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顿的交响曲
作者:朱伟听了那么多年音乐,忽然发现,就概率而言,听得最多的竟是海顿。最初接触音乐,从形式革命的兴趣,对海顿的温文尔雅、小心翼翼曾那样不耐烦。如果从声音表现的形式出众要求,海顿音乐里永远没有趾高气扬,没有那种大幅度的兴奋、悲苦或者与命运搏斗的忘乎所以,这构成他的音乐永远是那样甚至有些谦恭地娓娓道来。就我自己听音乐的体会,真正喜欢上海顿需要时间。在听过各种各样漂亮的声音装饰之后,你忽然发现他的音乐不需化妆,感情却是最丰富的,幅度最宽阔的美丽。我最早喜欢他的钢琴奏鸣曲与大提琴协奏曲,然后喜欢他的钢琴与小提琴、大提琴三重奏与弦乐四重奏,再然后才发现他的107首交响曲(编号104)是那样美的一个宝藏。
海顿被称为“交响曲之父”,但他其实只开创了弦乐四重奏这种形式,交响曲首创是德国人老巴赫的儿子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或者波希米亚人约翰·文兹尔·斯塔米茨、意大利人乔万尼·巴蒂斯塔·萨马丁尼。小巴赫留下交响曲有10首,作于汉堡时期的1773年,这时斯塔米茨已经死了(死于1757年),萨马丁尼已经75岁(死于1775年)。现在公认先使用交响曲这个名称的是斯塔米茨与萨马丁尼,斯塔米茨一共作了58首,萨马丁尼作了77首。但他俩的所谓交响曲其实与意大利序曲差别不大,而小巴赫以德式沉思中的感伤拓展了这个结构,所以音乐史认为他真正完成了这个形式。但小巴赫的交响曲仍然是快、慢、快三乐章,演奏时间最多12分钟。海顿在此基础上,所以成“之父”,首先是改变了斯塔米茨或小巴赫的方向,将渐强渐弱的对比,变成一种优雅层次的逐渐展开,展现其中美妙细节。其次,他真正丰满了这个形式,他的第一号交响曲篇幅与小巴赫的相仿,演奏时间不到12分钟。第三首就在第三乐章引入了优雅的小步舞曲,把三乐章变成四乐章,演奏时间接近18分。第六首《早晨》中已经有长达8分钟美极了的抒情慢板。
现在考证结果,海顿的第一首交响曲大约作于1757年,最后一首第104号作于1795年,时间跨度为38年。1757年他25岁,1795年他63岁,他死于1809年,拿破仑攻占维也纳3周后。听他全部的107首交响曲,能清晰感受到这种形式如何点点滴滴丰富与壮大,到最后,篇幅已经达到半小时。他真是开掘了所有优雅、机智地抒情的可能性,处处妙趣横生,而且乐思重复的概率还极少。
从配器看交响曲的意味是件饶有趣味事。海顿早期的交响曲,乐队编制大约是24人,13个弦乐——6把小提琴、2把中提琴、3把大提琴与2把低音提琴。2支长笛、2支双簧管、2支大管、2把法国号,另有1架大键琴补充和声,严格的规整对比。其他乐器,比如英国管与小号根据不同场合补充。当时还没使用单簧管,第一个在交响曲中用单簧管的是莫扎特。海顿晚期的交响曲,当时巴黎或伦敦的乐团,仅弦乐已经达到40人,为满足较大的演出规模。到贝多芬的时代,木管铜管有了明显区分,但木管还是两管制,即各两位演奏员。后来到瓦格纳、马勒变成四管,圆号变成8,小号长号变成6,各种打击乐器琳琅满目,乐队就变得庞杂无比,一个乐池都坐不过来。
现在回头看,这实际是交响曲性质的演变。Sinfonia这个词源在希腊,意为谐音谐鸣。海顿早中期在艾斯特哈吉亲王的领地任乐长,交响曲为贵族晚餐及社交需求伴奏,它必须是优雅的,优雅建立在漂亮的和谐上,和谐又建立在睿智、美妙与平衡规整上。它面对小众,小规模乐器组合,海顿的迷人就在这种数学般的精确精致与和谐。他的交响曲核心在典雅的小步舞曲,一般都是慢板美丽抒情的延伸,而开场第一乐章与结尾的第四乐章则是潇洒节奏的演示。我一直觉得,维也纳的美丽气质其实是海顿赋予的,他那种在舞蹈中歌唱的气质影响了莫扎特。但莫扎特身上有太多对贵族氛围的不屑与反抗,他将戏谑带进音乐,从这个角度,你可以理解,萨列里当年为什么会对莫扎特那样敌对——他要捍卫贵族音乐的传统。
海顿的107首交响曲,最有名气的是最后从第93到104号的12首《伦敦交响曲》,或者从第82到87号的《巴黎交响曲》,其中第98号的第二乐章是献给早逝的莫扎特的,值得注意。但我相对却更喜欢他的中期作品,总觉得中期作品乐器更单纯,表现更质朴,没有晚期作品有那么多以富丽堂皇的节奏声势为标志的戏剧性。而且中期作品使用了很多宗教音乐元素,在虔诚中有更多感人处。我指的中期,是他1770年前后的作品,其中最喜欢他的第45号(《告别》)、第48号(《特蕾莎》)与第49号(《受难》)。《告别》的第一乐章只有严谨的4分多钟,却构成了那样完美的发展,第二乐章缠绵的细腻能与第44号的慢板比美(海顿选44号这个慢乐章为他的葬礼配乐,可惜因这个乐章太出色,其他乐章相对就不那么完美)。《特蕾莎》是为当时的奥地利皇后来访而作,是一首献媚作品,但每个乐章的整体表现却是那样令人惊叹,它的慢乐章层层展开,扣动人心有9分多钟。《受难》采用了教堂奏鸣曲结构,用了仅有的F小调,则是他交响曲中最具悲剧性的。慢板乐章10分钟,移为了第一乐章,我以为沉静地表现了受难的庄严责任。《特蕾莎》与《受难》的第四乐章都简练到只有3分多钟,就像漂亮的旋风瞬息而过。
海顿的早中期与后期作品,构成一个重要差别:当他走出艾斯特哈吉领地,走向巴黎、伦敦时,面向的对象就从小众变成大众,不从漂亮精致的织体变成激动人心的音响轰鸣,就难满足较大幅度的交响谐鸣效果,细微效果则往往被忽略不计。实际到海顿晚期,贵族艺术已经名存实亡,贝多芬就在此废墟上呼之欲出。■ 海顿莫扎特交响曲艺术音乐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