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级乞丐”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铭鹰)
我的博士论文向一家国家级核心期刊投稿,谁想与期刊的总编辑通了一个电话,就鼻子发酸,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总编辑说,以前资助他们出版的企业下半年撤资了,因为企业看不到收益,所以,下半年他们只能自筹经费来出版,看我能否给他们提供一些资助——所谓的‘编审印务费’。我问需要多少钱,他竟然说看我能提供多少,还称我‘老师’。我让他直接称呼我的名字,而且告诉他,我是尚未毕业的博士生,我的博士论文到目前为止没有得到任何资助,我完全是自掏腰包在做相关的实证研究,我并没有在他们的期刊上看到要向作者收取‘编审印务费’或是版面费的字样,而且我投稿的这篇文章就学术价值而言我不认为需要花钱为它买版面……也许我说的话刺激到这位总编辑了,他又跟我讲了很多,主要是诉苦。他说他们扛着‘核心期刊’这个名号太累,上头发的经费部分被挪用了,人头费只有正式编制的人才能拿到。按照《著作权法》,他们必须向作者支付稿费,有的作者知道没有稿费便改投他刊,使得本来已经进入编辑流程的稿件不得不撤掉,编辑的劳动都白费了。为了保证出版质量,为了区区几十万元,他竟然要向乞丐一样跟作者要钱。“没有办法,我就是‘高级乞丐’。”他说。
这究竟是什么世道啊,我不止一次地见过几百万元的研究经费砸给几个烂教授,为的是让他们搞一些无关痛痒的烂课题,有几百万元不知能救活几个核心期刊了。我自信自己并不是一个脆弱的人,作为一名三十而立、马上要毕业的博士生,我见过的社会阴暗面,我感受过的生存艰辛并不少,学术期刊收取“编审印务费”或者“版面费”的新闻也不是头一次听说。见过两种观点的争论,一种认为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助长了学术腐败;还有一种竟认为“版面费”是期刊办刊中出现的正常现象,收费作为办刊经费的补充,可促使学术期刊提高质量、扩大影响、吸引更多投稿。后一种观点我之前是绝对无法理解,也始终认为“版面费”只会发生在急功近利、等着发表论文评职称的“伪科研工作者”和二流学术期刊之间。我并不需拿自己的论文评职称,而投稿的这本学术期刊,早在我本科期间就觉得它的学术水平高不可攀。就是这样一本期刊,它的总编辑竟然和我做了这样一次沟通。
我着实被“高级乞丐”这4个字打倒了,因为我觉得感同身受,某种意义上讲,我也身在这个行列。这位总编辑只是用这个很露骨的字眼,点透了整个学者世界生存的艰难。学者素来清高,捍卫自己的尊严就如自己的生命一样,不到万不得已,他们不可能明明白白地向陌生人道出自己所处的困境。
我自己所处的环境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选择闯进“学者世界”完全是一个偶然,因为我遇到了一位有原则、有骨气、有斗志的导师,是他让我认识到人除了生存还应该有其他的追求。由我导师主持的课题组规模并不大,我形容它是“作坊”,这个作坊有一个原则,即从不轻易拿别人的钱替他们说话。我们一直坚持自主选题,做实证研究,讲事实、说真话。我们所在的大学属国内顶尖,别人都认为我们可以轻而易举获得资助,但是只要我们坚持自主的原则、学术的尊严,就永远都不可能财源滚滚。虽然,我们的“作坊”没有沦落到“乞讨”的地步,但我们已经感受到了经费捉襟见肘的苦楚,这种苦楚只有在师徒几人打趣的时候才会提到。因为只要还有机会做实证研究,我们就会守住学者的本分,不愿轻易向外人发牢骚。
可是“高级乞丐”的自称让我不得不正视整个学者世界所面临的生存窘境。仔细想想我们的大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她是百年学府,人文精神的圣地,每一年千百万学子孤注一掷的目标。这样一所大学的校长在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上盘点的竟也是“缺多少地、缺多少钱”的尴尬问题。他不是教导学生向“钱”看,是要点醒这些自以为身处“象牙塔”之内的学生,告诫他们正要走向的学者世界是多么的孤寂、多么的无奈。 高级乞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