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丹妮:电视选秀之母
作者:王小峰( 龙丹妮喜欢包小柏这样的评委,因为他从头至尾都保持一个风格。 )
做一个让老百姓变明星的节目
三联生活周刊:当时你做电视时候,最想做什么样的节目?
龙丹妮:我当时最想做的就是我的第一个节目“幸运3721”。可能当时没觉得这种节目在娱乐圈中的作用,但是现在回头看,这类节目在现在的娱乐圈也一样有高收视率。你看“快乐大本营”做到现在,很多人说它审美疲劳了,可每次看收视报表,都是特高。所以我当时就想,其实我就是觉得电视好玩,我也说不出它特具象的地方,就是觉得在做的过程中,让人觉得过瘾,然后就是自己很过瘾很好玩的东西,能不能跟很多人一起去分享。
三联生活周刊:就你理解的电视娱乐节目,应该能达到一种什么样的效果?
龙丹妮:每个电视人对电视的追求都不一样吧,有人觉得,我的节目有人看就挺好;有人说别人能从我的节目里看出一点想法、一种思想就好了;有人说我做这个节目就是有很高的艺术欣赏性、就是达到了一个艺术巅峰。我个人的想法是让所有老百姓都为这个节目能疯狂起来,这是我一直想做的好玩的事情。也许它不是那么高雅,但大家说它是一个新的文化现象。
( 2007年1月12日,湖南卫视“名声大震”总决赛参赛选手朴树和刘璇 )
三联生活周刊:你1995年到湖南做电视时候,当时的电视娱乐节目是一个什么状况?
龙丹妮:1995年,最红的节目是“综艺大观”吧。所以我们想,能不能有个节目,第一它是直播;第二,观众想体验到的就是随时有惊喜,可能你都无法想象那时候的观众,你不让他鼓掌他都不敢鼓掌,不让他跳他是不敢跳的,所以我们就一定要观众随意发挥,哇,一个奖品就给你了,这是中国老百姓没有体会过的;第三,现在看已经是很平常的一件事,让那些屏幕上的明星大腕变成平民一样来玩,来游戏。让明星跟老百姓一样摸爬滚打,玩游戏。这个节目我们是这样想的,没想到一做出来,在湖南就疯了,每一期10个点、20个点地增长,最高是60个点。
( 何炅 )
三联生活周刊:后来又是怎么一步步做到选秀这一块,当时你对选秀节目的理解是什么样?
龙丹妮:当时我们都认为是一种真人秀,到现在我都不认为是选秀。应该说,“幸运3721”这个节目留给我们很多思索,到底什么节目,同样在周末能够很疯狂?第一种类型是明星,把他从神变成一个凡人;那么第二步,能不能让普通老百姓变成明星?我们就开始设计“真情对对碰”。“真情对对碰”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延用至今,其实就是现在的选秀。我记得非常清楚,第一期叫“美丽中学生”,就是选全省的女学生,非常火。第二个板块,就是“真情”,现在也看到了,是说老百姓的一种真实的情感,让他倾诉于表达,他需要安慰。这在那个年代都是不可能的事,现在大家都看开了,完全无所谓了。这两个节目就变成了“经视”的周五、周六两档王牌节目。“真情对对碰”出来的第二年,我们就想,还有什么新的可以玩?我们其实在做现在所谓正式的选秀前,做过一个尝试性的“完美假期”,就像英国的“老大哥”,很真实地体会了国外的真人秀。我们做完“完美假期”后就想,真人秀是需要剧情的,需要每周淘汰一个人,才能渐入佳境。那时为了跟娱乐频道竞争,我们设计了一个男人的节目,来跟它对抗,就想到了做“绝对男人”,把真人秀的模式完全套用在这上面。