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急乱投医
作者:袁越( 奥托·瓦伯格 )
病急乱投医,这话无论在哪儿都适用。美国医学研究比较发达,经常有人托关系找到癌症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索要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抗癌药,因为他们实在想不出别的办法了。
今年就出了这么一种药,没有通过临床试验,却在民间掀起轩然大波,坊间传说它是抗癌灵药,却因赚不到钱被制药厂封杀。这个小道消息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引得不少病人家属绞尽脑汁四处求购。
那么,这位“抗癌草根英雄”究竟是如何“落草为寇”的呢?
事情要从今年初的一篇论文说起。2007年1月,一份名为《癌症细胞》的医学杂志刊登了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研究人员撰写的论文,描述了一种名为二氯乙酸(Dichloroacetic acid,简称DCA)的小分子化学物质的抗癌特性。他们把DCA加入水中喂给得了癌症的小鼠喝,结果小鼠体内的肿瘤明显缩小。
论文刊出后不久,英国著名科普杂志《新科学家》立即撰文盛赞DCA,把它说成是“廉价、安全而又有效”的抗癌新星。不过,凡是经常关注医学新进展的读者都会知道,媒体上类似这样的新药消息每天都有,但最后真正能通过临床试验的并不多。相比之下,DCA差得更远,还没有开始进行临床试验呢。
和其他那些抗癌潜力股一样,DCA的抗癌机理听上去也是天衣无缝。众所周知,正常细胞的绝大部分能量由线粒体产生,依靠的是高效率的“有氧代谢”。而癌细胞却只能依靠“无氧代谢”来产生能量,这个过程又叫“糖酵解”,产能效率低,平时只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使用,比如在剧烈运动时,肌肉必须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能量,而氧气一时供应不上,就只能暂时采用无氧代谢。
德国科学家奥托·瓦伯格(Otto Warburg)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发现了癌细胞的这一特性,后来被医学界命名为“瓦伯格效应”(Warburg Effect)。以前的理论认为,癌细胞的线粒体发生了不可修复的损伤,所以只能用“糖酵解”来产生能量。可是,阿尔伯塔大学的科学家却用实验质疑了这个假说。他们用DCA处理癌细胞,使它们的线粒体重新恢复了活力。
人们已经知道,线粒体是“细胞凋亡”(Apoptosis)的启动因子。所谓“细胞凋亡”指的是有机体清除有害细胞的一种正常的生理过程,变异细胞正是依靠这套监督系统才得以被及时清除出去。癌细胞没有线粒体,“细胞凋亡”无法进行,这才得以逃过监督系统,获得了“永生”的能力。DCA恢复了癌细胞的线粒体功能,却给了“细胞凋亡”机制一个启动的机会,于是癌细胞就会被杀死。
这个机理看上去很美吧?但是这件事的关键并不在这里。《新科学家》的那篇报道暗示说,DCA之所以还没有开始临床试验,是因为这是一种治疗线粒体代谢障碍的老药,很早以前就已经上市,其专利早就过期了,制药厂无法从中获利,因此没人愿意投资临床试验,因此也就永远无法重新焕发“第二春”。
可以想象,这篇文章迅速通过互联网传播开来,读者纷纷写信索要具体信息,媒体也纷纷打来电话,准备借此机会狠狠批判一下“唯利是图”的制药厂们。一个名叫吉姆·塔萨诺(Jim Tassano)的杀虫剂销售商抓住机会,注册了一个名为www.buydca.com的网站,开始销售DCA。因为没有通过FDA验证,DCA是不被允许当作药品销售的。塔萨诺想出一个办法,在网站上把DCA列为“动物药品”,却在后面开设了一个讨论版,让购买者交流使用心得。从上传的帖子看,买DCA的人大都是晚期癌症患者,他们买DCA是为了自己使用。
“我们通过这个方式收集了大量数据。”塔萨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暗示自己正在进行的是一项完全由民间发起的临床试验,“很多服用者都非常认真,详细记录自己的使用方式、剂量和检测结果。”塔萨诺举例说,有一名脑瘤患者连续服用了5周,其肿瘤缩小了50%。不过他也承认,这名患者同时还遵照医嘱服用了已经上市的抗癌药Avastin,所以不敢肯定到底哪种药才是真正起作用的决定因素。
今年7月17日,两名美国FDA的工作人员来到塔萨诺的办公室,命令他们关闭销售DCA的网站。在此之前,已经有超过2000个癌症患者服用了从这个网站买到的DCA,塔萨诺已经赚回了全部投资,正准备赢利呢。
那么,DCA到底是否有效?现有资料表明,DCA不但有毒,而且可以诱发癌症。当然,如果DCA确实能治癌,这点副作用是可以忽略不计的。问题在于,绝大多数癌症专家都认为,没有通过严格的临床试验,仅仅依靠动物试验,是无法判定抗癌药物的疗效的。另外,专利过期并不是制药公司对DCA缺乏兴趣的主要原因,事实上,就在不久前,一种名为Fenretinide的治疗癌症的过期药物刚刚通过了临床试验,被获准上市。
不过,缺乏专利保护确实会对投资人的热情造成很大的影响,这就需要国家医疗机构,以及各种慈善组织出钱出力,共同解决这个问题。 癌细胞健康癌症线粒体临床实验药品病急乱投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