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胀前夜
作者:邢海洋( 10月19日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员,当日纽约股市三大股指大幅下挫 )
美联储降息还不到一个月,商品市场两大标志性商品——石油和黄金已经冲天而起,原油价格涨到90美元一桶,黄金也达到了780美元/盎司。美联储的不智甚至在他们力挺的证券市场也面临危机,宣布降息前后,道-琼斯指数短期内曾经上升近千点,创下历史新高,但随着商品价格飙升,恐惧也在蔓延,10月19日,道-琼斯指数一下子下跌了367点,跌幅接近3%,几乎回到了降息前的价格水平。
10月19日还是一个颇为特殊的日子,1987年股灾的20周年纪念日,1987年的股灾,道-琼斯一天内下跌了508点,跌幅近23%,一时间全球资本市场连锁下跌。不过那次全球式的恐慌仿佛只是一个陨石偶然落地,并未给随后的全球经济带来多大影响。现在总结,那时候的麻烦更多是技术问题,当时华尔街内部流行的操作方式中投资组合保险和程式交易,加在一起形成了止损盘同时涌出,卖盘遇不到买盘,价格便一泻千里了。随后,交易所修改了交易机制,大盘大跌时整个市场停止交易,给投资者以冷静的时间,恐慌引起的大规模抛售也就得到遏制。
回想那次有惊无险的股灾得以安然度过,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美国经济处于增长的前夜,或者正是积蓄向上能量的时候。自1982年开始,经济增长持续到了第5年,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在下降或保持着一个稳定水平。3年后,苏联解体,全球热钱开始流入美国,加上新技术革命,美国市场持续了将近20年的增长。1987年股灾发生前,道-琼斯的最高点不过2722点,现在上升了11000点,股灾当天,一天损失的市值5600亿美元,当时已经是天文数字,现在,美国股市总市值超过16万亿美元,是当时总市值的6倍。
20年前,格林斯潘刚上任,股灾第二天即指挥美联储购买了大量的国债,相当于在银行系统中创造了120亿美元的流动性,使得联邦基金利率在一天内下降0.75个百分点。充斥于市场的大量流动性,有效地稳定了市场情绪。20年后,新上任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似乎面临着同样的处境——次级债引起的股市下跌。但假如深入分析,两次下跌,无论背景还是表象都有天壤之别。那时的美国股市,短短5年间股指上升一倍半,面临最正常不过的调整,截至股灾,调整将近1000点,市值损失37%,正是救市的好时机。而现在,同样下跌1000点,市值不过损失7%,一个小调整,何谈恐慌。即便有恐慌情绪也只发生在个别行业,至今没有出现不可控制的大规模股市恐慌。而贸然大幅度调整利率,恐怕是挂一漏万了。
上世纪70年代后,世界范围内便没有大范围的通货膨胀发生,物价稳定成就了经济平稳发展,或许正因为“承平日久”,决策者对通胀的敏感大为下降。来自中国和印度的供给压低了国际市场上从服务到制造业的价格,并且这种供给似乎是取之不竭的,总有成本更低的地区加入到国际经济的循环中,从而有效地拉低价格。即便如此,西方国家也时时受到通胀威胁,格林斯潘任内通胀便多次抬头,在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胀之间,他也总是以控制通胀为要务,因而得到“通胀斗士”的称号。只可惜,他的继任者没能在经济发展和抑制通胀上做出正确的选择,以致股市和商品市场上两头不讨好,至少从近一个月来的市场表现看是如此。
调控是建立在统计基础上的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联想到最近我国央行行长在“十七大”记者招待会上的关于“对加息来说,我们既可以选择27个基点,也可以选择54个基点,这是我们的自由”的说法,不由得想起格林斯潘的调控办法。任期18年,他的调控多是以25个基点上下浮动着,以频繁而微小的浮动,化解经济危机于无形。格林斯潘的另一个功绩在于他使联储力图保持独立性,偏紧的货币政策多是财政部门和政府不愿看到的,克林顿就曾抱怨联储连续加息,“这将使1993年以来减少赤字的努力变得毫无价值”。
面对黄金和石油的飙升,新任美联储主席不知做何感想。但显然,石油价格的飙升已经给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压力,不妨设想一下,炼一桶油就要赔本近30美元,为了国内物价稳定,中石化还要苦苦支撑,保障供应。9月的CPI虽然略比8月下降了0.3%,但只要油价提升哪怕10%,这点进展便被消耗掉,更不用说若按照成本核算,至少有30%以上的提价空间。 通胀美股股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