结果没想到,节目一出来,非常火。“绝对男人”一做完,我们就着手做“明星学院”,那时候知道了选秀节目带来的一个市场,一个产业链。我们在做“明星学院”时,娱乐频道在做“超女”,其实在做“绝对男人”时候,他们就启动了“超男”,但“超男”并没有红,收视率也一般。可能是因为我们当时太红了,所以第二年春节一过,他们就决定放弃“超男”,改做“超女”。在“超女”开始一个月后,我们就做了“明星学院”,当时这两档节目在湖南的收视率都非常高。当时欧阳常林台长已经到了湖南卫视,他看到这个市场,觉得应该让湖南卫视办一档这样的节目,“超女”就提到议事日程。其实是把“明星学院”等很多模式改编混搭,做成一个卫视版“超女”。
( 2007年5月18日,湖南卫视“快乐男声”48小时突围赛开场舞 )
三联生活周刊:真人秀可能更关注一个人在面对一些状况时候的人性的表现,而选秀是展示他的秀,他的才艺。
龙丹妮:但我还是觉得它是真人秀,而且我一直拿这样的思想指导我自己做节目。比如说我跟选手沟通时候,会跟选手开很多的会。我们每个星期永远要做两件事:第一是要求他们真实,我一直说这是本我的东西,观众最后是被你真人的部分感动。当然你真人的部分有很多辅助手段,用VCR,用歌声,用举手投足,用说话,或跟评委之间的化学反应,这是辅助的部分。第二是音乐本身,因为真人秀也要通过一种东西传递,所以我们在音乐上花了很多工夫,几乎每一个选手的歌,都经过具体改造,来符合他们的性格。
( 2006年12月29日,上海东方卫视“舞林大会”总决赛现场 )
三联生活周刊:那就是说,从你一开始做节目,就有一种个人的喜好贯穿在里面,从一个策划方案说,你个人的一些趣味在里面占有多大成分?
龙丹妮:我们做娱乐的前6年,都是拍拍脑子在做节目,选了一个点子很好玩,就去玩吧,当时就这样。幸运的就是可能我们在一个幸运的时机,在一个幸运的平台,几乎是每一个出来,老百姓都接受了,而且收视率都很好,这就给我们很多启发。当时觉得娱乐是很简单的事情,但是随着节目做得越来越大,选秀越来越多,对抗性越来越强,竞争性越来越大,你就会觉得,不是拍着脑袋就可以的一件事情了。于是我们就开始考虑观众的喜好、市场、季节、暑期、寒期、一年四季的配比,慢慢使自己变成一个电视营销人的立场去看节目。应该说是慢慢步入一个比较理性的阶段,但其实我自己还是蛮喜欢过去那个状态的,因为做到现在,越做就越来越束缚你的感性,是很可怕的事情。人就没有灵感了,会变得是被数据什么东西给阻隔了,所以我觉得有时候伟大的创意,就是一个点子,它不会考虑你的受众。现在我们却是越来越多在做广泛调查、广泛论证,这也是市场造成的结果。
三联生活周刊:当你面对这些数据束缚的时候,会有施展不开的地方?
龙丹妮:没有。后来我看到这些数据,就会觉得这就是老百姓要的东西,我就觉得要征服这个数据。本来我预计的是5个点,它只拿了3个点,有2个点的差距,这2个点到底流失到哪里去了?可能会有些郁闷和痛苦,但也不是什么大事情。
像编《越狱》那样做节目
三联生活周刊:你们策划一个节目,是这个团队拿出一个方案交给台里,去审查通过;还是台领导找到你说,是不是应该做这样一期节目?
龙丹妮:大部分是我们拿方案,但是他们会告诉你一个档期,需要一档节目,那你们先去拿方案,拿了方案再去论证,论证完了以后就招商,就这样一个过程。
三联生活周刊:比如你策划一个真人秀节目,一般怎么去搭这个框?
