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d王朝

作者:尚进

iPod王朝0

( 9月5日,乔布斯发布新一代iPod Nano )

iPod改变了什么

所有人都在惊叹iPod的商业冲击力,甚至哈佛商学院创造了“iPod诱惑式扩张”这种专属词。要知道,iPod诞生第一个月只卖掉了12.5万台,之后经历了6次新型号彻底升级,几乎做到了每3个月销量扩大1倍的商业奇迹。尽管6年创造1.1亿台这个数字无法与手机业相比,甚至仅与2007年数码相机全年累计销量持平,但不要忘记,iPod仅是苹果一家公司独有的产品,而这家电脑公司曾在20世纪90年代末面临破产危机。

iPod到底有多流行?旧金山分析机构ThinkEquity的合伙人乔纳森·胡伯斯(Jonathan Hoopes)曾在2006年初写过一份调查报道,他统计的数字显示,北美地区16至30岁的年轻人,每人平均有1.6个iPod,在iPod播放器本身、iTunes音乐商店,以及周边线缆皮套等外围设备上,每人累计平均花费了836美元。日本的年轻人更疯狂,东京这个年龄段人平均拥有iPod高达1.73个,日本几乎占据了iPod亚洲总销量的80%以上。那么中国的iPod到底有多流行呢?撇开日本市场,2006年中国市场iPod的总销量基本上等于其他亚洲国家的总和。

用“iPod一代”之类的词来概括iPod流行,显得太粗浅,但现在不少十六七岁的年轻一代,第一次认真聆听音乐却统统来自iPod。黑胶唱片在他们看来更接近复古化的家居摆设,磁带则都是父母年轻时的库存遗产,CD光盘还要花钱去买,iPod才是互联网时代最便捷的音乐体验。9月5日,史蒂夫·乔布斯在拿出第6代iPod之前,公布出几个数字,足以说明iPod和其代表的数字音乐到底有多大力量。2001年,苹果的网络音乐商店iTunes上只有20万首歌,现在则是600万首在售卖,已经成为美国第三大唱片商店,仅次于沃尔玛和BestBuy。另一个数字则是2006年美国发行的音乐中,居然有32%是以数字形式存在,按照乔布斯的原话:“瞧瞧,我们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里,我们这个国家1/3的音乐仅以数字形式发行。”

还有一个数字比32%更可怕,全球iPod中只有不超过10%的歌曲来自苹果网络音乐商店iTunes,90%以上的数字音乐都不是从网络上买来的。唱片公司对此只有无奈,他们无法将这90%的免费音乐一棒子打死,因为将CD唱片中的音乐压缩后灌录到iPod中是合法的,甚至将压缩自CD音乐通过P2P软件实现网络共享也是合法的。苹果iPod之所以能超越20年前索尼开创的Walkman,数字技术并不是关键,互联网环境下的零成本传播复制,才是iPod短短6年时间脱颖而出的温床。零成本歌曲与大容量iPod的结合直接带来了一个现实问题:每人iPod中装入的歌曲,比磁带和CD时代都要多,每个人通过iPod享受到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丰富的音乐生活。与此对应的问题,iTunes网络音乐商店上依旧标注着每首乐曲0.99美元,并且iTunes收入占据了全部音乐市场收入的9.8%。可大多数人并不在乎自己iPod中的音乐价值,反正没有多少是花钱买来的,这明显与CD音乐用户对唱片的爱惜不一样。

iPod王朝1( 美国“KNG”制造的iPod扬声器 )

这种态度直接影响了iPod用户的使用习惯,随机播放1万首乐曲,不喜欢听就直接换下一首,速食化快进,让音乐不再被珍爱。欣赏,这个昔日对家庭音乐体验的修饰词汇,在iPod时代越来越弥足珍贵。不仅因为iPod上存放的MP3音乐被数字压缩,无法在音质上与CD唱片相比,更因为iPod的播放环境在发生变化,大多数iPod都依附于那条特色的白色耳机线,随着自己主人穿行于城市街头和各种交通工具,iPod更接近于21世纪的私人耳塞,遮蔽住喧闹的城市噪音,只播放每人希望听到的声音。音乐因为iPod变得更为私人化,这还不同于Walkman时代的随身听方式,Walkman中播放的音乐可以随着磁带和光盘直接传递给别人,而iPod则无法实现这种共享,两个人想交换iPod中的歌曲的愿望,几乎被苹果繁琐的保护性技术设置所扼杀。

