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霍家后人与逝去的武林
作者:王恺/小南河村的迷踪拳神话
迷踪拳这种家传绝技,到了霍自正这代人身上,还剩下多少?谁也不知道,因为霍家人早就不与外界人交手了。
上世纪80年代,香港电视剧《霍元甲》在大陆播放,每天从各地来霍家拜访的人曾络绎不绝,其中不乏来“访”者——霍家人们管上门来寻求交手的武林中人的到来称为来访。
当时令霍自正他们紧张的,倒不是来交手的人武功有多高,而是不堪承受的经济压力。霍自正说:“基本上不用动手,问对方两句师承门派,大家心里就知道了高低——问完后双方会心一笑,文斗占了多数。”麻烦是负责这些来访者的食宿,按照霍自正的印象,当时家境窘迫,住宿在农村不成问题,当时霍家传下来的6间土房虽然破败,但是还在,“都睡在我们家的大土炕上”。
吃的勉强能供应,可是总凭白支出那么多东西,让人心中不甘,“有的人住上十天半月不肯离开,走时候还要问你拿路费”。
( 霍元甲夫人 )
怎么说都不走的最麻烦,当时有个厦门来的“戳脚派”高手,非要和霍自正动手,可是霍自正从小就被教育,练武是为扶贫济弱,强身健体,说什么都不肯交手,最后送了一套迷踪拳谱,对方才离开。其实当时这拳谱已经由上海精武会整理出版了。
霍自正反复强调自己练得不好。小南村及附近村庄练习迷踪拳的不在少数,在乡村,迷踪拳还是采用师徒相传方式,霍自正的拳法就传自他父亲霍文亭。“他20岁时候就是村里的私塾老师,喜文不喜武,所以自他那里就没学好,我学得更不好了。”霍自正一直解释,传统武术并没什么神秘,谁要练习得多,谁就能功夫深,“像我们很早就要养家糊口,哪里能认真练习呢?”
( 霍自正 )
加上当时的政治气候,他祖父——霍元甲之子霍东阁在印尼,“我们家的海外关系村里谁都知道,这时候属于被管制对象,都不敢光明正大地练武”。他每天早上4点钟和父亲偷偷学几招,“没有练成”。
目前这地区公认的老拳师,是邻村的冯姓老拳师,他父亲曾是霍东阁的徒弟,按照村里人说法,80岁的老拳师动起手,十来个人近不了身。“动作幅度不大,但是很神出鬼没,飘忽不定”,这也是迷踪拳的基本特点。而附近村里也有不少人自称自己迷踪拳很正宗,追究根本,都称来源于霍家。
( 霍东阁 )
可是他们练他们的,霍家人练霍家人的。当年政府组织迷踪拳演练,请他父亲霍文亭到场,众多拳师当场演练,老先生都不承认他们打的是迷踪拳,“他说他们练习得不错,可是不是迷踪啊,我怎么承认”。
霍自正见过冯老拳师练拳,与他自己的练法完全不同,他的拳法,动作并不飘,反而缓慢,一招一式看得清楚,“练好了有很强的锻炼身体功效”,他始终不强调迷踪拳的杀伤能力。
( 朗荣标 )
他自己那套家传拳谱,早就拿出来公开了,和上海精武会公开出版的那套没什么不同,于是村里又传说,真正的拳谱不在他这支,在他伯伯家那支,他伯伯家也练武,从来不肯在公开场合出头露面,所以大家就越传越神了。
官司和霍家的尊严
( 霍元甲 )
在村里人看来,霍自正的脾气远比他的父亲随和,有一点却一样,就是对霍元甲的尊重,“在他们家人看来,霍元甲不仅是武功高手,也是使家族发扬光大的一位先祖”。
“小南河村生活太苦了,所以有点机会都要往外走。”写霍元甲传的当地作者晨曲从前是村里居民,他说小南河村大部分土地属盐碱地,霍元甲家在村里只属中等人家,10多年前,他家旧房子还没拆掉,最能看出他家的真实状况,6间土房围住一个小院,典型的当地农家模样,“现在的青砖故居是想当然盖的,当年,我们村条件最好的人家也住不上那样的瓦房”。
(
精武馆成员,左二为霍元甲儿子霍东阁 )
晨曲小时候和霍家是邻居,他一直爱听霍家故事,能走出乡村,到城市闯荡出天下的霍元甲和霍东阁,是霍家百谈不厌的传奇。