龙丹妮:我们都是分几步走的,一步就是所有导演去搜集国内、国外的各种资料,就是现在正在流行什么节目,一般都是搜国外的比较多。然后进行论证,一般都是找空白点,就是大家都没有做过的东西,但是其实越来越难做。论证完了以后,一般台领导听完都会问我们一个问题:你们这样的案例、或者说你们的想法,在国外有没有成功的先例?或者某个环节,这样去设计,有没有人做过这样的事情?湖南卫视作为一个地方台,是禁不起失败的,因为它不像有些财大气粗的台,所以我们非常看重每个想法的成功率。
三联生活周刊:就拿今年的“快男”做例子,因为之前有“超女”,或者之前你做过很多这类节目,有很多成功的手段和方式,在做“快男”的时候,哪些是被继承了,哪些被摒弃掉了?
龙丹妮:“快男”,是我们自己觉得到现在为止设计得最有剧情的,一次比赛,一个真人秀,很多东西已经不是以前那种概念了。做“名声大震”或者“天使爱美丽”,这些节目给我们的启发,都带到了“快男”里。比如说,以前我们做“明星学院”时候,一些淘汰方式像“美国偶像”,现在就不能采取“美国偶像”那么单一的操作和淘汰模式了。我们发现选秀节目仅经过3年,已经变得像美国电视剧《迷失》和《越狱》这样的方式了,需要你每一集都有精彩东西。我们更多会在剧情和赛制上去下工夫,怎样使它的剧情更好看、每一分钟都更加紧张,而且在节奏上不拖沓,不是说靠煽情去营造一个气氛。到了每星期五结束以后,我们都是在下星期三才对外公布赛制,而且完全根据每一集的情况。我看《越狱》时候,哇,美国人为什么编得这么好!因为编剧在那个情境下会激发出那种东西。今年“快乐男声”我们把剧情展现在高潮部分。所以基本上在十强之后,我们每场淘汰一个,慢慢观众就被带到这个剧情里来了。人物所有的情感、剧情都已经汇聚在你身上了,所以我们决定大的结构是把这个剧情放在最重要的部分来处理,然后在细节上,每一集再来、再设计。
三联生活周刊:《越狱》对你做这个节目有什么启发?
龙丹妮:《越狱》好在它每一集会给你一个答案,观众想得到还是得到了,不能让他永远都得不到。
让评委还原成人物
三联生活周刊:从2005年“超女”开始,让人关注的环节之一就是评委,评委的个性化,对节目的收视、包括对节目的传播有很大帮助作用。那么在一开始,你怎么设计评委?
龙丹妮:以前我们做节目时候,还真没觉得评委就是人物之一,只觉得评委是一个非常权威、非常高高在上的角色,评委真的就是老师,他说的就是绝对公正的。可是随着时代变化,没有什么东西是神话,评委都是意见不一样的,那你怎么能说,评委的每个意见都是完全正确的呢?所以才会出现用民选来决定选手最后去留,这才是民心所向。评委起到什么作用?最关键作用是刺激选手,刺激选手的进步也好、状态也好,评委本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他对事物的理解和选手之间暂时的差异,这是真人秀节目好看的地方。比如我看“美国偶像”,最喜欢看的就是评委说话,选手唱得再好就是那么回事。我们慢慢会觉得,一个真人秀节目,屏幕里出现的每一个人,都是故事的一个角色,评委不是评委,他是人物,只有这个人物和ABC人物产生各种各样关系时,戏剧故事才会发生,老百姓也就是想看这个东西。为什么我们今天在做的时候把主持人的戏份减弱了一部分?因为我们想更多发挥评委和选手的个性。
三联生活周刊:但实际上评委也是演员的一部分。
龙丹妮:他们是真实的演员,真实的人物,这就是真人秀节目的魅力。基本上给评委灌输这样一个概念,让他们慢慢比较自由去发挥他们的想法,越来越自由,越来越真实,观众才会越来越过瘾,让他们也能感受到观众开始入戏时候,他们也会表演得越来越好。
三联生活周刊:在这3年的选秀里,在你看来,最适合做评委的是哪些人?
