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可能成为势利眼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苌苌)

我们都可能成为势利眼0( 《势力:当代美国上流社会解读》 )

我们现在是否处在一个非常“势利眼”的社会呢?连《势利》这样一本书,也要有一个非常“势利眼”的副标题——“美国上流社会解读”。作者定义的势利眼行为分为三种:“谄上欺下的人,即眼里只有社会地位、财富或者和地位有关的东西的人;只接受他认定的价值标准的人,尽管有时候他的标准粗暴可笑;成就和骄傲建立在别人认同之上的人。”问题在于,某种程度下,我们都可能成为势利眼。作者对势利并没什么特别深刻的见解,但他列出当代美国社会势利行为的种种,这也让我们检点自己的行为。

约瑟夫·艾本斯坦(Joseph Epstein)是美国散文作家、西北大学文学教授、《美国学者》杂志资深编辑、文化批评家。著有《熟悉的领域——美国生活观察》、《似是而非的偏见——美国文学随笔》、《惊人的小犹太佬》等。某种程度上他站在知识分子的立场,消解了暴发户的势力。比如他极端瞧不上在纽约呼风唤雨的地产商唐纳德·特朗普,说起他嘴蛮损的:“特朗普有多少钱你我都数不清,但这个家伙毫不掩饰的粗鄙让人们觉得他除了有几个臭钱什么也不是,如果硬把他放到上层阶级里去,估计其他上层阶级的人就要转移阵地,建立新的阶级了。”

写这么一本关于势利的书,很难避开自身的势利。反势利源于对势利的厌恶,同时也将自己的优越感强加在势利之上,所以它本身也有势利的嫌疑。

三联生活周刊:写这本关于势利的书的目的是什么?

艾本斯坦:写这本书之前,我感到在美国受过教育的阶层中势利行为愈发严重。人们一般都期望有高收入,高的生活水准……高这个高那个,但在所有这些事情中,教育水平越高,却意味着某种失败。我想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起码应该避开某些肤浅的势利行为。

我们都可能成为势利眼1( 约瑟夫·艾本斯坦 )

三联生活周刊:这是你卖得最好的书么?

艾本斯坦:我有几本书卖得不错,但不得不说,这本关于势利的书在畅销书排行榜上待的时间最长。

三联生活周刊:书在美国出版有5年了,读者反应如何?

艾本斯坦:我收到大量的反馈,大部分令人愉悦。人们最经常说的话是,我把他们从他们自己的势利行为中拎了出来。在这本书中,我也试着列举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取的势利行为,至今我仍在试着把自己从某些势利中剥离出来,读者还告诉我很多关于势利的有趣故事。

三联生活周刊:中译本把副标题翻译成“美国上流社会解读”,可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不太可能是个上流社会的人所写,他们可能对势利知道得更多,注意得更少。

艾本斯坦:我不太喜欢他们用“上流社会”这个字眼。因为我在书中提到的势利,不仅仅存在于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有阶层,而且存在于已经被大大地民主化的每个美国人身上,人们或多或少存在的势利行为。关于后一点,我想你是对的。我时不时会想到我的犹太身份,因为在美国,犹太人曾经是势利行为的受害者,这使得我们异常敏感。

三联生活周刊:但现在犹太人的势力如日中天,尤其在知识界,留美回来的人说:“哈,不被犹太人歧视就不错了。”如果说暴发户势利是鄙俗的,你觉得那种“知识分子势利”(intelligent snobish)尚可接受吗?

艾本斯坦:在根本上,这两种势利是一样的。所有势利行为感觉良好的基础,都是先找到一个有利于自己的立场,把自己的地位置于他人之上。这是动物天性中比较低下的一面。

三联生活周刊:但势利是否也可成为一种发展的动力呢?

艾本斯坦:我不得不遗憾地说,它经常可以是。但我们必须做一个区分,即有的人向往好生活,效仿他们眼中的优雅之士,这无可厚非,但有的人的势利则是站在他人头上,践踏别人,这就要不得了。

三联生活周刊:你觉不觉得有时候国家也挺势利的,比如说美国和法国经常相互冷嘲热讽。

艾本斯坦:我相当同意。法国势利的名声由来已久,对他们的食品、语言、文化,骄傲不已,英国上层阶级的势利也是声名远播。在我的经验里,最不势利的欧洲国家是意大利,那里的人们把注意力放在享受生活的愉悦上,而不是一心想着和他们的势利邻居一比高低,累不累呀。

三联生活周刊:与50年前很不一样的是,在影像主宰的当今世界,安吉丽那·朱莉的话可能比萨特更有影响力,你怎么看这个社会现象?

<p "="">艾本斯坦:其实我真觉得萨特说过不少傻话,在我看来,他人生大部分时间就是做一个斯大林主义者。而安吉丽那·朱莉恰巧是个说过一些值得听的话的演员,多少值得尊重。不过,我同意说现在世界的人们对名流感兴趣的程度太过了,而且不在他们的智商,更别提智慧了。 成为可能势利眼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