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秀的角色设计
作者:孟静( 2006年12月22日,参加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名声大震”的柯以敏和于小伟 )
汪涵把自己的身份比喻成卓别林《摩登时代》里拧螺丝的工人,只顾埋头干活,10年的经验会让他不至于把扳手伸到别人的鼻子上。
导演组是牵木偶线的手,他们把角色的职能、范围细分,“主持人是设计比较少的部分”,龙丹妮说,这缘于2007年“快男”总决赛的主持人是台里最放心的两个人。“现在回顾,2007年是选秀环境比较险恶的一年,竞争激烈。”湖南卫视已经不敢把宝押在新人身上。台里唯一做过3年选秀的女主持人只有李湘,其他女主持人没有经验。龙丹妮最初的设想是“放眼望去,台上全是男人”,正像她以前做过的一档节目的名字——“绝对男人”。一男一女的固定搭配观众会产生审美疲劳,前几年一直是汪涵、李湘,“过去‘明星学院’里用过男男组合——何炅和马可。进入总决赛后,我们目标很明确,就是两个男主持”。
主持人做到一定资历会让导演不太敢开口提要求,直到何炅和汪涵自己提出“自愿相亲”,要在一起合作,导演组才如获至宝地、嘉许地鼓励这新尝试。“快男”是男人的较量和竞争,男主持之间何尝不是?一开始两个男主持合作并不顺畅,他们的磕绊只有行内人可以看出。何炅和龙丹妮聊天时表示:汪涵的幽默他很难呼应,他知道谢娜、李维嘉的话拿什么去垫,玩笑的底在哪里。在“明星学院”主持时,何炅为主,马可为辅,一个捧哏一个逗哏,但是当两个主持人的级别、经验相当时,谁做配角?总决赛的90%都要按照台本念,能够发挥的余地很少,只有在宣布结果和场上出现意外时,才能见出主持人的功力,台词的分配变得比较微妙。
最后的结果是,“何炅负责控制宏观局面,把握整场流程,主持人、选手关键时刻的站位、节奏,宣布淘汰、胜出,给汪涵一个稍微宽松的空间,在何炅的把控之下,自由发挥,他草根的幽默容易出来”。谁来宣布结果、报票,观众并不关心,只有当事人才能感知,观众看到的是汪涵为选手离开流眼泪,而何炅会在他感伤一会儿后宣布进入下一个环节。等到他们磨合到最佳状态时,节目也结束了。
汪涵把主持人称作“道具”,其实他也曾是操纵道具的人。在“经视”主持“真情对对碰”的时候,汪涵兼有导演身份,每天要和龙丹妮开策划会,这也是他作为主持的长项,从送盒饭、搬道具的小工做起,比念稿子的主持人更懂得制作的全过程。但是在大型直播节目里,能够自由跳舞的空间很少。台本上甚至写好了该说的玩笑话,比如把评委黄韵玲、包小柏、杨二车娜姆称作“黄包车”,就是台本上已有的文字。汪涵能做的只是扩展,在下一场为评委再起个外号,把他自己认为有趣的部分延伸。
“主持人是我最信任的部分,他们都身经百战。”龙丹妮说,她只需告诉他们,要公正地主持,不要引导大众评审团投给某人。真正需要设计的是评委和选手,他们和台里没有上下级关系。她本来设想给其中一个评委配备耳机,用来指挥场上所有评委,但是评委们听选手唱歌已经有一个耳机,再加一个只会添乱,最终采用了“递纸条”的方式。“纸条”也变成“粉丝”怀疑操控黑幕的工具,因为她们不知道纸条上写了些什么。最明显的例子,何炅在南京赛区的票数还未统计出时,就宣布吉杰是冠军。龙丹妮把这解释成一次“口误”,私下里有导演悄悄问她:为什么何炅会宣布是吉杰?问题在于南京的冠军确实是吉杰,龙丹妮没有问过何炅,“何老师是个很自责的人,他会改正的”,她说。为了突出真人秀的成分,主持人在开票之前确实不知道票数,他们所表现出的意外应该是真实的。