龙丹妮:我觉得,他本人要有娱乐精神,这很重要。第二点,他还能保证他原本的东西,这么多年他可以不变,这太重要了,所以我觉得今年比较成功的还是包小柏。有的评委在这个演变过程中会失控,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比如杨二车娜姆,我们很多事情都没有来得及沟通。其实有些评委完全沦为选秀的一个工具,我觉得也没有什么意思。
选秀节目进入了优胜劣汰
三联生活周刊:可能政策上对你们娱乐节目的限制会越来越大,从节目操作上,每一个新节目都要放弃掉很多原来的手段、方法和想法,要创新、更新很多想法,实际上这种空间会越来越少。这时候该怎么办?
龙丹妮:我确实觉得做“快乐男声”是最难做的一次。以前可能好玩,到了这个阶段,是需要花10倍的精力来做,才可能达到目的。以后是什么趋势?我只能说,最后还要看市场,除非这个市场萧条了,那就完了。你说这个所谓的空间小,它可能是对这类节目的空间小了,但其实娱乐的空间是千变万化的,所以我倒不觉得这是让人很头疼的一件事情。你说到创意空间,这是个大问题,现在一定不是靠一个人脑子来做事情的年代了,要用一个团队的脑袋做事情。
三联生活周刊:具体到选秀这个节目、这种形态,它现在在中国的生存空间还有多大?
龙丹妮:是挺难做的,我是这么认为的,如果还允许这样的节目存在,那市场化一定是个优胜劣汰的过程。比如说,你砸一两千万元做一个节目,每个台都砸得起,你总要去考虑,是不是入不敷出?没有人愿意做赔本的生意,谁做到最后,一定是市场建立最好的。所以我的理解就是,选秀,就像当年“快乐大本营”一样,当时很多类似节目,可做到最后,今天只有“快乐大本营”。也许10年后“超级女声”还在,但它可能已经不是大家谈论的文化现象、热点问题了,但是它还在赚着钱,它就是很成熟的一个产品了。
三联生活周刊:就变成一种常规性的了?
龙丹妮:对,然后产品老了,可能会替换掉,可能会升级。所以我是这么理解选秀的前途,选秀太多并不可怕。我们看,美国人很讲版权,所以“美国偶像”才活了这么多年,它还能够那么鲜活。但是我们不要忘记美国人的竞争是很可怕的,我看了一个报表,就是同时段,美国有一两百个真人秀节目在对打,中国和美国有点像,是很看重收视率的国家,很容易出现同质化节目。
电视更适合制造偶像
三联生活周刊:在我看来,一个人喜欢唱歌,到成为全国性的大明星,需要很长时间。比如说王菲,从她出道到成为公众心中的明星,这个过程走了20年。但是李宇春,可能三五个月。实际上就是一个人成功的过程被极端压缩了,而这个压缩工具就是电视传播。要推出一个像王菲一样的明星。她有什么呢?她有一大堆的“粉丝”群体,她有一大堆的八卦,她有不断的曝光率。那好,既然这样,那就制造有一堆“粉丝”、一堆媒体关注、一堆负面新闻的人。比如说评委和选手之间,评委的好恶、他说的每句话,可能都成为第二天娱乐头条。王菲创造这些条件可能要几年,选秀可能几天就出现了。你们在设计整个节目环节中,是不是把这些都考虑进去了?
