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理财(443)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消费·理财(443)0食品上涨

全球食品,同此凉热。英国的食品价格4月份提高了6%,为6年来的最高点,增幅比全国的通货膨胀率2.8%高出一倍以上。美国洛杉矶,平价食品超市中普通桶装牛奶每磅的价格大约在2美元左右,比一年前上涨了30%,一种颇受欢迎的盒装速溶早餐麦片的售价则从4.2美元涨到了4.8美元,涨幅为15%。

印度农副产品涨幅平均在20%,个别蔬菜的价格上涨了2倍以上,土豆和西红柿是印度人主要消费的两种食品,26日在新德里的英迪拉市场上,这两种蔬菜的售价是每公斤14卢比,而去年的价格是10~12卢比。

原本种植大豆、小麦的土地转而种植玉米、植物燃料用于发电,势必造成大豆、小麦价格上升,使食用油、面粉的价格上升,而以玉米为主要原料的饲料价格上涨,接着导致鸡和猪肉价格上涨,一连串涨价背后是气候变暖、能源短缺两大祸首。■

消费·理财(443)1保险与加息

加息日,沪市近千只股票中仅6只下跌,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名列其中。原因是,这是多年来金融机构1年期存款利率首次超过寿险保单预定利率。

我国保险产品仍然延续8年前开始实行的价格管制,保监会规定寿险保单的预定利率不超过年复利2.5%,目前各寿险公司推出的寿险产品的利率多在1.75%至2.5%。7月21日起,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3.06%提高到3.33%,加上利息税的大幅度下降,7月21日前1年期存款利率扣除利息税后为2.448%,自7月21日起为2.664%,自8月15日起为3.1635%。

我国保险资金主要用于与利率相关的投资,其中银行协议存款和购买国债的占比很高。加息无疑将提高这部分资金的收益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保险公司的分红水平,减税加息对于提高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是个利好消息。并且,由于受到存款利率冲击,保监会很可能逐步放开定价利率,一旦放开,对保险股就是重大利好。■

资产多样化的后果

美元的贬值到了令人费解的程度,何以如此?似乎只有从根本上,也就是持有美元资产最多的人群的抛售美元,购买其他国家货币的动因寻求解释。

美国的资金账户主要包括4种资金:共同基金、私有的养老基金、美国国家和州的养老基金以及寿险基金。美联储的资金流向数据记录了这几种资金的数额,2007年一季度这4种资金的总资本达到20.7万亿美元,而2003年一季度还只有12.6万亿美元。20万亿美元,美国的真实资金已经接近全世界官方外汇总储备的4倍。这些真实资金账户任何进行资产多样化的迹象都会给美元带来巨大的影响。波士顿储备银行每月的共同基金报告表明美国共同基金投资于海外股票的份额已经从2003年的15%上升到现在的22.5%。如果把上面那个份额增长应用到美国所有的共同基金,那么自2003年开始累积的共同基金资金外流大概是4000亿美元。如果把上面那个份额增长应用到美国所有的真实资金账户,那么自2003年开始累积的资金外流就是1.16万亿美元。■

消费·理财(443)2短存

今年3月买国债的人一定备感失落,辛苦排队买来的3年期国债票面年利率3.39%,5年期票面年利率3.81%,当时同期储蓄存款利率为3.69%和4.14%,购买1万元国债,3年期、5年期到期收益分别是1017元、1905元,比同期储蓄的利息收入分别要高出131.4元和249元。可是3月18日、5月19日、7月21日连续三次加息后,目前3年期、5年期储蓄的利率分别为4.68%、5.22%,扣除5%利息税后,也达到4.446%和4.959%,明显超过国债的收益水平。

若要提前兑取国债转存款,将按兑取本金的0.1%收取手续费,持有时间不满半年不计付利息,满半年不满2年按0.72%计息,满2年不满3年按2.25%计息。

加息周期中,这样损失了未来收益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也是加息中投资者反而不愿储蓄的部分原因。加息会增大长期投资产品的利率风险,各类一年、半年甚至3个月的短期本、外币理财产品,应是加息周期的首选。■

消费·理财(443)3私募陷阱

“带头大哥”一倒,民间私募人人自危。私募分为信托型、公司型、契约型和有限合伙型等4种,不同的形式,就存在不同的法律问题,非法经营、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以及偷税漏税等罪名随时可能降临。

“带头大哥777”属于契约型,很多理财工作室都采取这样的模式,几个人集合起来组织一个投资咨询公司,然后集合1至2亿元的资金,实际上存在非法集资嫌疑,监管部门查实就罪责难逃。而这些人在其中赚取的收入根本就不以公司名义交税,也有一定违法性。如果不涉及资金转移风险还小一些,如果涉及资金的转移,就触发了刑事责任。

其实券商发行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信托公司发行的集合信托理财产品,事实上都是一种私募基金,但又被不同的部门监管。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私募基金监管缺位的现实。但在金融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很多问题不到一定阶段就立法反而会被动,在规范和不规范之间长期共存是可能的,对于民间私募来说,不要往法律禁止的内容上碰,在合法合理的空间里操作,还是有可能的。■

消费·理财(443)4越调控越涨价

加息后第一个交易日,股市放量走高。楼市“越调控越涨价”的魔咒出现了股市翻版。有分析员甚至指出,无论是从短期还是中长期来看,加息已演变成为股市的催化剂。

实际上,去年以来的5次加息,每个周一上证指数均以上涨来回应,这恐怕不能仅以“短期利空出尽”来解释。两年多前,市场仍是闻加息色变。这种转变恰好发生在一个重要的时点之后,即人民币汇改。汇改后,升值与加息,利率与汇率的叠加,使得中国市场几乎成为全球资本眼中最安全的摇篮。目前,人民币1年期Shibor报价与美元1年期Libor报价差距已不足2%,而人民币年升幅预期已经升至5%。资金只要进入中国市场,就天然地享有至少3%的收益率。而每加一次息,资金进入中国的无风险收益就提高一次。今年以来,顺差占外汇储备比例大幅下降至43%,外汇储备中多出许多非生产性资金。显然投机资金正在千方百计进入中国市场掘金。这些资金多数首选火热的股市和楼市,从而为资产价格的上涨推波助澜。■

高息货币

非美货币纷纷上涨,欧元止步不前时,两大高息品种澳元和英镑演绎出飙升的疯狂,兑美元分别刷新18年和26年高位。英镑/美元一度达到2.06,原因在于英国公布的强劲第二季度GDP数据为汇价的上扬提供了动力。而澳大利亚第二季度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季比增长1.0%,年率增幅2.3%。通胀数据公布后,金融市场上调了澳联储将于今年稍晚加息的预期,澳元/美元得提振,刷新了18年高位至0.8862。

美元的利息毕竟已经高于很多非美货币,尤其是高于欧元和日元,做多诸如欧元、瑞士法郎、日元、加元等利息低于美元的货币,便要付较高的隔夜利息了。利息高于美元的主要货币是英镑、澳元和新西兰纽元,全球主要货币投机商做多非美货币,最简单的思路就是他们必然要选择高息货币作为操作的重点,而纽元盘子过小,不适合大资金进出,英镑和澳元就可能成为未来主力操作的首选对象。一旦这两个国家出现了可资联想的经济数据,投机者便大举做多。■ 消费·理财高息货币私募陷阱短存保险与加息

下一篇: 蛊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