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叫USB的插座

作者:王星

那个叫USB的插座0

( 乐高公司推出的Mindstorm NXT机器人。使用者可用USB连线或无线蓝牙从计算机下载指令到NXT身上,一旦程序化后,它就开始有了自己的“生命”,不再需要计算机控制 )

最初我对USB接口没有什么好印象。那年买扫描仪,赶时髦要了USB接口版本的。拿回家与电脑连接,明明是Windows98系统,谁知完全识别不出。找来售后维修人员调试,系统重装了近10次,扫描仪依旧岿然不动。无奈退回换了传统并口的,一次安装成功。

于是电脑上两个USB接口形同虚设地空闲了好几年,直到升级更换主板时才发现那场“事故”的罪魁祸首很可能是老主板:它的两个USB接口都是坏的。据说主板上两个USB接口全坏的概率很小,但不巧正被我赶上。新主板上的USB接口运行正常,但几年前频繁重装、开机后还要担心是否会蓝屏的经历仍让我心有余悸,扫描仪自然懒得再换,连鼠标至今用的都是PS/2口。

几乎已经快记不清当年买扫描仪时选USB版的具体技术原因。翻出电脑历史看,USB接口的大名是“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早在1995年,已经有不少电脑PC带有USB接口,但由于缺乏软件及硬件设备的支持,这些USB接口大都处于闲置状态。1997年,微软在Windows97中开始以外挂模块的形式提供对USB的支持,同年真正符合USB技术标准的外设出现,USB1.1规范被普遍采用;1998年后,微软在Windows98中内置了USB接口的支持模块。1999年初,USB2.0规范出台,USB接口由此步入它最辉煌的时期。

如今USB已经可以接管传统上并口、串口、PS/2口所接驳的一切电脑外设。即便固执如我,电脑主机后也已经甩出了一条长长的USB延展线——数码相机、PDA、MP3播放器、U盘,这都是些离开USB活不下去的东西。暂且不论与其他接口方式相比USB的数据传输率如何,即插即用这一特点确实让USB讨人喜欢。所幸当年的经历留下了对USB的偏见,否则以我曾经对USB版扫描仪的热衷,如今难保我不会成为所谓“USB外设收集狂”当中的一员。

USB外设中造型最花哨的当属U盘。U盘诞生的初衷是为使用者提供一种携带方便的大容量存储设备,但一个用自重7公斤的保龄球改装的U盘很难说得上“轻巧”。纯木制作的树枝形U盘看起来没什么特别,假如它的容量达到1G、又因出自纯手工制作而使它的售价高达90美元,这个“树枝”便不再一般。卡通造型的U盘算不得新奇,除非你拥有那个将头部用USB接口取代的玩具熊U盘:当这个U盘以俯卧铡刀般的姿态被插进电脑时,的确令人感慨“原来玩具熊也能如此恐怖”。

那个叫USB的插座1

使用USB接口的音箱、摄像头、麦克风司空见惯,有特殊爱好的可进一步选择USB电子显微镜、天文望远镜、指纹识别器。备受好评的是一种USB电唱机,这种唱机不仅可以播放老式的胶木唱片,还可以通过自带的特制软件将唱片上的内容去除杂音,然后快速转录为MP3或刻成CD。

无论外形如何,这些还都算是比较传统的USB外设,因为它们主要利用的是USB的数据传输功能。作为接口,USB的另一大特点在于它的数据线由两对线组成:一对数据线,一对电力线。通过电力线,USB接口可以为所连接的设备提供电压5伏、最大电流为500毫安的电力。这点电力似乎微不足道,却足以满足一些耗电量较少的设备的需求。

那个叫USB的插座2( 施华洛世奇Active Crystals系列水晶USB )

