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接力的游戏场?

作者:王鸿谅

欲望接力的游戏场?0

( 2007年6月4日,股市大跌,股民神情凝重 )

李才(化名)现在是拥有千万身家、有一个8岁女儿的幸福母亲,四代同堂住在6室2厅带100多平方米屋顶花园的复式楼房里,另一套9室3厅的新房正在装修。她的股市生涯从1993年5月始,这个会计系毕业的年轻女孩,谋得了一份轻闲安稳的办公室工作,8小时之外有大量空闲时间。偶然得知办公室仅有的5个同事里居然有一个是传奇股民,其故事实在太有诱惑力。她于是找母亲借了2万块钱,开局似乎不错,买的股票第二天就开始往上涨,“一天就挣了1600元”。可随着股市波动,还来不及折现的收益一下子缩了回去。尽管办公室的前辈股民都告诫她别慌,守住,可看着大盘惨绿,劝告怎么也进不到心里。她往返于办公室和营业厅,频繁买进卖出。结果仅半年,2万块不仅没有像同事那样翻若干倍成为10万元,反而亏损得不到3000元。

和那些入市后交过学费吃过亏的股民一样,李才一度成为狂热的技术分析追随者,分析图表、指数、股评,一样都不能少,“学得很用功,比当年高考还勤奋”。可用在实战里,总不是那么回事。

得不到母亲的支持,李才从亲朋好友那里再辗转借来1.5万元,同样差不多是半年之后,1994年春天,她第二次“破产”。和她的“破产”遥相呼应的,是上证指数跌破了600点,深圳综合指数跌破150点。她总结第二次失败原因和第一次一样,就是“不顾基本大势持续不断频繁地短线操作”。细节不同在于“第一次是迷失在波浪理论里,第二次迷失在技术指标中”。屡败屡战是一种微妙的心理,回过头再看,李才会感叹那时候的投机狂热和无知,局外人看起来很简单的道理,对于身在其中的人而言,尺度却是那样难以把握。

当然,败局外,李才也会偶尔尝到一点小甜头,凭着1994年下半年连续几笔交易翻身,她俨然成了朋友圈子里的小股神,更欲罢不能。于是接下来的败局更惨,1995年春,李才私自挪用了朋友存放在她那里的10万元进股市,想短线作战一两天就套现出来,结果却被套牢其中,20万元的总亏损成为整个家庭的负担。父亲跑去沿海打工替她还债,母亲联系了一所学校逼她远离股市重新读书。而李才自己却像着了魔一样,3个月后就自己退学,坚持重新回到证券交易大厅,“不交易,只是看”。终于在1996年,李才凭借着一只深发展翻身,然后开始了自己的“黄金10年”。

她随后取代领她进入股市大门的股神同事,成为另一轮传奇的开始和新的想象样本。这并不奇怪,中国资本市场的构成比例,早已经从根本上决定了这种财富传奇的想象有着多么广泛的群众基础。以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1991年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作为起点的中国资本市场,有着与国外资本市场完全不同的比例结构。从资金数量看,2000年以前的机构投资者的比重不超过30%,散户占70%以上。2000年以后,机构持股占股票流通市值的比重才逐渐超过了50%。值得注意的是,从2001年到2005年的4年都是漫长“熊市”。等到2006年突然出现的“牛市”转机,散户的热情再次如同井喷一般释放。根据最新数据统计,2007年一季度以来,机构资金增量为600亿元,散户的资金增量达2000多亿元。无数个财富传奇的想象和新样本,就孕育于这庞大的成交量之中。 股票股市欲望游戏场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