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魔幻是一种诗意的生活
作者:苌苌( 《幽灵之家》中文版封面 )
大多数中国读者最早是通过电影熟悉伊萨贝尔·阿连德小说的。几年前,央视六套的“佳片有约”放过一部精彩的电影叫《灵魂庄园》,由梅丽尔·斯特里普和杰里米·艾恩斯主演,电影即改编自伊萨贝尔的同名小说(但译名不同)《幽灵之家》。只要看到梅丽尔在古典陈设的客厅里头转动180度的那张剧照,就可以大概想到这不外乎又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作品。故事讲的是两个家族4代人之间70多年的恩怨纠葛,同时它也是一段拉丁美洲国家风云变幻的历史。
在上个世纪初,埃斯特万想迎娶大家闺秀罗莎而去当挖金工,有了爱情的力量,他觉得自己完全可以努力成为一个有钱人。罗莎的小妹妹克拉拉是个有特异功能的人,她预言了一位家人的死亡,亲眼目睹罗莎的死给她造成巨大的内疚和震撼,从此缄口不语。直到9年后再见埃斯特万。她对这位前准姐夫说的头一句话是:“你是来娶我的吗?”埃斯特万把一片荒芜的土地建成了富庶的庄园,与克拉拉结了婚,并有了女儿布兰卡。长大后的布兰卡性格倔犟,爱上了给工友宣传民主思想的农工佩德罗。这些年,埃斯特万带领工人开垦荒地,振兴中央谷地和落后的农村,早年的自卑和成功后的自负,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刚愎自用的大家庭独裁者。他严惩女儿,导致母女离家出走。佩德罗成了社会主义革命者,在竞选中击败了埃斯特万,但时局动荡,不久在军事政变中,他又成了一名被缉捕的逃犯。布兰卡成了佩德罗的替罪者,而折磨布兰卡的人是埃斯特万的私生子,他与布兰卡有同样血脉,却一直嫉妒她锦衣玉食的生活。布兰卡生下佩德罗的女儿阿尔芭,她身上多少带着作者的影子。瞬息万变的社会变革影响了人物的命运,从创业到政变,主人公的心灵在一次次转变中经受着考验。
虽然没点明发生在哪个国家,但故事毋庸置疑就是发生在伊萨贝尔·阿连德的祖国智利。这本30万字的小说发表于1982年,是伊萨贝尔的处女作,获得世界性成功后,她从此走上作家之路。很多年后的一天,有人问到伊萨贝尔写自传的事情,她说如果不重复《幽灵之家》中讲过的很多东西,她就很难写出她的自传。作者说这本小说“产生于激情,产生于希望恢复失去的一切。是思念过去的产物,是流亡的产物,是失去国家、家庭、朋友和工作的产物”。而她写作的动力是希望重建正在消失的世界。伊萨贝尔·阿连德本人就有着传奇的身世。
1942年,她出生在一个有着奇妙故事的大家庭,家人为她提供了魔幻现实主义的一切素材。她的确有一位死于政治误杀的姨姥姥名叫罗莎,她的未婚夫,也就是伊莎贝尔的外祖父后来娶了罗莎的妹妹。伊莎贝尔的父亲是外交官,父母在她3岁的时候离异,她跟了母亲回到外祖父家生活。她的父母之间发生了什么,在同期翻译出版的她的另一本书《阿佛洛狄特:感官回忆录》中有所记述:“我母亲的人生就是一场童话故事里的罗曼史。她半个多世纪前爱上了我的继父,无人能及的拉蒙叔叔。当时没人相信他们的关系能持久,俩人都跟别人结了婚,加起来共有7名子女,身处信奉天主教的保守家庭里。尽管如此,他们仍然找到了共度人生的办法,家人的阻力、闲言和公务员有限的薪金都无法使之动摇。”伊莎贝尔相信情欲和美食是母亲和拉蒙叔叔的感情支柱。《阿佛洛狄特:感官回忆录》就是本情欲食谱集,许多来自她的母亲的生活经验。
伊萨贝尔·阿连德有位著名的伯父,即智利前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萨尔瓦多·阿连德是个社会主义改革者,在美国中情局的暗中支持下,1973年智利发生流血政变,萨尔瓦多·阿连德遇害,一个说法是,他是用一把刻着“卡斯特罗赠”的AK-47步枪自杀的。“总统已经去世,官方说他是自杀的,可谁也不相信……”伊萨贝尔在小说中写道。有个作家侄女也不错。现实中,伊莎贝尔和家人不得不开始离乡背井的生涯,他们选择了委内瑞拉,带着从黑市上换来的美钞全家踏上流亡之路。到了以后才发现所有的钱都是假的。开头的几年十分困难,伊萨贝尔进入她的“沉默年代”。之前在智利的时候,她是个记者,通过工作把许多积压在心中的东西发泄出去。当不得不缄口的时候,壅塞在心里的话几乎让她窒息了。
