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小说的尾声

作者:马戎戎

盗墓小说的尾声0

( 《鬼吹灯》系列 )

2005年10月,张牧野的公司遇上了点挫折,公司不景气,他每天“朝九晚五”去上班,却坐在办公室里无所事事。那时候他有个女朋友,女朋友每天在他的办公室里上网看论坛上的灵异帖,灵异帖大多有头无尾,女朋友看着不过瘾。结果是张牧野亲自上阵,每天写一章灵异故事给她看。10天后,女朋友出国了,从此在他生活里消失,可张牧野已经写上瘾了,一连气写了三个灵异故事后,他觉得这些小故事给他发挥的余地太小,于是2006年他开始写作《鬼吹灯》。

《鬼吹灯》讲的是盗墓的故事。主角胡八一60年代做知青,70年代参军,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80年代退伍,为了发财,和做文物买卖的朋友一起去盗墓,从东北到海南,见到了各种各样的墓穴、僵尸。张牧野在书里把盗墓一行写得天花乱坠,把盗墓的祖师爷派给了曹操,给盗墓人起了个名字叫“摸金校尉”,认为黑驴蹄子可以克制僵尸。杜撰出了精绝古城、昆仑神宫等等墓葬,这些墓葬里生长着可以让人产生幻觉而自杀的尸香魔芋,飞舞着可以让人体自行燃烧的火瓢虫,胡八一和他的朋友们一次次身遇险境,也一次次死里逃生。

把《鬼吹灯》出版为实体书的编辑是项竹薇,其第一次在网上看到这部小说时:“一口气看了4个小时。”而平时,一般网络小说对她的吸引不超过半个小时。不过半年时间,2006年10月,《鬼吹灯》4册陆续上市,到现在,已经印刷了4版,销量超过100万册。目前,第二部也已经出版,计划在今年另外出齐4本。

“我的小说,比《鬼吹灯》仅仅晚一天发在起点中文网上。”徐磊说,他的网名叫南派三叔。《鬼吹灯》在起点中文网发表的第二天,南派三叔就贴出了自己的作品《盗墓笔记》。和《鬼吹灯》一样,《盗墓笔记》也迅速被图书公司看上并买下了版权。

买下《盗墓笔记》图书版权的,是“磨铁文化”的沈浩波。沈浩波第一眼看上的原本也是《鬼吹灯》,未料一打听,一星期前,图书版权已先被人买去。他赶快四处打听还有没有类似的小说,抢下了《盗墓笔记》。

盗墓小说的尾声1( 《鬼吹灯》系列 )

《盗墓笔记》在今年春节前推上市场,迅速断货。“年后一上班,接到的就是各大书店疯狂的要货单。而很多读者已经直接打电话到出版社,问《盗墓笔记2》什么时候出版了。”编辑汗青说。之后短短一个月,“盗墓小说”几乎扩张为一个军团。《盗墓之王》、《盗墓者》、《墓诀》、《西双版纳铜甲尸》、《茅山后裔》、《传古奇术》……一下子10多本盗墓题材的书面市。有人索性打出“反盗墓小说”招牌。《我在新郑当守陵人》的作者就不认为自己在写盗墓小说,因为他的主人公是“守陵人”,而不是“盗墓贼”。

盗墓小说的作者们其实都没盗过墓,连盗墓贼都没见过。张牧野家里唯一可能见过值钱古董的人是他外婆的爷爷;南派三叔说他有个叔叔做过古董生意。最新出版的小说叫做《活祭》,作者通吃小墨墨家里根本连一个跟古董沾过边的人都没有。

盗墓小说的尾声2( 《鬼吹灯》系列 )

从纯文学的角度,“盗墓小说”的文笔并无多少可称道处。张牧野坚持说自己只是在“编故事”,不是“写小说”。沈浩波曾是“下半身”诗人,大学时是著名的校文学社社长,手下社员交来的作品被他斥责为“青春美文”;但如今他对盗墓小说的评判,完全用的是生意人的眼光:“有恐怖气氛,有猎奇,有信息量,肯定畅销。”