龙丹妮:我觉得你说的是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电视的选秀节目,它制造的是偶像,绝不是一种长久的东西。甚至我可以说,这些选手更适合电视的表现,而不太适合唱片或者商业的开发,我是这么理解他们之间的人物关系的。我们明确一点,这是一个制造偶像的过程。制造偶像需要什么?首先就是一个长达几个月的赛制,需要剧情,需要很多人物,这个想法就是从一个超级明星开始的。我们看到了一个超级明星,那么往回推,需要什么条件来帮助他这么做,这是一个节目基本的元素。说白了我们要做一个灰姑娘的故事,或者青蛙王子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任何时候都有人看,所以我们一直在做一个实现平民梦想的事情。这个偶像势必有很多光环,这个光环是什么?“粉丝”、曝光率、各大娱乐头条,这就是他要的东西。最基本的就是通过这个事件、这个活动来塑造他。
三联生活周刊:这个你具体怎么操作?比如说“粉丝”。
龙丹妮:网络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使“粉丝”有了空间,而且有人,有目的地去引导他们,率领他们,组织他们。我们在设计这个时候,怎样让选手有“粉丝”?首先就是有这个节目,才有一些人喜欢他。接下来,如何让这些人表达这种喜欢,以前很简单,寄照片、写信,现在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就是网络。喜欢他的人先聚集在一起,这就产生了凝聚力。现在是电视工作者和这些贴吧有互动的合作,甚至会让我们的选手在贴吧里和他们产生互动,拉近他们的距离。这是第一层,他有了群众基础,通过自己的互动,以及网络的黏着,会越来越强大。第二就是我们利用媒体的优势,来制造舆论和他的故事,描述他,他的世界是怎么回事。有的事是自然状态的,也有一些是人为设计的。人为设计的为主线。比如说这一周,他的一些事件啊他的歌曲啊,他的人物关系。这个主线散发的东西,甚至说一个网络新闻会被好多报纸转载,这就是网络的效应,网络的出现对选秀是一个非常大的促进。通过它,好多元素达到了一个爆发。我觉得好多东西,到了后期,完全不需要我们做什么,完全是推动,我们只要找到方向就行了。
三联生活周刊:电视直播里,镜头经常出现“粉丝”,举着牌子,还会激动地哭。这些其实对电视观众,都会有一种触动作用。这个设计,是不是也是促发“粉丝”群体形成的要素?
龙丹妮:这肯定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现场观众,比如“粉丝”只能有200个人,他们就代表了一种状态,一个“粉丝”的浓缩体。这种状态又可能是最极端的,他们在屏幕前的爆发,被电视放大,感染力就到了千家万户里,这就是电视的魅力。
“舞美师”是很成功的营销案例
三联生活周刊:湖南卫视推出了一个“舞美师”的概念,他每天爆料,这就是你们台里人自己来做的。这个环节很成功。
龙丹妮:真的?是谁?
三联生活周刊:你看,你也是这个反应。
龙丹妮:我真不骗你,我们所有人都在找他。凭良心讲,我真的不知道,他精神上完全是自恋的,很过瘾做这个事情。你就拿他当一个营销事件吧。
三联生活周刊:你觉得这个“舞美师”,在节目的过程中,起到一个什么作用?就是他定期向媒体爆料、制造话题。
龙丹妮:我没做选秀前,还以为是湖南卫视设计的,做了以后,才发现都不知道是谁,被我们“通缉”的人物大概有5个。但是从现象来讲,“舞美师”是最大限度满足人们偷窥欲。我觉得对真实事件背后的东西,老百姓总是对黑幕津津乐道,也就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偷窥欲,“舞美师”肯定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这种欲望。他很会扮演自己角色的,他定期在关键的时候出现,当他把事情说得像模像样、不得不真的时候,老百姓是最喜欢的。所以为什么八卦卖得好,小报卖得好?“舞美师”也在充当这样的角色。在娱乐中,这样的角色太多了。在一个选秀节目中如果没有这样的角色,它可能很难成为一个很有话题的选秀节目。
