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纸上谈兵易,真刀真枪难
作者:袁越女用杀菌剂(Microbicide)是一种外用杀菌药膏,女性在性交前一小时内自己放入阴道内,可以阻止性病(包括艾滋病)的传染。女用杀菌剂的使用不需要得到男方的许可,如果被证明有效的话,这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预防性病的主动权转交到女性的手里,具有重要意义。
外行看来,这东西很容易做。只要在实验室里找出一种能杀死艾滋病毒的化学物质,把它溶进药膏中,不就大功告成了吗?可事实上,这种药研制起来相当困难。
首先,女用杀菌剂的主要市场在非洲和南亚这些欠发达地区,当地人用不起昂贵的药,因此原材料必须廉价。其次,发展中国家的医疗条件普遍不够好,能在这些地区使用的药物必须能够忍受极端的储存条件,而且储存时间也必须很长才行。第三,杀菌剂直接接触阴道皮肤,很容易被吸收,因此必须没有副作用。
能够符合这三条的杀菌剂就不那么好找了。比如,曾经有人想用非特异性的细胞毒素作为杀菌剂,这东西对艾滋病毒的灭活效果倒是不错,可是它不但贵,而且会让阴道壁变薄,破坏阴道内原有的菌落环境,引发其他疾病,所以很快就被否决了。
后来有人找到了一种廉价的杀精剂,名叫壬苯醇醚(Nanoxynol-9)。在实验室条件下它能够阻止艾滋病毒的复制,可是,进一步研究发现它含有清洁剂成分,会腐蚀阴道壁,反而增加了艾滋病毒入侵人体的机会。于是,壬苯醇醚也被否决了。
下一个进入科学家视野的杀菌剂就是硫酸纤维素,商品名“Ushercell”。这种物质的分子表面带有很多阴性基团,能够和艾滋病毒表面的阳性基团结合,把艾滋病毒中和掉。要知道,艾滋病毒就是依靠表面的阳性基团和皮肤细胞表面的阴离子结合,从而进入人体的。一旦被中和,便等于失去了进门的钥匙。
这个原理看上去很有说服力。为了防止出现壬苯醇醚所犯的错误,科学家又在志愿者身上进行了小范围的试验,发现硫酸纤维素对阴道壁没有刺激作用,不会造成内壁细胞破损。
从纸上看,Ushercell似乎满足了所有条件,可它还是不能上市,必须先进行大规模临床试验。科学家在南非和印度等地找来了1333名高危女性(比如性工作者),随机地安排她们使用硫酸纤维素杀菌剂,或者不含硫酸纤维素的安慰剂。结果,一年之后就有35人感染了艾滋病。负责研发的加拿大Polydex公司雇佣了一家独立的调查机构,在最终试验结果还未出来的情况下对试验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使用杀菌剂的女性感染艾滋病的几率比使用安慰剂的还要高。于是,Polydex立刻做出了终止试验的决定。公司的科学家在接受采访时承认,这次试验失败完全出乎他的预料,他实在想不出原因到底在哪里。
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临床试验的必要性。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生化网络,仅靠某种理论,或者实验室条件下得出来的数据很难说明问题,必须在现实世界中进行科学的检验,才能准确地知道药物是否真的有效。据统计,美国大约每1000种在实验室开发出来的药物中只有一种最终能够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说明绝大部分理论上看似有疗效的药物都禁不起实践的检验。
即使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距离上市仍然差得很远。在西方国家,新药的临床试验被分成了4期。一期临床试验,主要是在小范围内考察药物的安全性,与疗效没有任何关系。二期临床试验,是在小范围内考察药物的有效性,同时进一步考察药物的安全性。三期临床试验,是在大范围内(通常是300~3000人,甚至更多),以随机对照试验的方式,考察药物的有效性。通常情况下,通过三期临床试验的药物就可以被批准上市了。但是,上市后的药物还要进行四期临床试验,也就是监督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一旦发现问题,便会立即召回。
临床试验不但需要大量金钱,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拿抗癌药物来说,基础研究一般需要花费6年的时间,而临床试验则还需要进行8年,这就是为什么国外上市的药物在专利保护期限内价格如此昂贵的原因。
至于说抗艾药物,由于试验人群很难找,研制起来就更加困难了。此次Ushercell临床试验的失败,给刚刚看见曙光的抗艾界致命一击。 真刀真枪杀菌剂纸上谈兵三期临床试验壬苯醇醚临床实验药品艾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