东西,让老百姓看了觉得过瘾,符合老百姓对社会的认知。这些作品,现在写字楼的人都不觉得陌生,那时候人骑马,现在人开车,过去人用毛笔,现在上网??后来我就想,是不是我们民族的国民性在明朝时候就已经定性了,跟现在的人没什么区别了?包括他们的行事规则、交朋友、追女孩子、对待父母、对待上司,好像跟我们特别近了。可能那时候的文化基因还是比较顽固地活到了现在,我觉得这个可能是很重要的。这几大小说,正好契合我们普通人对世界比较全面的认识,《水浒传》就一定是江湖,江湖上这帮人怎么混;《儒林外史》读书人就是这个样子的,看今天大学教授,跟《儒林外史》里写的有什么区别?从《儒林外史》到《围城》,中国读书人没长进。你看大观园里,一个单位里,老大一定是这样做的,一个家长,肯定就是这样做的。《三国演义》是高层权谋。官场也好、民间也好、江湖也好,其实就是这些东西。所以我想它伟大肯定伟大在这儿,那时候大学老师不会跟你提这些的,他只会跟你讲,笔法洗练,人物性格突出,全是这些??”

“明末,中国到了一个拐点,其实近代化,该出现的东西,当时已经有了,无论经济、文化、信息的,都有了。但是到了1644年明亡以后,清政权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方面,跟汉族比还是落后的,它更独裁,所以又回去了。现在当事后诸葛亮确实很容易,尤其到明末,就是三四条路走,他们为什么总选最不该走的那条路,决策机制出了什么问题?”

所以,十年砍柴在研究历史时候,喜欢研究规则。“曹那个《流血的仕途》,写得很好,看完后我觉得很悲凉。中国人要玩权谋,李斯那个时代就已经成熟了,中国人玩这个,成熟得最早。要玩这个东西,你比前人还能有什么进步?你能超过张居正?你能超过诸葛亮?你连李斯都超不过。所以从李斯开始,中国的士大夫就是绑住哪个老大,才能成事。我觉得再这么渲染下去,没什么意思,玩来玩去最后把自己玩死了,李斯不就那样吗,把自己玩进去了。张居正最后是,儿子上吊,一家人饿死那么多。难道我们中国的历史就跟规则、宪政没有缘吗?我觉得不管你叫议会也好,叫杜马什么也好,都无非是限制政府权力,我们就没有过吗?没有过可能成长吗?在明末好像有。台湾地区新儒家牟宗三说,在晚明,中国新儒学困境,他比喻说‘只差一篙’就划船到岸,就差那么一篙,最后没到。几百年了,就是靠不了岸。”

十年砍柴希望通过通俗的历史写作来确立一种历史观,那就是制度建设。更确切说,是一种先进的法律制度建设。“这个话说得很大,但确实很重要,如果这个问题没有解决,那么科技发展啊都是扯淡。在宋代末年,中国的科技绝对领先世界,这就是李约瑟难题,为什么到明以后我们就下来了?我们根本就不能保持那种鼓励人家的那种制度。严复到了英国,他原来不知道专利制度是什么,他原来是学海军的,中国不是打不赢外国人,那我们优秀子弟都去学海军,不就是造船吗。严复在英国待过,觉得不对,他发现有比学海军更重要的,就是专利,谁用你这个专利都给你钱,凭这个东西就可以发财,聪明人都干这个,都创新。严复写过一篇东西,最后他才明白为什么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那么强大,是它的法律制度。”

对于现在出现的“历史热”,十年砍柴很感慨,他说在民国时期,钱穆去西南,住在一家小店,店主的女儿捧着他的《国史大纲》在看,他就很感慨,对他一个知识分子来说,那是最欣慰的,在那种战乱年代,这么一个小店家的女儿还在看历史。“现在你看看,完全是两层皮,有些东西就完全是为了评职称、拉项目。这种问题会改。一些历史先从网上热起来,体制内的人已经看到了这一点,他们甚至很焦虑。”十年砍柴说,“你不能永远靠政府拨钱把你养成一个大史学家,是不可能的。你靠政府拨钱,你没有市场承认,没有民间承认你,不可能产生黄仁宇、余英时这样的大家。”■

(实习记者罗丹妮对本文亦有贡献) 三国演义老百姓武松打虎塑造砍柴十年中国东西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