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在墙上的钱

作者:曾焱

挂在墙上的钱0

( 4. 《伊丽莎白·泰勒》,估价2500万美元 )

在1963年,沃霍尔对自己作品价格的最高想象力是,要他的画卖到2.5万美元这个价位。肯尼斯·戈德史密斯——《我将是你的镜子:1962~1987沃霍尔访谈精选》一书的编者附注,1963年正是沃霍尔声誉快速增长的时候,可他在洛杉矶费吕画廊(Ferus)的个展反应依然可以用冷淡来形容,甚至没有售出一件作品。沃霍尔后来形容“那些都是钱挂在墙上,但是在当时,人们就是看不到”。沃霍尔自己其实也看不到。他是艺术家中最懂得利用商业技法和视角的人,却也预料不到45年后他作品的最高市场价会是当年所期许的3000倍。今年5月,纽约克里斯蒂拍卖《撞毁的绿车(燃烧的绿车1)》,成交价7170万美元。这之前半年,《毛》肖像成交价为1737万美元,《橙色玛丽莲》(Orange Marilyn)1625万美元。今年11月,他的一幅《伊丽莎白·泰勒》又将在纽约克里斯蒂拍卖,估价高达2500万美元。

后面几幅作品都属于沃霍尔的丝网印作“明星”系列。沃霍尔很早就意识到,很多人喜欢他丝网印作的明星胜过喜欢其他,而这是主题吸引了他们。20世纪60年代初期,沃霍尔用丝网印这种毫无个人风格的商业复制技术改变了美国艺术的现实,除了汤罐头、美元、夏奈尔五号这些日常用品,他把梦露、“猫王”、伊丽莎白和肯尼迪夫人这些明星也作为复制对象,曾在一天内做了50张“猫王”像,证明他的艺术概念——表面、简单、机械、重复、大众。以伊丽莎白·泰勒为题的画沃霍尔一共做了12幅,1963年11月,他接受纽约艺评家吉恩·斯温森访问讨论波普艺术,在这篇后来刊登在《艺术新闻》上的著名访谈中,沃霍尔说到他为什么要做伊丽莎白·泰勒:“我很久以前就开始做这些,当时她病得很厉害,每个人都说她快死了。现在我又开始做它们,在她的嘴唇和眼睛上放一些鲜明的色彩。”作画的时候,他并没有在社交场合见过伊丽莎白,只是和普通美国人一样天天看到她的照片,觉得她很迷人。11月拍卖的这幅《伊丽莎白·泰勒》,绿松色眼影、唇色猩红,创作日期正是他表示要在画上增添些鲜明色彩的1963年。

沃霍尔“明星”系列里,较早展示给公众的作品是两张梦露像,1962年,纽约斯泰博画廊为他做第一次个展时把它们悬挂在一起,一张黑白,一张彩色。第一批梦露像他一共做了11幅,基调都是可爱的橙色、薄荷或者柠檬色,它们中大多数已经在拍卖会上被高价买走收藏,1625万美元成交的《橙色玛丽莲》就是沃霍尔1962年做的那些画像之一。1988年沃霍尔刚去世不久,他的一幅《薄荷玛丽莲》拍卖了33万美元,10年后一幅《橙色玛丽莲》在拍卖会上成交价飙升至270万美元,这幅画在2001年转手,价格为374万美元。2002年拍卖的《淡紫色玛丽莲》460万美元成交,接下来的两年就是令人吃惊的涨幅:2006年秋季,1998和2001年曾两度上拍的那幅《橙色玛丽莲》暴涨至1625万美元成交。1964年,沃霍尔再度以梦露为主题做了大尺幅的系列肖像,共5件,现在它们都成为沃霍尔作品里面最昂贵的部分。该系列里面有4件分别被4个人收藏——出版商皮特·布朗(Peter Brant)、媒体大亨纽豪斯(S.I.Newhouse)、芝加哥富豪埃蒂斯(Stefan Edlis)以及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瑞士藏家。据说财大气粗的史蒂芬·科恩(Steven Cohen)曾托人递话,愿意付这4家每人4000万美元将4幅玛丽莲全部收藏,结果每个人都告诉他不卖。1989年这个系列中的《红色玛丽莲》被以407万美元出售,1998年大尺幅《橙色玛丽莲》的藏家将它拍卖了1732万美元,买主为纽豪斯,这个价位成为沃霍尔作品的单件最高成交纪录,直到今年5月才被《绿色撞车》替代。

一旦进入艺术市场,正如沃霍尔的话,作品就是挂在墙上的钱,决定它上下的是少数人,艺术家自己也只能是旁观者。新生代富豪不惜重金买下价值数千万甚至上亿美元的油画、雕塑和波普一类时髦的当代艺术作品,推动艺术品价格达到前所未有的高位,很多人在一两位艺术家身上大下本钱,抬高艺术家的身价及其作品的价格,过一段时间后再通过可获优惠税率的赠送或转售。布朗、科恩都是个中高手,据媒体披露,科恩仅在2003年就通过艺术品市场赚入3.5亿美元。为什么选择当代艺术?行内专家的看法是,新富豪收藏群体希望构建一个由他们来左右的艺术品市场,古典大师和印象派的作品价格相对已经比较稳定,而当代艺术品的价值波动极大,买家和卖家的资金可以决定其走向。国内市场其实是全球当代艺术市场财富游戏的局部复制。国内的当代艺术市场也疯涨两年了,不管画家名气大小,如今作品价位都至少10倍于两年前。2006年春季拍卖当代艺术第一波陡涨之后,有人提醒买家冷静,预判市场一定会在2006年秋拍的时候理性调整,否则就像股市一样出现崩盘,结果呢?却是一路涨到现在。今年秋拍又要开始了,目前的状况是,就算多数人都觉得价位离谱,名不副实,也没人敢再肯定什么时候会涨到尽头。第一波涨势有可能是自然发生的,但艺术商人、拍卖行一旦看到了利润空间,便会想尽办法将这个空间扩张到极致。《纽约时报》记者卡罗尔·沃格在关于2007年纽约春季拍卖的观察文章里面,特别提到了拍卖行拉升当代艺术价格的市场作为,即超高预估价。拍卖公司估价一般依据三个标准:委托人的心理价位,专家根据拍品实际价值提议的参考价位,近年拍卖纪录显示的市场价位。正常情况下,对拍品的最高估价不会超过它最后一次拍卖的成交价位太多。但沃格发现,春拍时纽约苏富比对几位当代艺术家作品的估价都远高于历年的拍卖纪录,像那幅创下最高成交纪录的罗斯科作品《白色中心》,之前在拍卖场上最后一次露面是2005年,成交价2240万美元,按常例今年上拍它的最高预估价不会超过3000万美元,结果苏富比给出了4000万美元的估价。沃格透露拍卖行还事先承诺委托人,成交价将不低于4600万美元,大拍卖行通常用这种“保底拍卖”的方式来吸引有实力的藏家,如果不能达到,差价部分由拍卖行补足。《白色中心》最后成交价高达7170万美元,证明艺术商人、拍卖行掌控市场的能量。

挂在墙上的钱1( 3. 大尺幅《橙色玛丽莲》,1998年成交价1575万美元 )

挂在墙上的钱2( 1. 沃霍尔 )

挂在墙上的钱3( 2. 《柠檬玛丽莲》,2007年拍卖,成交价1620万美元 )

挂在墙上的钱4( 1962年,安迪沃霍尔发现了丝网印刷的妙处,并完成了玛丽莲·梦露、伊丽莎白·泰勒和猫王系列 ) 拍卖行墙上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