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拉动了物价

作者:邢海洋

富人拉动了物价0

惊闻方便面要集体涨价的消息,赶紧登录到郑州期货交易所查询小麦的价格,发现至少在提价前后,小麦价格平稳。如果说价格的确存在上涨,且今年7月末比去年同期上涨了20%的话,上涨主要发生在去年麦收后到年底的半年里。另外一种主要原料食用油的确在逐级上涨,一年中豆油从5600元/吨涨到了8600元/吨。

同样是农产品,玉米曾经有过从1100元/吨涨到1800元/吨的辉煌,现在,眼看长势良好,7月里玉米价格便大跌了200元/吨。如果说方便面的涨价来自成本压力,显然这种压力早就存在,随着去年的物价上涨,成本压力早应该消化在商品价格中了。现在居然要集体涨价,和猪肉价格齐飞,不免有趁火打劫的味道。自然,电力巨头在申请涨价,石油巨头也在申请,拥有定价自由的企业不在这个时候加价未免太傻。但之所以可以自由调价,说明企业所在的行业是自由竞争的行业,价格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现在却要“集体”涨价,自己涨还怕被竞争对手蚕食了市场,明摆着背离了市场经济的本义。

猪肉价格上涨也始自去年秋天,春节时,笔者正在贵州边上的一家养殖场,生猪收购价格达到了每斤4.6元,比去年秋天整高出了20%。但和周边省份诸如湖南5.2元的价格相比仍然偏低。贵州是全国人均收入最少的省份,猪肉价格上不来和当地的消费水平很有关系,价格高了,消费量便下来了。可到了7月,广州生猪批发价格已从上月底的7元/斤飙升至8元/斤,零售价也首次涨至11元/斤,而6月份,贵州的毛猪收购价仅6元/斤,巨大的差价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猪贩子前往贵州调运,价格随之涨到了7元/斤。结果是,虽然批发价上涨,零售价格却没能同步上升,且猪肉销量明显下降,摊主经常到晚上收工了还没把当天的猪肉全部销售出去。贵州的猪肉价格变化说明了一个事实,对猪肉这样一个颇为“奢侈”的消费品,贵州人消费需求弹性远远大于广州的消费者。显然,富裕地区的消费者宁可多花钱也不愿意改变消费习惯的做法使肉价高居不下,从而改变了贵州居民的生活,他们不得不更加压缩猪肉消费。

粮食价格的上涨来自于能源价格的上涨,是美国人大量用玉米提炼生物燃料开启了本轮物价上涨。三伏天,笔者参加了一次到大兴安岭的自驾游,为一路的所见震惊。大兴安岭边上为数不多的城市,酒店个个爆满,家家都在接待会议,门口停的车五花八门,越野车为主,排量5.4升8汽缸发动机的林肯导航者有之,更有凯迪拉克6.2升的凯雷德,在美国,这样的大马力怪兽正是夏天驾驶季节的主力,它们身后拖着游艇或活动房,把一个个避暑的家庭带到森林或海岸,构成一幅壮观的全国避暑图景。美国人可以这样度夏,我们当然也可以。路上,我们遇到了广州牌照的越野车,一路走走停停直到大兴安岭腹地,单程即是5000多公里,其里程早超过了美国东海岸到西海岸的距离。保守估计,每百公里16升汽油,一路已经吞噬掉800升汽油。那些广东来的自驾游往往是多个家庭结伴,每家开着自己的丰田霸道,一辆车只有两三个人,浩浩荡荡的车队显示着我们除了没有可以随时驻扎的活动房园地和湖边码头,夏季旅行方式已经基本和美国接轨。当然,我们也看到北大荒拖拉机拖着干草,排出滚滚浓烟,那些不能完全燃烧的柴油构成了独特的石油消费风景。

截至2006年,我们的汽车保有量3400万辆,没法和美国的2.4亿辆相比。我所看到的夏日开往东北的车流也远没有美国高速公路上退休老年人的旅行车流壮观。但气候上我们处于季风性大陆气候,只沿海小片区域能避暑,其次就得深入内陆高原。美国却是三面环海,一面有着世界上最大的湖泊群,我们要寻找一片“清凉盛景”,平均路途远超过美国。公路里程上,两国也有一比,美国有8.8万公里的高速,占到世界高速公路总里程的一半,我国急起直追,以近4万公里的高速路排在世界第二。

在美国,低收入者也会开着自己的小车横穿大陆,现在,加入了我国的富人,埋藏在地下的石油就显得不够用了。如果我们的富人继续增加,全国汽车保有量超过了美国,或许美国的穷人就没法驾车度夏。世界似乎就这么残酷,总是以一部分人的所谓生活品质剥夺了另一部分人原本正常的生活需要。

但这些难道是正常的么?欧洲人以高昂的燃油税平抑了汽油消费,那里的人多开小排量的两厢车。日本和韩国能有30年的经济增长弥合贫富差距,我们为什么却要在股市上涨、菜篮子涨价中剥夺穷人的基本生存。 拉动富人物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