三联生活周刊:一开始我看这个“舞美师”有点瞎起哄,当我把他当成媒体传播的作用去看,发现他在中间起的作用非常好。他很具象,但又让人搞不清楚。但是我觉得,这个“舞美师”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好像不是偶然的,我记得当时媒体争论比较厉害,他应运而生。我之所以怀疑他是湖南卫视的人,因为他的爆料,对你们的选手、节目,都没有任何伤害。
龙丹妮:我相信他是我们内部人,特别喜爱湖南卫视的内部人士吧,我甚至怀疑过高层。我觉得这个现象其实挺高明的,我一看就知道,他是我们中间的人,十分里有九分是真的,一分是假的。而他又会把这一分说得很邪乎,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就是新闻的传播效应。但是在这个坏的传播中,人们也看到了好的东西。其实“舞美师”还是给人很大的启发和贡献的。我们现在已经感到了是谁,但是也不去揭露,怕他没有积极性。
龙丹妮:我完全不同意。因为我是一个很少看电视的人,我们自己在比赛的情况下更不会去看别人的东西,因为很容易受到影响,这是第一。第二点是我对低俗的理解,我觉得这是一个气场的问题,一个台的气场或一个团队的气场,因为有一段时间我们很多圈里人在聊天,说这个时代做节目做到最后剩什么?那最后就要看制作人的良心了,因为要做一个高收视率是很简单的,脱光了就能高收视率了,所以这个底线是什么?每个人心里有一条线,每个导演心里有一条线。这个所谓的低俗我无法用言语去说,不是哪一句话说了就低俗了,不说就不低俗了,因为有的节目你看整场都没说什么低俗的话,可看完你还觉得粗制滥造,它表现的内容、手段或者某段煽情的东西都是一种低俗。我觉得界限就是能从人性真的地方看到美好的东西。
(实习生王萃、罗丹妮、赵翌阳对本文亦有贡献)
资料:
有关龙丹妮
湖南卫视在2005年把选秀节目推向一个高峰的时候,似乎没人注意到这样一个名字——龙丹妮。她可能是那个时期最失落的人之一,因为没有她,“超级女声”这个引爆全国电视选秀浪潮的节目可能还不会降生得这么早,但是2005年的“超级女声”跟龙丹妮无关。
话得从头说起。龙丹妮从浙江大学毕业后,随男朋友去了广东,用她的话讲荒废了一年。想到自己大学是学广播电视的,专业不能荒废,1995年,龙丹妮从广东回到长沙。刚好这一年湖南成立了湖南经济电视台,她便去了“经视”。她先担任“幸运3721”的制片人,之后又推出了“真情对对碰”、“故事酒吧”、“完美假期”、“越策越开心”、“绝对男人”和“明星学院”等节目,在中国娱乐电视节目方面,湖南经视绝对是可以大书特书一笔的,而龙丹妮无疑是这次电视娱乐浪潮的关键人物之一。只是,这些节目只在当地播出,她的名字和她做的节目一样,并没在全国传播。
为什么说“超级女声”跟龙丹妮有关?人们以前都注意到这个节目模仿美国的“美国偶像”,其实里面的很多创意都来自龙丹妮以前的节目,比如“真情对对碰”中的“星际大联盟”环节,以及“绝对男人”和“明星学院”中的某些环节。在湖南,娱乐频道和经济频道一直存在竞争,湖南卫视上星后,有时就会把地面频道的节目改进包装后推上卫视。如果按照高层领导的意思,那就是先在地面上做实验,然后上星,成功率会高一些,“快乐大本营”、“超级女声”都是把地面节目改良后推向全国的。当然,湖南广电这种做法是为了在全国卫视领域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但总会有人做出一些牺牲,龙丹妮就是其中的一个。也正因为龙丹妮感受到了这种不公正,她策划了一起“叛逃事件”,带着自己的团队投奔东方卫视,但最后还是被台长欧阳常林从上海揪回来,委以重任。去年的“名声大震”和今年的“快乐男声”都是龙丹妮的团队担纲的。
龙丹妮看上去很瘦小,却有着过人的精力,永远不知疲惫。她在直播完后还打电话拉人去KTV,可以几天不睡觉。这样的体力,才能在能人众多、竞争激烈的湖南广电系统里立足。采访龙丹妮,她总是手舞足蹈,说起话来快人快语。 选秀龙丹妮之母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