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民的头脑

作者:薛巍

选民的头脑0

《理性选民之谜》

近来几本用经济学理论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书颇为畅销。康奈尔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弗兰克编著了一本《经济学博物学家》,书中说:“为什么牛奶盒子是长方形的,可乐罐子却是圆的?——因为长时间拿着圆形的瓶子比较舒适,从盒子里倒牛奶的时候舒适与否并不重要,因为我们不会拿着它很长时间。另外,牛奶要存放在冰柜中,占有的空间比摆放可乐的货架成本更高,而方盒子占的空间少,可以摆放更多。为什么硬币上的人像是侧面而纸币上是正面?因为纸币的印刷质量比硬币高,正面人像构图复杂,有助于防伪,并且制造假币的人更有可能选择伪造面值更高的纸币。”

乔治曼森大学的布赖恩·卡普兰(Bryan Caplan)则在他的《理性选民之谜》(The Myth of the Rational Voter)一书中用经济学分析了一个重大的政治理论问题:为什么选民总是青睐非理性的经济政策?他的答案是选民不懂经济学。《华尔街日报》的书评说:“小威廉·巴克利曾经说,他宁愿被波士顿电话簿中的前100个人而不是哈佛大学的全体教师统治。布赖恩·卡普兰一定会觉得巴克利先生是个蠢材。他认为美国公众是由蠢人组成的,他们对经济政策的错误判断将危及美国及其未来的繁荣。”卡普兰新书的封面上用一群绵羊象征选民,而且看上去是一群克隆羊。

对美国选民政治知识的调查发现,大部分美国人不知“自由”和“保守”的含义,有2/3以上的人不知罗伊诉韦德案的内容,选民们对政府支出的了解更是错得离谱:他们认为国际援助占联邦预算的24%,其实只占到1%。

选民们为何对政治如此无知呢?安东尼·唐在他1957年出版的《民主的经济理论》一书中说,由于单张选票改变不了选举结果,所以选民们缺少花费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候选人及其政见的动力。在购买汽车或者房子时,人们会努力地获取相关信息,因为如果做出了错误的选择的话将付出一定的代价。但在投票时人们则觉得无所谓。根据他的理论,人们对政治无知不是因为他们愚蠢,而是理性选择的结果。

为了说明民主的价值、给民主挽回一点颜面,政治科学家们提出了各种理论。有人说,选举结果是由10%的有知识、有系统的政治见解的人决定的。那些没有知识的选民们的投票互相抵消了,因为他们的选择都很随意。因此候选人向那些有知识的选民展示自己的吸引力,这些选民根据候选人的优点做选择,这一点表明选举的结果是有政治意义的。还有人说,普通选民的投票并非全然盲目的,他们借助“捷径”来决定把选票投给哪位候选人。政党是一个很明显的捷径:如果你已经决定你更喜欢民主党,你就不需要在了解更多信息之后再投票。其他的捷径还有:被认为有政治智慧的同事或者亲戚的评论;能用来判断某一候选人是否能够获得你的支持的消息或者照片(比如克里从事帆板运动的照片)。

选民的头脑16月3日,美国民主党总统侯选人希拉里·克林顿和贝拉克·奥巴马在曼彻斯特参加辩论

卡普兰认为选民们的问题不在于他们无知,或他们不关心政治、没有真正的政治观点,而在于他们的偏见,且候选人会为了赢得选举而采取迎合选民心理的经济政策。

他列举的选民的4种偏见是:不理解或不喜欢市场经济(因而喜欢政府管制、对获取利润的动机持怀疑态度),不喜欢外国人(因而倾向于贸易保护主义),把繁荣跟就业率而不是生产率画等号(因而固守手头的工作),倾向于认为经济状况在恶化(因而喜欢政府干预经济)。

卡普兰通过比较普通人和经济学家看待经济问题的态度来说明这些偏见是多么的强烈。比如对于油价为何上涨,普通人会责怪石油公司的贪婪,经济学家则几乎全都认为是由于供不应求。如果油价上涨是因为石油公司想获得更高的利润,为何有时油价还会降低呢?再比如关于偏重就业的偏见,一位经济学家看到几千名工人在用铁锹修水坝,就问他们为什么不用挖掘机,工头回答说那会使很多人失业,这位经济学家说:“哦,如果你们想要的是工作的话,把铁锹拿走,让他们用勺子挖得了。”经济学家们知道技术进步的好处——会把劳动力从生产率低的工作岗位转移到生产率高的岗位上去。

卡普兰认为,从经济效率的角度来说,应该由没有上述偏见的经济学家代替选民来制定政策。这个提议受到了很多人的驳斥。“民主就是一种故意创立出来的让一个派别反对另一个派别的低效率的制度,每一派都受自己的利益和情感的共同推动,而不只是做经济演算。” 选民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