对于《鬼吹灯》的“信息量”,项竹薇的总结是4个字“似是而非”——表面上天文地理无所不包,实际上真真假假混在一起:“学地质的人看了昆仑山一章,觉得不对,但对于古墓文化又不了解;学考古的人觉得古墓写得不正确,但写到地理环境又好像挺真实的。”很多东西张牧野还加个注解,比如写到尘珠时,后面注着:“尘珠、避尘珠、赤丹,是自古多次出现在史书中的中国三大神珠……”让很多人信以为真。

盗墓小说的尾声3( 《鬼吹灯》系列 )

张牧野本人完全是社会大学教育出来的,中学时数学只考28分,高中毕业后以写生为名,跟家里要了一笔钱游遍中国名山大川。《鬼吹灯》里很多情节的雏形,就来自坐火车时旅伴之间的胡扯。大学上了两年就退学,之后他开过服装店,开过美发店,自称“四大名著就看过《水浒传》”,但常看央视的“探索·发现”以及国家地理频道的考古节目;同时酷爱军事,是枪械迷,在书中写胡八一等人用的枪械非常专业。跟张牧野聊天是件有趣的事儿,奇闻逸事他信手拈来,一本正经告诉你“摸金校尉”的来源是因为有人骂曹操是“摸金发丘”之流;“黑驴蹄子”和糯米能驱鬼是东北民间传说;“虫人”来自电影《异形》;“人面蜘蛛”是非洲的一种大蜘蛛和普通人面蜘蛛的结合体。他现在正在写的小说,讲的就是古代“相物”的行当,让他说来完全是一部连阔如的《江湖丛谈》:“家里养猫的话,怎么才能知道它能抓老鼠呢,就要看它的耳朵、尾巴,古代也有说法,你把猫往墙上一扔,它不掉下来就是好猫。”

南派三叔和张牧野一样,也是在公司不景气的时候开始写盗墓小说,也和张牧野一样,上中学时是香港僵尸片的忠实“粉丝”。从录像厅时代起,几乎看过那一时期所有香港僵尸片,当然,那些桥段都被他用在了《盗墓笔记》里。他们同时都是网络游戏的忠实爱好者,小说的情节设置就像是在“打机”,自己就是主人公,一关又一关打过去,最后打倒“大粽子”,拿到宝藏,获得最终胜利。《活祭》作者黄晓峰本身就在网游公司工作。黄晓峰更愿意大家把他模仿的对象定位为卫斯理、倪匡而不是张牧野。尽管第一部里也写了僵尸等许多盗墓“元素”,但黄晓峰说,从第二部开始,他会用一种“史前文明”的“世界观”来解释这些元素。

从另一方面理解,黄晓峰的努力其实可以看做《活祭》已经开始尝试转型。“盗墓小说已经到了尾声。”沈浩波说,“通俗小说往往是这样,一开始出现一本旗帜性的作品,然后被大量拷贝。”沈浩波说,《鬼吹灯》的走红,实际是上因为它弥补了国内类型小说的空白——中国一直没有产生出原创的探险小说,“盗墓小说”实质上只是探险小说的一种。但盗墓小说到了后来,大量效仿者涌现,情节越来越单一,信息量也越来越重复,读者的兴趣自然会逐渐消失。“这不过是一种短期的类型。”沈浩波认为,通俗类型小说,除非被影视公司看中,改编成影视作品,否则很难迎来第二春。《鬼吹灯》走的就是这样的路子,张牧野认为,《鬼吹灯》的指向性非常明确:“我知道市场上缺什么样的小说。”目前,《鬼吹灯》的影视改编权已经被华映公司买下,将由杜琪峰监制改编成电影,而《活祭》等其他盗墓小说,也已经成为很多影视公司的目标。

但对于沈浩波这样的书商,兴趣点已经转移。在“盗墓系列”后,他的公司已经又出了一系列“穿越小说”,讲少女从现代穿梭时空回到古代的故事,非常适合现代女青年在闲时做梦意淫,来源同样是网络。沈浩波说,他的公司目前一年出版200多种图书,有100多种都来自于各种中文网的发表平台。 小说盗墓鬼吹灯电影盗墓笔记尾声黄晓峰沈浩波盗墓小说活祭鬼吹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