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慌型投资

作者:邢海洋

恐慌型投资0

7月26日,上证综指成功上攻“5·30”大跌前的最高点4335点,报收4346点,一轮新的行情就此展开。

严格地说,新一轮的上涨应该从上一轮下跌行情的止跌算起。7月中旬,上证指数在“牛熊分界线”的60日均线下面徘徊,几次下探都形不成下跌趋势,而随着均线高度的上移,股票的价格却缓慢上涨了。股市之所以不跌,只要看一组数字就能明白,7月16日,同时有4家新股募股,共计吸引了20166.6亿元资金申购。2万亿元资金场外虎视眈眈,资金量已经达到了沪深股市流通市值的1/3。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两市成交连续创出合计不足千亿元的“地量”,所谓水涨船高,申新股的外围资金中只要有一小部分资金进入二级市场,便足以促成股价的突破。

有人说,股市的上涨得益于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据7月份以来公布的100多家公司的中期业绩报告,平均增幅高达113%,从行业角度,几乎涵盖所有的行业,业绩增长最快的莫过于券商,增长幅度几乎都在10倍以上,其次就是人民币升值收益的房地产板块。但问题是,今年的中期业绩上涨比照的是去年的业绩,一年中,股价的涨幅何止113%,如果说是业绩因素催动市场,这一因素早已经消化在以前的上涨中了。

股市上涨,还有一个说法是“利空出尽”,直到加息的前后,6月CPI的数字传出来,加息和减免利息税率已成定局的时候,股市全面上扬,压在投资者心中的政策靴子落地,股市拔地而起。但这次的利空,非前几次加息利空可比,前几次每次不过0.27%的加息,这次却是相当于0.77%的加息,一次差不多是以往3次的力度,而这次加息却伴着两日300点的爆炸式上涨,再用“利空出尽”似乎难以解释,因为心里的一块石头落地,正常的反应无非是长出一口气,怎么会变成激烈的行动?

两日300点的爆炸,不妨说是一种恐慌的结果,6月CPI达到了4.4%,比5月份整整多出了1个百分点,如果说这一数字还不够直观,不妨微观到和居民朝夕相关的商品价格,北京猪肉价格1个月上扬14次,价格比去年翻倍;沈阳肉价1年内翻番;青岛肉价1个月涨4次;长沙猪肉均价在19元/公斤之上,卖出10年最高价。除了肉价,则是石油上涨、煤炭上涨、白面上涨、鸡蛋上涨,7月下旬,方便面厂家甚至放风要联合涨价,低端方便面一下子涨价四成。半年多来,我们经历了太多的涨价,尤其本次,即使实际利率上涨了0.77%,仍赶不4.4%的物价上涨,钱存在银行等于加速贬值了。

物价上升周期通常也是加息周期,在一个加息周期里,消费者逐渐体会到的,恐怕最深的就是金钱损失。钱存在银行,表面看,随着一次次上调存款利率,储户能保持和通货膨胀率一样的购买力,殊不知,银行通过一套巧妙的“计谋”,获取了更多的利润,也剥夺了储户的购买力。每一次加息,若要享受到新利率,储户需转存,而一旦转存,此前的定期存款便只能活期计息。加息周期,两三个月加一次息,对储户,每次都是一个精神磨难,要么转存,要么继续低息。低息的结果是与通货膨胀率差距越来越大,购买力缩水;转存的结果更糟,若不停转存,最终只能落下活期利率的下场。长久如此这般地进退两难,储蓄者焉能不精神崩溃。而银行却是这次加息游戏的常胜将军,银行里贷款从来没有活期贷款一说,每次加息,贷款户在下一个计息周期里都将自动加息。存款转存要减息,贷款要加息,加息使银行实际存贷差加大,难怪在一个加息周期里银行的利润飙升。

加息周期里,一个储户要不断面对挫折,一个消费者要面临的更多。他们渐渐没有了耐心,也明白了只有把金钱放在实物中才能保值的道理。加息周期中,储户转变为投资者并不是因为他们愿意冒风险,而是不冒风险投资,只有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辛苦赚来的钱贬值。此时,物价上涨越快,银行越频繁加息,居民的理财行为会越激进。如果说几年前我国居民储蓄余额急剧膨胀是因为就业和社会保障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居民不得不多多储蓄以备不时之需,现在的投资行为也不妨称之为恐慌性投资。

两个月前,当投资者疯狂入市,推高股票价格的时候,是财富的羊群效应把他们吸引到日益高涨的股市中来。7月下旬,一个CPI的公布和加息消息使股价疯涨,不妨说是恐慌型上涨。这个意义上,只要物价不停地涨上去,股价就会涨下去,没有“天花板”。 恐慌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