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财富圈——私募基金

作者:王鸿谅

神秘的财富圈——私募基金0

( 成功案例总是吸引股民资金的根本 )

热闹喧嚣的股市散户故事是全民共享的样本,股市里另一部分传奇相对神秘而低调,它们遵循着财富圈里被引用得最多的经典原则——“闷声发大财”,成为特定圈子里更激动人心的榜样。

私募基金,这是一个在目前中国法律法规里找不到合法身份的称呼,这个投资群体游走在法律边缘的灰色地带,接近他们比接近普通的散户股神困难若干倍。简单地来解释私募,其实就类似某种投资联盟,私募与非法集资之间,只隔着模糊的窗户纸。

即便是动用了所有私人关系,记者最后能接触到的私募基金经理或者说操盘手们,依旧屈指可数,而且毫无例外的谨慎而低调。几乎全部受访者甚至在使用化名的前提下,依旧顾虑重重,采访结束之后反悔,反复请求记者放弃他们的故事。理由是“现在局势太敏感了,证监会在盯着,谁出来说谁倒霉”。大局势之外的另一种顾虑来得更加真实,“做这一行的有很多别人想不到的麻烦,谁都不希望过多透露个人信息”。即便是愿意开口说的,也仅限于讨论投资理念,然后举出几单成功操作案例,用收益率来证明自己的投资天赋。在这个行业里,成功案例正是吸引资金的根本。

曾经担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的夏斌专门研究过私募基金,并在2002年前后出书。他的调查和数据成为后来媒体关于私募基金报道最广泛援引的原始材料。夏斌得出的2001年私募基金的总量上限约为9000亿元。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个数字在2006年已经翻了若干倍,2006年新一轮牛市启动,引发散户狂热的直接产品,就是私募的井喷。国信证券研究所刚刚完成的一份有关私募基金的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的私募基金大约占证券市场总交易金额的30%左右,成为非常重要的一个投资主体。”

私募操盘手们保持低调的另一个原因,是“这个圈子太小了”。私募之间其实也存在着级别划分,依据就是他们能动用的资金量。和亲朋好友之间小规模的替人理财不同,成规模的私募操盘手们渴望以自己在圈内的成功战绩和口碑吸引更多游资,很简单的道理,“钱多好办事”,资金量越庞大,按比例分成的收益自然更丰厚。在2006年行情上扬时候,辗转流传的私募基金经理的收益一次次刷新人们对于“年薪”的概念。数百万元早就不新鲜了,1400万、1600万,甚至1个亿的版本都有。普通股民难以企及的财富,在这个圈子里,似乎没有上限。

那么,如何才能进入这样的财富圈呢?根据研究者们的划分,我国私募基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1993~1994年是第一阶段,证券公司的主营方向从经纪业务走向承销业务,与之配合需要定向引进一些大客户,久而久之形成信任关系。证券公司的角色亦转换成代理人,由大客户将资金交与证券公司代理委托进行投资。第二阶段是1997~1998年,一级市场非常活跃,上市公司将募集资金的空余款项委托主承销商进行投资;第三阶段是1999年中至2000年五六月,由于投资管理公司大热,大量证券公司从业人员跳槽出来自己做业务,特别是1999年中出来的一批,多是证券业的精英,专业知识和市场营销本领都很扎实。2001年后是我国证券市场私募基金进入了逐步规范、调整的第四阶段。大批委托理财公司因亏损而退出。私募基金操作策略有所调整,如由保本业务向集中投资策略的转变;操作手法由跟庄做股到资金推动和价值发现相结合转变。

虽然私募的发展阶段有着清晰划分,但参与者的身份却没有明确限制,只要他们能够进入相同的资源圈子,就能够成为下一个传奇。个人对于证券市场的领悟看起来是起点,然后才有可能与大的机构和券商发生关联,继而和大的游资发生关联。这里面最水到渠成的版本,是科班的学生,进入证券行业,打磨之后离开公募基金,成为私募操盘手。相对波折的版本,是普通的股民转型,为了脱离普通的代客理财,通过社会交往或者进修,打开自己的资源网络,尽可能创造机会接触这个投资领域金字塔顶端的群体。资源脉络和信息渠道,成为私募经理们相互比拼吸引客户时最重要的砝码。

看私募经理的业绩传奇和见到本人通常会形成巨大反差,记者见到的私募经理跟身边的普通人并没有什么差别,甚至更普通。他们对财富守口如瓶,手握巨额资金的,惜字如金。而需要扩大资金规模的,愿意滔滔不绝谈论投资理念。至于他们背后的资金来源,则是比个人信息更加需要保密的核心机密。 神秘基金私募私募机构私募基金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