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盘不死?

作者:尚进

什么时候光盘将被淘汰呢?很多从上世纪70年代就大肆购买磁带音乐和录像带电影的人,在经历了90年代磁存储方式的技术淘汰,望着成堆的磁带歌曲和录像带电影,不自觉地对于技术变化已经产生了条件反射式的恐惧。另一波恐惧则来自25年来始终信赖光盘介质的人,他们购买了不少CD唱片和DVD电影,并且将不少个人数据资料都刻录成了CD-R和DVD-R,但是这些光盘在经历十几年时间后,渐渐无法读出来了。实际上,对于CD自杀问题的最早讨论起源自2000年,最初1970年大阪举行万国博览会的时候曾经创意过一个“时空胶囊”概念,将当时市面上最前卫的2000多种物品放置在容器内,埋于大阪城公园的角落,掩埋的物品不光包括种子和成衣,也包括松下电视机和磁带。然后每间隔10年,将这些掩埋试验品取出来一次,测试其品质,按照最初发起这项活动的发酵研究所贺京淳的说法,就是希望看看100年时间内,文明时代的产品将能保存多久。1980年,索尼将试验阶段的CD光盘放入其中,那时候1970年放入的磁带还很完好,在1990年取出测试时,CD光盘和磁带都还可以播放出音乐,而2000年再取出时候,磁带音质已经走样,CD光盘则是彻底无法读出来了。

光盘不死?0全球合法发行的光盘出版物至少接近300亿张,估计地下光盘流水线还可以再贡献200亿张。为了长久保存数据,光盘使用的有机塑料合成物都可以保证百年不腐,而大量光盘承载一次性数据后,扭脸变成了无用的塑料垃圾,这无疑在向渐渐升温的全球环保情绪发出挑衅。于是那些技术怀疑主义者们又出动了,谁来终结光盘,这成为2000年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技术思辨话题。一面是工程师们不满足于DVD仅有的4.7GB容量,以及脆弱的保质期,另一面则是商人们希望出现一个保持光盘脆弱性和压制低成本的新替代品,就像CD替代磁带,DVD替代录像带一样,让新一代的消费者再掏钱成为背后推手的商业动力。尽管2006年7月硬盘已经被IBM发明出来了50年,可垂直存储技术出现,以及iPod让小尺寸硬盘的重新流行,让少数人始终坚信垂垂老矣的硬盘技术升级之后就可以成为光盘永久性的替代者。可还没过几年,半导体大亨们让闪存芯片售价狂跌,15美元就能买到2GB的容量,并且闪存比硬盘和光盘都要小,重复读写次数几乎可以视作无限。就在大家还在为谁来承载未来的影音数据众说纷纭时,光盘技术又杀回来了,不再是1982年CD时代的780纳米波长,也不再是DVD时代的650纳米波长的红色激光,激光物理技术的进化,让激光波长可以达到了405纳米,在这个波长、激光呈现出蓝色的视觉状态,一张标准光盘可以承载25GB的数据,而盘基依旧沿用CD时代的尺寸,只不过盘面上的化学涂层调整了配方。于是蓝光技术一夜之间被抬了出来,从好莱坞到电器商似乎都认定了,光盘不会死。

此时根本没人再在乎CD和DVD的频繁自杀,不管何种光盘,表面覆盖的还是聚碳酸酯树脂,从理论上说蓝光光盘照样无法避讳报废危机。可面对高清晰电影的视觉诱惑,没有人再热衷追问为什么光盘频频自杀,也不再有人关心环保分子们对于光盘环境污染的抗议。飞利浦、索尼、东芝、IBM、微软这些光盘技术背后的商业力量依旧在替所有人做出选择,光盘的优点和缺点并没有因为技术的变迁发生本质革新,反倒是蓝光光盘每张超大的数据容量,让信息保存安全的风险成本翻倍增长。

实际上,光盘自杀的厌世情绪只是每个人的牢骚,除非坚持做一个勒德分子,否则每个生活在数字时代的人都无法回避这个问题。更多人始终在大声询问,谁是数字时代真正长久的档案柜呢?最简单的答案是互联网,Google在2005年开放1GB容量的Gmail邮箱时候,已经勾勒出了网络存储方向,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重要数据保存在互联网上,这让信息数据比光盘更易于携带管理,可有限的网络速度带宽,让网络存储很难找到光驱飞转的速度感,更大的隐患则是隐私,并不是设置密码就能让这些网络存储的数据,像家中CD架中隐藏的小秘密那样不被发现。经历电脑热的老DIY分子更相信硬盘,不用为硬盘的磁物理结构担心,安全保存数据10年并不是问题,很多70年代生产的老硬盘依旧在运转,尤其是现在500GB硬盘只要800元人民币的价格,让每GB数据只要1.6元,从理论上性能价格比已经超过了CD,并且在渐渐逼近DVD每GB数据0.3元的单位性价比。更夸张的主张则自称数据存储鸡尾酒疗法,将MP3和照片这些个人化数据刻录在DVD光盘上之外,硬盘也要做一份镜像,并且每隔5年翻录一次DVD,不要在乎高档DVD刻录盘每张8元的价格,就像10年前刻录一张CD要10元成本,现在一张DVD就可以容纳下7张CD一样,2010年一张能存下5张DVD容量数据的蓝光盘片绝对不会超过10元,谁还在乎海量信息没地方保管呢?■ 技术光盘

上一篇: 名人未必价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