《当iPod占领地球之日》,这是2006年12月《连线》网站上的一篇文配图,图片上,辛普森之家的黄脸民众在被三台iPod驱赶,每个iPod手中挥舞着一条小鞭子,发帖的Lkahney借用《辛普森一家》的台词说:“iPod现象在让我们的耳朵盲从。”尽管并没有出现专门只为iPod写歌的iPod艺人,但iPod数字化的随意性,直接影响了人们选择音乐的偏好。iPod使用者的低龄化,以及iPod音乐大量来自互联网的免费下载,直接催生了口水化的流行音乐在iPod上泛滥。哥伦比亚大学传播学的几位研究生进行过一次实地统计,他们选取20个人口超过500万的城市,每个城市随机选取3位iPod用户,分析他们iPod中都存着多少歌曲,以及大家都偏好用iPod听什么音乐。结果发现,并没有所谓的全球化流行音乐,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流行,而这些各国流行音乐其实都一个味儿,不管演唱者用什么语言表达,R&B、说唱和摇滚风格占了绝对主流。只有老鹰乐队的《加州旅店》才是真正的全球iPod必备金曲,60台抽样的iPod中找到了23首。而英文歌曲居然占据了60台iPod中53%的空间,即便东京、上海、马德里、里约热内卢这样的非英语城市,iPod中英文歌曲依旧占到了近40%。iPod及其所代表的网络音乐,悄悄伴随着互联网英语化潜伏进每个人的音乐生活,以至于在研讨这个问题时,一位叫拉斯·库托夫的学者认为:美国设计、中国制造的iPod,诞生的第一天就承载了全球化的使命,不管使用者是什么地方人,他都潜移默化被iPod引导进全球化的曲调之中。他不仅在价格上享受到了全球化流水线的劳动力廉价,更在音乐内容上受到iPod所带来的美国化熏陶。

iPod王朝2( iphone )

在商业上满足iPod的人民性时,却不得不放弃传统唱片工业最具活力的小众势力。一位叫玛丽·布瑞格(Mary Bragg)的23岁女孩率先发起了对iPod非古典的抗议,她曾试图在网络上为iPod找到一首理想的肖邦作品,结果在互联网上根本找不到任何冷门的古典音乐,除了贝多芬就是帕瓦罗蒂。此外,互联网上的音乐往往以原创作者或歌曲名称分类,古典音乐却更在乎演奏演唱者是谁,光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就可以找到几十个演唱版本,就算直接选择巴赫的名字加曲目名称来定向搜索,也往往被误入歧途引导到巴赫某个后代的音乐分类中。而更多古典音乐爱好者根本不屑于听iPod,他们被古典音乐熏陶出来的耳朵,根本无法忍受iPod贫乏的高低音频,他们对流行音乐的一贯漠视态度直接转嫁到了iPod上。即便环球唱片特别设立了iPod古典和爵士乐分部,可古典音乐只占据全球音乐产业2%的销售现实,让极端商业的iTunes网络音乐商店只能顺应金钱上的自然选择。

iPod经济圈和音乐人的怀疑

iPod王朝3( 挪威出品的金钻iPod shuffle )

如果说iPod已经形成了一个商业王朝,苹果老大乔布斯扮装成了iPod国王,那么大批流行音乐人和iPod周边产品提供商则是这个王朝的诸位开国元勋。“我们是iPod的受益者。”这是电脑外设头号公司、贝尔金首席执行官兼总裁切斯特·皮普金(Chester Pipkin)在接受采访时的说法,在宝马和奔驰将iPod插座内置在汽车音响之前,将iPod接上汽车音响,几乎只有贝尔金射频转换器作为唯一选择,加之各种转换线缆和遥控接头,贝尔金公司的销售收入几乎与iPod销量同比例增长。另一帮受惠于iPod经济的厂商,就要算音响界了。且不说博世、JBL这些传统音响大公司,不少昔日的杂牌音响都趁机推出了自己的iPod音箱,反正MP3播放器本身的技术音质就不丰满,杂牌音箱的声效足以应付iPod,只要设计出好看惹眼的外形,就可以搭iPod的顺风车。最夸张的还要算层出不穷的iPod外套,外套制造商们就是瞅准了用户对iPod爱惜、不舍得磨花金属后盖的心态。在东京展览馆旁的电器超市,各式iPod外套可以摆满两面墙,从塑料透明贴膜到金属马甲,从各种卡通主题的毛绒外套到各色动物皮革的制成品,iPod外套生意的利润率超过了100%。这些围绕iPod衍生的周边产品,在2006年至少创造了33亿美元的销售额。中国制造几乎可以包含下整个iPod经济圈,在2006年CNN制作的一次专题片中,iPod和其大多数衍生品都被摆在镜头前,并且算了一笔经济账,iPod和它的经济圈每年大约可以为中国的制造业创造50亿美元的赢收。

iPod王朝4( 苹果推出的有防水功能的配件 ) 王朝苹果音乐唱片iP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