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嘉和他的球鞋故事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于嘉 于嘉非常喜欢罗德曼,也非常喜欢巴克利,这两个人都有些混不吝的劲头,“是我比较追求的生活方式。”但他在电视解说的岗位上表现的非常沉稳。 )
于嘉说他最早看NBA是1989年,当时他9岁:“斯特恩1989年第一次到中国的时候,直接来到我现在的工作单位中央电视台,而那时既没有体育中心,也没有‘NBA赛场’,大多数人还不知道NBA究竟是什么,斯特恩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中国人知道有NBA这样一个事物存在。据我的一位前辈说,那时老头身穿黑色呢子大衣在已近初冬的北京的冷风中瑟瑟发抖,但当时中央电视台还没有引进完整的NBA赛事转播,对NBA也不了解,所以迟迟没有同意斯特恩进台面谈,中央电视台对外宾进台有严格的审批规定。”大卫·斯特恩将NBA的集锦节目送上门来,那时他刚当上NBA总裁没多久,野心勃勃要把篮球打造成为世界第一运动。
9岁的小于嘉是在中央电视台二套的“赛场纵横”看到了NBA。他记住的唯一一个队员是贾巴尔,因为贾巴尔戴着一副大眼镜,“像蜻蜓一样”。第一次看NBA并没有让他一下子喜欢上篮球,但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看到“梦之队”一下子就傻了。
上高中之后,小于嘉身高正往1.80米上蹿,在篮球队里打后卫,但教练发现他左手不能控球,1995年那次意外摔伤让他在篮球场上打球的梦想告一段落。为了看NBA原版带他苦学英语,朋友从美国带回来的两盘录像带被他翻录下来,奉为经典,一个叫《牛群狂奔》,是乔丹复出的第一个完整赛季,公牛队72胜10负的纪录片。另一个叫《乔丹传奇》。他还广泛搜罗和NBA有关的视听资料,只要贴上NBA标签的就买,包括“疯狂英语”灌制的磁带,这些东西装满一柜子,现在还存在家里。
1999年,于嘉大一的寒假回到北京,看到《北京晚报》上有一个小条广告——雪碧NBA篮球解说大赛。他在解说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2000年6月,CUBA总决赛在浙江大学举行,中央台转播比赛的解说员不用花机票,连“的票”都不用报销,让杭州商学院的于嘉蹬着自行车去就行。毕业之后,他顺理成章地进入了体育频道,说起了篮球。
于嘉不无自豪地说:“我24岁之前陪着乔丹一起给别人发奖,陪着科比在北京城转,去长城去故宫,听他讲从高中到NBA的故事,陪着卡特到天坛,听他讲他最想做又最不敢做的扣篮动作就是一个前空翻然后扣篮,陪姚明一起聊天,跟王非教练一起分析哪场球打得好、有什么技术含量,听弗朗西斯讲他内心对姚明的感受,对大卫·斯特恩做过三次面对面的专访。”
“姚明说他在电视上看见过这样的镜头,一个‘希望小学’破烂的校舍,但操场上还会有一个木头篮球架,篮框是铁丝弯成的,看见它就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这种感觉我也有,篮球似乎和我们的生存更近。篮球场上的声音——汗水滴在地板上的声音,球鞋与地板摩擦的声音,重扣发出咣咣的声音,投篮之后篮网‘刷刷’的声音,就像是交响曲,这个运动能提升你。上一代人努力还不知道享受体育,我们比较轻松,是身心愉悦的理解体育。篮球就是一种时尚和文化模式,你在球场上穿耐克,穿Andl或者是hip-hop那样的大肥裤子都是在喜欢篮球。”
在进入于嘉那间不太宽敞的卧室时,尽管有心理准备,还是不免要小小惊诧一下:一张双人床边两排摞起的球鞋鞋盒已经顶到了天花板,书柜里则满满当当地摆着各种型号的NBA球星摇头娃娃、手办人型和与NBA、球鞋有关的书籍、杂志和DVD。“这已经是几次清理后的成果了,我估计自己的收藏已经超过100双不止,所以弄得床底下和阳台上都放着鞋。”和央视每周NBA转播室里那个滔滔不绝、西装笔挺的专业体育主持人不同,在家里穿着一件耐克无袖篮球训练服和宽大的詹姆斯系列篮球短裤的于嘉显得和同龄人一样,是个懒散、愉快、不修边幅的后舍男生。唯一不同的是,他足够幸运,可以把自己对篮球和球鞋的热爱跟工作结合起来。
