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一次“绿色奥运”的策划会
作者:苗炜我去参加一个有关“绿色奥运”的电视片策划会,主办方是一家国际性的NGO组织,总部在美国。中国区的牛主任主要在云南的群山里工作,为了这次策划会,牛主任回到昆明,和我们连线开一个电话会议,她没有飞回北京,这样可以减少飞行带来的碳排放。这个NGO组织明确地表示,北京提出“绿色奥运”的概念很好,但什么是真正的绿色?还需要做大量的普及工作,因此他们要拍一个电视片,片中,邓亚萍会骑着自行车拎着竹篮子去超市买菜,她告诉你要少开车不使塑料袋,这样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刘翔也会出现,告诉你什么叫生物多样性,姚明也会出现,告诉你为什么要保护冰川。电视片的策划方案已经有了草稿,我们三位策划大师就要论证这方案的可行性。
A先说:“我觉得你们这个方案太不像体育节目了,倒像是个公益广告,公益广告就不能拍40分钟了。我们能不能把这个思路转向体育节目。能不能介绍一下都灵冬奥会的环保措施?在体育组织、联合国环境署看来,都灵的环保做得相当不错,但世界自然基金会还是会提出自己的意见,他们认为,人造雪的重量是自然雪的5倍,这会对地表造成破坏并消耗数百万立方米的水。还有冬奥会圣火,57米高的火炬在15天内每小时将会燃烧掉8000立方米的甲烷,这相当于3500户居民一年的天然气用量。”
B插嘴:“最近有个英国科学家说,奶牛每天打嗝会产生100升到200升的甲烷,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奶牛打嗝怎么能打出甲烷呢?”
C说:“我们不是做科普片,还是把话题集中到体育上。我记得去年的德国世界杯,第一次提出来是‘零排放’的体育盛会,或者说是‘碳中和’的世界杯,组委会、参赛队拿出钱投资于环保工程或者是绿化工程,也就是用钱买下自己的二氧化碳排放。如果北京奥运会能提出来自己是第一个‘零排放’的奥运会,倡导每个参赛的代表团都种树或者投资环保工程,开创今后举办奥运会的传统,那就是可以载入史册的。”
我们A、B、C三人很是兴奋地就此讨论起来,虽然我们也知道出钱种树或者投资,就是掏钱买一个心安理得,激进的环保主义者非常不喜欢这种“碳中和”的买卖,但是推广“零排放”的概念更为重要。电话那端的牛主任一直沉默,于是我们问她:“您最想传递的环保理念是什么?是不是‘零排放’?”牛主任回答:“我最想说的是生物多样性。”策划会至此,大家就哪一种环保理念最值得向公众推广有了分歧,我们A、B、C三人一致认为,在北京,大气和环境污染更有的说,最后牛主任同意,电视片只有一个诉求,那就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接下来讨论如何在一个体育节目中播出一个讲“碳中和”的片子,说起来很简单,人家NGO组织拿出一笔钱来做这个事情,总要听见响动,要上电视。又是A先说:“我们与其做个小片子,不如把它做成一个大的活动,奥运村开村的时候,各个代表团都去北京郊外植树,这个活动一搞,电视台可以直播,网络也可以直播,动静肯定最大。”B接着说:“而且可以让他们签一个《北京宣言》,其历史地位不逊于《京都议定书》。”C敲边鼓:“加拿大当年参加一次环境会议,就投资于洪都拉斯的一个环境工程,以后形成惯例,参加奥运会的代表团都要花钱买树苗。”
这些运动员坐飞机而来,拿了金牌回国领奖金,有了奖金买汽车。他们留下的钱买来树苗,然后那些对环境基本上是“零排放”的农民工去给他们种树,一想到这情景,就知道电视画面上需要另一番情景: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的体育明星,还有我们的刘翔、姚明都拿着铁锹去十三陵种树了。牛主任说:“可我们并没有把握说服美国代表团去十三陵种树呀!”
A说:“你们的总部不是在美国吗?他们和美国奥委会没有联系吗?让你们总部的人去做工作。”B说:“你们这个组织在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也是很有能量的,让你们的澳大利亚分部和加拿大分部分别去说服加拿大奥委会和澳大利亚奥委会。”C说:“一旦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响应,当然还有我们中国,那么大多数代表团就都会去种树。”
策划会持续了两个小时,旁边一小姑娘认真地用电脑记录下我们说过的每一句话,言之凿凿指点迷津大气磅礴,牛主任最后是被我们说服了,电视片不拍了,立刻给总部写信,并发文给各国分部,与所在国奥委会取得联系,希望他们到北京来种树。
这个策划会是在北京一个炎热的午后召开的,散会后三位策划大师领了一笔车马费回家。在我的猜测中,远在昆明的牛主任挂断电话就会立刻返回云南的群山里,去照看那里的绿孔雀、长臂猿、蜂猴、犀鸟,千万不要再想北京奥运会的“碳中和”问题。我们三位这一下午释放的甲烷可不少,当然,这并不是最可怕的。到了明年奥运村开村那天,要是真有运动员扛着铁锹去种树了,真的电视转播了,真的号称我们实现“零排放”了,那才是最可怕的。 策划绿色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