单纯利用USB供电的外设的祖宗大概是加热茶杯垫。此后这一概念派生出加热杯套、加热鼠标、加热坐垫、加热手套、加热拖鞋,甚至有人曾发明出USB烤肉盘;与加热相对,另一极端则出现了制冷机和微型冰箱。其他种类的小功率电器也纷纷与USB接驳,阅读灯、电池充电器、碎纸机、削铅笔机、加湿器、按摩球、吸尘器。比较另类的有USB光盘破坏器:利用USB提供的电力,它可以像打磨机一样将光盘表面刻花,达到彻底销毁数据的目的。这些玩意儿究竟实用效果如何众说不一。有人曾费心试验过USB加热杯套,最后得出结论:保温效果尚可,但拖着一根USB线喝茶并不舒服。实际操作效果最差的是USB吸尘器:吸尘器的大小很适于清洁键盘,问题在于它仅能吸走灰尘、对明显可见的纸屑便束手无策。试用者的结论是:不如使用体积略大、但更为有效的普通微型吸尘器。

另一些USB外设通常被定义为“办公室玩具”。其中包括一种USB“自毁”装置,它的外形仿效70年代科幻片中的爆炸自毁按钮,按下后电脑屏幕上出现倒计时与爆炸画面,在瞬间关闭所有应用程序,重归原始桌面,算得上是“老板键”的夸张替代品。此外还有两种颇为出名的炮形玩具:USB加农炮与USB马戏团大炮。两者“炮身”与“炮弹”的外形都颇为相似,发射距离都在6米左右,只操作性能上略有优劣之分。USB马戏团大炮可由鼠标调节发射方位与角度,USB加农炮只能用键盘控制;虽然“炮弹”都以轻质泡沫材料制造、准确度极低,但USB马戏团大炮的“炮弹”因为外面包裹了一层绘有比基尼女郎图案的彩纸作为配重、准确度略高于USB加农炮。两种大炮的另一致命缺点在于它们的音效。尽管也有人认为USB加农炮上膛与发射时的声音很有震撼力,但更多人抱怨:除非你将电脑设为静音,这两门大炮发射时的喧嚣根本不可能达到“突袭”对方的目的。

那个叫USB的插座3( 可存储4g的微型硬盘 )

同样因“喧嚣”被抱怨的还有大批USB声光效果玩具。一位资深USB外设收集者曾这样抱怨一款USB击鼓圣诞老人:“我知道这类玩具的音乐效果通常很粗糙,但我没想到那个圣诞老人真的会敲鼓,而且鼓点完全不在节拍上!据说玩具里预存了四段音乐,但我只听了半段就拔了插头。”能随着电脑播放的音乐笨拙“起舞”的USB钢管女郎、USB跳舞机器人等反响略好一些。做得更精致点的是一种USB小猫:站在电脑边,它会不时摇头晃脑地发出“喵喵”的叫声;如果你伸手做抚摸状,它还能改换成更为陶醉的叫声;恐怖的是,每当电脑防火墙查出异常进程,它也会随之发出惨叫。还有一种绰号为“流氓狗”的“臭名昭著”的USB外设,插入USB接口后,这只造型特别的流氓狗会不停动作;有人认为只做动作浪费了这一创意,因此自己动手将流氓狗改装成具有数据存储功能的U盘,而它的动作也只限于在读写数据时出现。但如此改装未免有悖设计者的初衷,因为“无聊”与“无用”很可能正是这类玩意儿追求的目标。

若想让所有这些有用或无用的USB外设都物尽其用,传统主板上的两个USB接口显然远不够用,于是又有各种USB集线器(Hub)。集线器中固然也有以设计取胜的,但使用者更重视的还是它能提供多少个USB接口。31接口的USB集线器已经出现,据说是某USB外设狂热者自己制造的。专业电脑工程师们还在讨论USB作为数据传输接口与Firewire相比的优劣乃至两者未来的较量,众多的USB外设却已经奠定了USB在普通人心目中的形象:电脑上有个插座,它叫USB。

那个叫USB的插座4( 2006年德国汉诺威信息及通信技术博览会上,艺术家将USB图案绘制在模特身上 ) 电脑那个usb接口外设u盘USB插座usb插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