对于每个收藏者来说,第一件藏品都是珍贵、意义重大的,于嘉也不例外。他仔细地从阳台的鞋架上拿出了一双白色版Nike Air more uptempo展示给我们看。于嘉回忆说,当时第一次看到这双鞋是在1995年,当年的芝加哥公牛队在第一次复出的迈克尔·乔丹带领下拿到了72胜10负的惊人战绩,那也是中央电视台开始大规模转播NBA比赛的年头,于是当时的中国第一代篮球青少年和球鞋收藏者都或多或少被打上了公牛和乔丹崇拜的烙印。“这双鞋当年是斯科特·皮蓬的专用鞋,感觉它的全掌Air Max和鞋身上大大的Air字样很醒目。”于嘉说,“但是它1250元的售价让人觉得太贵,接受不了,我们当时打球的时候还在穿“双星”或者New balance。”尽管如此,这双当时被谑称为“鲶鱼头”的球鞋在2002年被复刻时,刚刚进入央视的于嘉花了自己第一笔工资快一半的钱把它收归己有,稍后还花650元买了一双红黑配色的乔丹飞人1代复刻版:“当时还没有现在流行的Sneaker文化,背后的技术,球星故事,潮流符号等都没有考虑,也没有什么消费炫耀的成分,就是一种还愿,就是把高中时代的篮球记忆以一种物化方式留下来。”
很快,对于于嘉来说,职业体育主持工作为自己的收藏活动提供了更大的便利空间与可能性。在其他球鞋玩家眼里,他的收藏无疑是令人垂涎的,例如一整套中国国家队亲笔签名的球员版球鞋,包括李楠的Nike VC2 Shox、易建联的乔丹10和王治郅的Nike Air Max360。“到后来我收藏的每一双球鞋都有个人经历和故事在里面。”比如大厅展示柜里那只醒目的亲笔签名版“锐步姚明专用鞋”High Post Yao Ming,就是于嘉在2005年解说NBA中国季前赛时的战利品,还有一双罕见的黄白配色Air Force1,这是前几年耐克公司送给他的洛杉矶黄白限定版。“后来发现鞋后帮上的LA印反了,结果被耐克批量收回,现在看起来更有收藏价值。”
然而,于嘉和当初刚刚起家时一样,不会把鞋子封上塑胶保护膜束之高阁,而会坚持穿它东奔西走和在球场上运动,用他的话讲就是球鞋与投机性的球星卡不同,是有生命的,带来了独特的运动感觉,也是每个玩家篮球记忆的一部分。问他,实在没地放的球鞋如何处置时,于嘉带着少有的严肃告诉我们,他已经捐了60多双球鞋给北京体育大学或者体育师范大学的贫困生:“这些孩子喜欢打球,但是由于经济条件所限买不起太多、太好的鞋,所以希望这些搁在家里就没什么意义的球鞋能够对他们的篮球生涯有一点帮助。”
<p "="">“最喜欢的球鞋?这个确实已经很难说了,如果非要举例子,那就是乔丹飞人1代、19代和20代。”在进入自己收藏生涯的第5个年头后,于嘉承认自己的心态、目的和口味已经有了截然不同的变化,从2003年开始,他已经早早摆脱了一般玩家盲目求量、求新、求全的状态,着重收集飞人系列和Air Force 1:“从2006年开始,收集的欲望已经减退得很厉害,常常是到店里,看着一墙花花绿绿的,还是挑不出自己想要的。”确实,于嘉的“特殊身份”,让他每月花在球鞋上的预算已经不到2000元人民币,但球鞋的“流入”速度保持在惊人的每周1双左右,在这种情况下,于嘉的收集取舍也变得越来越谨慎,稀有、新奇对他来说都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去年去法国出差的时候,看到过一双蓝色鞋帮、全透明鞋面的Air Force 1,还有耐克的限量5人纪念套装鞋,是以詹姆斯、小威廉姆斯,迈克尔·维克4人为主题,鞋帮上的头像分别用4张牌JQKA来表示,看了以后很兴奋,带了几双回国,但最后还都是送朋友了。”对于这种另类的收藏行为,于嘉用追星来比喻,就好比他并不会特意去向自己喜欢的NBA球星索取签名,但一定会做足功课,把他的比赛解说好一样。 nba比赛故事nba球鞋篮球于嘉美国篮球篮球赛事乔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