( 伊萨贝尔·阿连德 )
1981年,伊莎贝尔99岁的外祖父决定绝食自杀,伊萨贝尔写给他一封长信,都是他活着的时候讲给她的故事。“实际上我就是想告诉他,他可以平静地离开人间了。因为他的全部回忆、他的一生、他的时代,我都一一记录下来,留在了我身边。”她的外祖父没有看到这封信,但更多人看到了,这就是《幽灵之家》。
从小说可以看出,伊萨贝尔·阿连德继承了她伯父的思想衣钵,他们都对古巴有特殊的情感。1987年,她在接受一位古巴记者的采访时说:“在小说中我没有提到智利,因为我想谈的是拉丁美洲。过去和现在发生在智利的任何事情完全可以发生在拉美任何地方。我觉得,任何一个拉美国家,如果不考虑拉丁美洲的背景,就不会有前途。如果我们不从整个大陆考虑问题,作为一个个国家就不可能到达2000年。这一点,在古巴可能不像在其他拉美国家感受那样深切。”在创作的早年生涯中,她是一位高屋建瓴的政治作家,《幽灵之家》就是她站在上世纪80年代反观拉美社会70多年的历史演变。但在1997年以后,则逃遁进佐罗和阿佛洛狄特的故事和儿童文学中去了。
虽然是第一本小说,但伊萨贝尔手法老练地塑造了一个典型人物——埃斯特万。拉丁美洲社会环境成就了他,塑造了他极其复杂的性格。脾气暴躁,意志坚强,执著冷酷,一个典型的彻头彻尾的个人主义者。他也是小说当仁不让贯穿始终的中心人物,最后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不过他在老年变得宽容,会竭力保护和他政治观念相左的外孙女。而克拉拉这个人物则充分体现了作者的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技巧。她有预言能力,与亲人有心灵感应,可以用意念移动东西,可与鬼魂对话,这类情节在《百年孤独》中屡见不鲜。不过伊萨贝尔认为,那些“奇迹”都是客观存在的。想起《黑客帝国》里,尼奥问一个用意念让勺子把儿弯曲的小孩他是怎么做到的,小朋友说,其实勺子并不存在。另一个发生在印度的故事说的是一个练瑜伽的老人,被传可以用眼睛让火车停下来。两个年轻人出发去找他,亲眼看着他让火车停下来,他们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他说,火车司机看到有人坐在铁轨上,就把火车停下来了。
与南美国家的朋友聊天,发现他们的思维习惯是对模棱两可的事情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特别喜欢“神化”自己,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说起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那些神神叨叨的事情亦神采飞扬,在他们的语言里是没有“夸张”这个概念的,魔幻现实主义于他们,就是一种诗意的生活。你就不太好意思用我们的唯物主义打击他们,有时被他们的真诚打动,宁愿相信世界那么广阔,有太多的生活是超越我们狭隘的经验的。被理解和接受并不意味着没问题,也就在《幽灵之家》出版的同年,马尔克斯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致词中说:“我们所面临的真实挑战,是缺乏一种有效的方式,使这种生活变得真实,这也是我们孤独的根源。” 生活魔幻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