晨曲说:“文亭老1957年从村里学校校长位置上被赶下台,回村里劳动,当时村里老人都记得霍元甲的故事,所以大家休息时候就爱闲扯。他20岁就做霍家学堂的私塾老师,不少比他大的堂兄弟都是他的学生,都得乖乖听他的话。”在晨曲看来,要不是受时代限制,霍文亭是能够与他的父亲及祖父一样,有一番作为的。
( 霍元甲故居内的书房、客厅和练功房 )
直到80年代,霍元甲热渐渐兴起,霍文亭才获平反,“可是他对很多事情都看透彻了,对那些拿霍元甲做招牌的行为一概不理睬”。在晨曲印象中,老先生最支持的,是1989年乡镇政府组织的为霍元甲修复坟墓,“文化大革命时候,村里所有坟墓都平掉了,那时候又重新挖坟,寻找哪个棺材是霍元甲的”。当时晨曲办的塑料厂就在霍家祖坟上,在厂里挖了不少坑,最后终于找到,最有力的证据是红棺木,当地只有给夭折者才用红棺木,而霍元甲是在上海下葬再转运回天津乡下的,上海使用的正是红漆棺材。“迁坟时候,文亭老先生坚决按照家乡规矩,把祖母王氏和祖父霍元甲合葬,本来政府想法是单给霍元甲做一个坟墓。”
霍元甲的婚姻也和影视剧传说的不同,他始终只有一个妻子:王氏,王氏是邻村村民,据说个头很高,因常年劳动而消瘦,她留下了一张照片,才使后人得以知道面貌,“看上去很慈善,她在与霍元甲成亲时候住的土房住了一辈子,后来修复的那种高大的砖瓦房和她毫不相干”。
( 霍元甲故居内的书房、客厅和练功房 )
霍家家境一直不富裕,1910年,霍元甲去上海打擂,病死在异乡后,她不得不支持门户,当时身上还有遗腹女霍东琴,“幸亏她性格坚强,才使霍家一直支持下来”。王氏直到1960年才去世。
也许就是因为王氏在家族留下的坚强形象,使霍家人一直对影视剧的表现不满,香港版电视剧上演后,来采访的记者对霍元甲的情史大为关心,霍冰如当时还活着,很生气地说:“我爸爸从没娶过小老婆。”
( 霍元甲故居内的书房、客厅和练功房 )
当时已移居到天津市区的霍元甲另一个重孙霍自珍也对上世纪80年代电视剧引发的热潮很反感,“那些记者跑我们家住着,一住两三天,管吃管住,说是要宣扬霍元甲的精神,可是我看他们都是为了商业目的。他是国难时代的英雄,不是商业电影里描写的那么个人”。
他和霍家很多后人一样,都不愿意在外面张扬露面,大家唯一对霍元甲的纪念方式,是春节时候去给霍元甲上坟,大年三十都去小南河村放炮仗,然后亲戚们聚聚,完全是传统的乡村纪念方式。
( 位于天津小南河村的霍元甲故居 )
2006年上演的新片《霍元甲》使霍家这些后辈普遍更为愤怒。霍自正当时没去城里看电影,是一名记者拿着影碟到他家,逼他对电影情节表态后才看到。晨曲说:“电影最让他不舒服的是,一是与事实不符,说霍元甲绝子绝孙了,这在农村是最恶毒的骂人话。二是把霍元甲描绘成好勇斗狠的人。”后来在记者的一再鼓动下和一个律师协助下打了名誉官司,专门控告电影损害了霍元甲形象。霍自珍他们也开了个家族会,支持打官司,“大家都觉得,即使是官司输了也是值得的,因为那样一来,大家就会知道电影上说的不是真的”。霍自正说:“告他们不就是要恢复霍元甲的名誉?记者来采访了,大家知道霍元甲的真实形象,官司就算结束了。”
迄今为止,霍家后人中吃武术饭的只有一个,是霍自正的表侄女,她很小时候上武术学校接受专业训练,现在是某大学的武术教练。霍元甲活在霍家人的记忆中,平静如水。
( 霍元甲武术学校的学生 )
迷踪拳现代掌门人
前两年霍文亭去世后,霍家的出头露面者轮到了霍自正,霍自正笑着说:“打破了霍家传统。”原来霍家有出息的一向是老二:霍元甲是霍恩弟的二儿子,继承武术衣钵的霍东阁也是二儿子,他的父亲霍文亭又是霍东阁的第二个儿子,可是到了他这代,宣传霍家的责任和保管一些资料的活落到了家中长子的他身上,至于今后,不知道传给谁,他的儿子在镇里卖服装,“小时候就不肯学武术”。