龙丹妮说,纸条上有时写:请某两个评委点评,因为时间不够了,诸如此类的话。另一个控制评委的手段是“开小会”,每次广告时段有5分钟,当场上出现失控苗头时,组织评委和主持人开会。即使如此,也有力所不逮的时候。有一次,杨二车娜姆说:“丹妮,有段话我要念给你听,要说给张杰。”龙丹妮说:“我不听,你是不是鼓励他?那就说吧。”然后杨二说出张杰和谢娜谈恋爱的事实,把龙丹妮也吓一跳:“她说出的话总是匪夷所思。”这场之后,为了不影响品牌的公信力,对其他参赛选手公平,谢娜不再主持“快男”,与她同为场外主持的曹颖也只好消失了。
湖南卫视对评委的要求是:不做道德评判、不能人身攻击。大多数评委在场内场外的压力下,迅速地成长了。龙丹妮喜欢包小柏这样的评委,因为他从头至尾都保持一个风格,没有屈己从人。“超女”、“快男”从不用巨星做评委,因为这种人的公信力会让“粉丝”不太敢叫板。评委们的妥协最显著地在冠亚军决赛上,这时的冠军往往已经明晰,只是一个表演赛,冠军的“粉丝”是一个强大的集体,诸方的压迫让评委和选手的身份已经互换,无论这个冠军是不是真的比3个月之前脱胎换骨,还是依旧在原地打转,评委们都会赞美地、甚至谄媚地称他(她)完美无瑕,仿佛这件艺术品是自己一手打磨。龙丹妮对此也感到不解,她宁愿相信这是评委们的真心话。
选手真正的不自由来自每场选什么歌,而不是舞台上看到的那些评委“迫害”他们的镜头,那往往是一种效果,激发“粉丝”的怜惜、愤慨、想象力,专门有一些高层“粉丝”编织“黑幕说”诱惑低端“粉丝”投票。选歌时选手必须要听导演组的,龙丹妮说,选手们不知道什么歌在电视上效果好,总是执拗地要选一些冷、怪、僻的歌,如果按他们的意志,这节目没法看了。《魏文彬和他的电视湘军》这本书记录过这样一个细节:2005年的“超女”一度如履薄冰,那时选手的打扮比这两年要出位得多,对于何洁的红色头发,魏文彬提出让她染回本色。何洁那时已经有了“粉丝”群,无论总导演王平怎么做工作,抵死不从,宁可退出比赛。不知道王平和她长谈了多久,何洁终于同意先染到棕色过渡一下。选手的自由度和评委恰成反比,越到最后自己可控的部分越多。
“快男”和2006年“超女”都增加了一场突围赛,从50个人里只决出几张入场券,这场比赛总会成为最经典的一场,因为淘汰得迅速又残酷。为了增加惨烈性,“快男”把原本的分赛区前3名进入总决赛,改成只有冠军直接进入总决赛。龙丹妮认为:这种残酷放在女孩子身上不好,但放大男人的斗争没关系,只有瞬间华美的落幕才更好看。
可是游戏规则到了吉杰那里一变再变,他得了南京赛区冠军后,先是宣布因为工作原因退出,而后又后悔,规则改成只要他的票数当日最高,就可以为他增加一个名额,他果然如愿。这个反复引起轩然大波,龙丹妮说:这是观众的意志,报名人数太多,考量总决赛名单时,他们觉得损失一些选手,观众也会受到损失,所以名额从10个变为12个,继而12+1。
龙丹妮把“明星学院”中的模式移植到“快男”里,“明星学院”中的选手被封闭在长沙“世界之窗”,装修成英国式的贵族寄宿学校,“快男”住的是同一个地方,只是重新装修成另外一种风格。除了卫生间,各个角度都安装了摄像机,拍摄选手从清晨起床到夜间22点的活动。只是在“快男”里,这种真人秀的成分被削减,只有音乐考试的部分拿到了直播现场,衣食住放在了网上下载观看。 选秀设计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