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级店铺是一场豪华“传染病”
作者:尚进当2006年5月苹果电脑在纽约第五大道上开张第148家专卖店的时候,不论建筑界,还是商业界,所有人都将目光聚集在了那间玻璃房子上。按照《商业周刊》的说法,除了世贸中心重建方案,以及CCTV倾斜的办公大楼,再没有比苹果在纽约通用汽车公司大厦门前的透明店铺更诱人的了。不仅仅是建筑意义上的未来派审美,更多的人惊奇于苹果为什么要花费巨资打造如此特色的旗舰店,原本流水线化的商业产品售卖,为什么要被安置在宫殿般的店铺之中呢?几个月后的销售数据说明了一切,每英尺店铺实现2489美元的销售收入,这个数字已经可以比拟路易威登巴黎总店,更是将全球最大消费电子连锁店BestBuy每英尺970美元的数字打入深渊。
一场全球化的超级店铺革命正在悄悄流行,不仅仅是苹果这类消费电子大亨,连一贯走低成本套路的戴尔电脑也在得克萨斯开了家铺张的旗舰店,以往只有万宝龙、普拉达才肯破费的奢侈品售卖方式,彻底被腾挪到了大多数高档消费品上,似乎建筑奇特的旗舰店才能代表新时代的高档,艺术感与极客气质被塞在了店铺设计中,并且通过商品体验,被悄悄暗示给了消费者。除了敏感的消费电子巨头,很多汽车业新型的豪华车品牌也谙熟这套规律,与丰田的雷克萨斯和本田的讴歌(Acura)相比,1984年日产汽车才创立的英菲尼迪(Infiniti)可以说是极度痴迷于超级旗舰店思维,在日系三大豪华车品牌中,英菲尼迪率先提出了全球零售环境设计标准,将矛头直指宝马等德系传统豪华车,不惜在北美、亚洲和欧洲以每座店铺投入近千万美元的代价,营造一种全球统一的售卖环境,光北京新开业的英菲尼迪旗舰店就达到了80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耗费了数千万元人民币的建设成本。为什么要如此大兴土木地营造全球统一的旗舰店,这是否是一场全球新兴豪华品牌的攀比运动呢?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英菲尼迪零售环境设计标准设计师彼得·迪克森(Peter Dixon)。
三联生活周刊:越来越多的高档品牌在营造超级店铺的概念,譬如苹果在纽约第五大道上的旗舰店,包括你为英菲尼迪在全球设计的店铺,半透明的外形,柔和化的白炽灯光,半自助式的体验,这是一种高档商品售卖的全球趋势吗?
彼得·迪克森:我个人认为苹果的店绝对是全球最好的零售店,如果我设计的英菲尼迪店给你同样的感觉,那是一种荣幸。这种超级店铺的商业倾向确实是一种没有宣言的全球趋势,原则就是将复杂变简单,高级消费者需要极度丰富的设计生活,不仅仅是他们要消费的产品充满设计,同样购买产品的过程也需要充满设计,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这种仪式感变得更自然,从消费电子到品牌服装,从豪华汽车到珠宝饰品,全球零售趋势越来越现代而不是越来越传统,审美和理性正在回归。
三联生活周刊:玻璃和木板是通用性的流行设计思维,似乎只有如此才能烘托出未来感,但是玻璃材质,夏天需要开空调,冬天需要暖气,能耗比较高,这似乎与汽车界崇尚环保理念并不一致,如何平衡之间的关系呢?
彼得·迪克森:别小看玻璃,这些商业流行建筑所用的都是低热玻璃,中空双层,以及玻璃外侧的条纹,能保证能量的稳定,从技术指标上跟砖墙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美国北卡罗莱纳,韩国首尔和釜山,俄罗斯圣彼得堡都已经开了类似设计的高档车行,这些地方气候肯定比北京更极端。
三联生活周刊:你还为哪些高档品牌设计过旗舰店呢?
彼得·迪克森:除了为英菲尼迪设计了全球统一的店面外,我还为宝马和戴姆勒-克莱斯勒的美国经销店做过类似的设计工作,当然宝马与英菲尼迪追求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宝马品牌表现方式要窄一些,它以性能为主要诉求对象,刚性十足,以及张扬的感觉。而英菲尼迪则要优雅得多,在强调汽车力量感的同时,更注重柔性,一种魅惑感。此外我还帮花旗银行设计过店铺,甚至还有推崇新鲜食品概念的Save on foods。
三联生活周刊:在保时捷的店内,我们总能找到供小孩开的玩具车,在宝马店内可以找到衬衫眼镜,在捷豹店里甚至可以直接雇用到司机,似乎高档汽车品牌都在花费精力营造软服务,像英菲尼迪这样强调设计与售卖环境的却并不多,这是为什么呢?
彼得·迪克森:平等的建策者,这是英菲尼迪设计汽车和售卖时候统一的理念,这才是现代化的豪华体验,并不是以往大家一想到豪华车,就联想到的主仆关系。营造现代感的豪华,远比老欧洲那种奢靡式的体验要新鲜,传统豪华往往总强调昂贵的材料,但是你在英菲尼迪的店里,从汽车本身到周围的环境,都是自然材料,玻璃、层压石、实木,色彩上力求明亮和淡雅。你看那些老派豪华车,动不动就是纯黑色、墨绿和艳红色,而英菲尼迪的流行色则是水亮银、鎏金铜和玛瑙红。■ 商业革命商业英菲尼迪苹果公司超级店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