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钱时代
作者:邢海洋8月24日,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又出“地王”,上市公司苏宁环球旗下的南京苏宁房地产公司以44亿元竞得建筑面积6.58万平方米的黄金地块,楼板价达到6.7万元/平方米,以单价算,堪为全国第一。据报道,苏宁地产的一掷千金真是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有10家企业入围竞买,苏宁房地产是其中唯一的内资企业,居然力压群雄。
苏宁地产哪儿来的这么大的底气?原来,苏宁环球刚刚公布了再融资方案,拟向控股股东及其他投资者定向发行不超过4.2亿股股份,融资110亿元。苏宁电器在A股市场大名鼎鼎,但苏宁环球却很少人知道,寻根究底,原来是曾经濒临倒闭的吉林纸业,2005年,通过重大债务重组和资产重组,苏宁集团将旗下的天华百润和华浦高科各95%股权无偿注入上市公司,将濒临退市的*ST吉纸脱胎换骨,一家造纸公司也就转型为地产和建材公司了。再看买壳时机,苏宁电器在2004年7月上市,第二年大股东即借壳,资本市场上顺风顺水,不输于*ST金泰的佳话。
现在的股市,除了银行股借升息大笔捞钱,真正火爆的则是房地产公司的资本游戏。苏宁这次拿到的南京路地块,以楼板价向上推算,售价起码要8万元/平方米。当然,南京路这样的项目,开发商很可能自己经营,只是目前同地段的写字楼租金仅处于10元人民币/平方米/天的水平,1平方米要挣出8万块,就得8000天,也就是22年以后了。投资回报率只比4%稍多,还赶不上银行的多年期存款,更赶不上贷款利率。只是现在的股市投资热情高涨,高价拿地总被报以热烈的掌声,苏宁环球虽因有重大经营事件而停牌,但前一个交易日却是暴涨,若自借壳之初算起,上涨何止10倍。竞价过了40亿元,和苏宁一起举牌的香港九龙仓没敢奉陪到最后,一定也是底气使然,试想香港的股民知道了上市公司如此疯狂拿地,恐怕要用脚投票了。
本轮行情中,和苏宁环球异曲同工的是*ST金泰,在我们报道过后的一周,*ST金泰又是连续5个交易日涨停,至此首富黄俊钦的账面财富达到1166亿元。按理说,这两家公司并非房地产业的翘楚,土地储备也不是最多的,但市场仍报以如此大的热情,可见房价飞涨,对土地争夺白热化,投资者对土地的渴望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何止这两家买壳公司,去年以来,万科地产一改前期“现金为王”的策略,也开始大规模拿地,单单是今年7月份1个月,万科在全国各地拿地已经累计花出去超过60亿元。7月24日,北辰实业联合北京城开又以92亿元的天价中标湖南长沙城北新河三角洲地块,成为绝对值上的“中国地王”,带来38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土地储备。而金地集团年报显示,公司土地储备建筑面积超过700万平方米。而所有这些和碧桂园450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比起来又是小巫见大巫。
有了地,因为预计价格上涨,最好的方式是囤积起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土地购置面积1.73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0%;与此同时,上半年完成土地开发面积为1.18亿平方米,增长7.6%。可以看到,开发商买地的速度明显高于土地开发速度,已出售土地中相当一部分被囤积起来。问题还在于,一个个“地王”诞生,天然杜绝了中小企业,唯有上市公司才有可能不计代价地拿地。一个疯狂的资本市场也就带来一个更为疯狂的土地市场,大批土地集中在了少数地产寡头手里。寡头垄断的特征是什么,这在经济学课本上都有明确的答案,通过动辄几百上千万平方米的圈地,没了小地产商的搅局,大地产商对楼市的操纵更加方便自如,而通过垄断土地来垄断房价,更能形成区域的房地产主导价格。
于是乎,“上市——拿地——股价上涨——再拿地”的循环在资本市场和地产市场间互动,连本来不经营房地产的上市公司也纷纷转行。不久前,雅戈尔在杭州拍下了一块土地,创下了杭州土地拍卖的天价,楼面地价达到1.57万元/平方米,比周边楼盘的销售价格还高。雅戈尔公布的2006年业绩报告称,2006年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9.76亿元,其中,房地产收入为19.27亿元,利润率为38.75%,净利润2.7亿元,远远超出西装和衬衫业务净利润的总和。以至于不少业内人士评价认为“房地产才更像雅戈尔的主业”。在东南沿海省份,几乎所有的大企业都在从事房地产开发,炼钢的、生产电器的、建设基础设施的,在火热的楼市面前都来抢钱。只可惜,全球经济发达国家,没有一个是靠地产立国的。 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