移居城里的霍自珍觉得霍自正老实,他听过霍自正唯一抱怨的事情都是小事:“从前总抱怨家里成分不好,几兄弟有文艺天分,可是都没能参加村里的宣传队。”到霍文亭去世后,只能霍自正代表霍家出头了。
按照村里人的说法,霍自正显然比起父亲性情随和——“要是文亭老先生在世,这些练迷踪拳的人都不会来小南河村显摆。”他们说的是前不久在霍元甲文武学校召开的迷踪拳演练大会,当时的由头是天津市政府将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霍自正也到场祝贺,台词仍然是:“我练得不好,看你们的。”他并不像父亲一样完全拒绝承认外界的迷踪拳体系。
在霍自正看来,自己就是个农民,已经无法做到保持家族的武术传统,那么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尽量让霍元甲的名声传下去,所以他很尽责地配合当地的霍元甲文武学校,此学校是目前纪念霍元甲的“官方机构”,霍的故居、陵园和纪念馆都由学校管理,而霍自正虽然是名誉校长,其实也是学校管理的“霍元甲资源”的一部分。
霍元甲武术学校由全运会的武术金牌得主郎荣标创办,他曾经是国家武术队队长,当年在天津召开的全运会上,天津市拿了5块金牌,他和妻子就拿了其中的3块,这样的人才,退役后,天津市各级政府当然不愿意流失,所以给他优惠条件,出资金出土地让他在小南河村创办了霍元甲武术学校——而且,为了让迷踪拳发扬光大,他被政府封为迷踪拳的“现代掌门人。”
他不愿提起这个封号:“也就是个符号而已,不是什么实质性的东西。”他说自己不是练迷踪拳出身的,“和霍元甲唯一的关系,就是我们都是天津人”。在他看来,霍元甲在武术界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打破了门派之规,思想很超前,是能成事的人。他说的强民,现在也需要”。
但是在从小就接受现代武术训练的郎荣标看来,要恢复传统迷踪拳,再产生几个“霍大侠”太难了,“主要是现在人都吃不起苦,传统武术的练习方法极其枯燥,很少有孩子会那样吃苦去练习了”。
迷踪拳属于传统武术范畴,而传统武术在现代竞技体育中所占位置已经越来越弱,主要是现代武术竞技讲究观赏性,“有时候要在空中翻转两圈,所以很多人说现代武术是好看但不中用”。而传统武术讲究的可能是杀伤力,“动作幅度小,土了吧唧,不好看”。
“前些天郑伊健他们来小南河村,准备开拍新版电视剧《霍元甲》,到霍元甲的墓地烧了香就算了。”电视剧里的武术场面有专门的武指,用不着来这里学习两招绝招。“老招数根本不好看,像传统的致命招数‘抹腮扪心’在电视上看起来还不如设计的最简单招数。”
传统的武术练习不讲究套路,可能很多年就光是练习一招,郎荣标就听老师说过天津卫的高手多年来练习踢腿,可以把满树落叶踹下,而自己在落叶落下前就跳出树外,“就是50年只踢那一脚而练成的”。
“我并没有多少迷踪拳的底子,接受这个称呼,完全是为了将其发扬光大。”朗荣标完全是按照自己的一套想法在传授迷踪拳,而且他也不觉得有什么神奇秘谱,“我们不相信当年霍元甲保存了什么秘籍,他不是那样秘而不宣的人。只不过他是个武术大家,比较能发扬一些招数中的长处罢了”。
<p "="">不相信武侠小说,也不相信武侠电影,在郎荣标看来,“那些都是文化渲染出来的事”。可是说到霍自正,他却突然说:“他研究武术很多年了,但是从来不对外露。”他说,“永远不能小看传统练功者,因为他们很可能深藏不露。” 逝去武林霍家武术父亲逝去的武林霍元甲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