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双鞋?这不是一双鞋!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这不是一双鞋?这不是一双鞋!0

( Converse Chuck Taylor All Star 第一双匡威All Star诞生于1917年,它是历史上第一双专业的篮球运动鞋。1923年,在查克·泰勒成为全世界知名的篮球明星后,他的签名被放在匡威All Star球鞋的脚踝处,All Star成为篮球鞋的代名词。 )

高中生李乐收藏了很多乔丹海报,其中最令他骄傲的是从德国带回的两张长卷,李乐和他的妈妈小心地展开其中一张,是乔丹一手拿球、双臂伸展开来的背影,背景花纹是“乔20”的所有激光图样。“这款鞋出自耐克著名设计师哈特菲尔德之手,他曾负责设计了第3代到第15代的13款乔丹鞋,他是乔丹的好友。”李乐认真起来,“鞋面上有200多个激光图样,反映了乔丹20多年来在篮坛的重要时光。”李乐指着这些图样介绍其中含义:“有一些我还没明白为什么,还得研究研究……”他盯着鞋子喃喃说。

“你知道吗?在我博客上曾有人说,你说那么多球鞋啊、故事啊、文化啊,有什么用吗?就是说出大天来,它不也就只是一双鞋吗?它不也就是一个快速消耗品么?”程指着电脑,脸上挂着一副好脾气的笑。2006年他开的新浪博客“玩偶青春”里,满满的都是他的篮球故事和玩具故事,累计130多万次点击率表明每天都有很多人在等待这位“玩出文化”的年轻人给他们讲述一双全新的鞋和鞋背后的故事。程是《Sneaker·型格》杂志的主编,人民大学历史系毕业,将一套追根溯源、考据研究的治学方法用到了球鞋上来——这双鞋是哪一个系列的?之前什么样子?到这里有什么变化?它身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它的出现,又反映了这家公司的什么态度和意向?

《尺码》的编辑李铮和他的朋友分散在人群中并不算很扎眼,但当他们凑到一起时,你会发现,他们脚上的白色Nike Air Force系列球鞋、脖子上挂的金属项链、手中的PSP都是那么出挑。在他们眼中,“一双乔丹1代可以媲美当年新款本田轿车”。这个群体被称为Sneaker爱好者,“在北京,这样的人至少有3万”。

23岁的李铮称自己是“典型的在蜜罐里泡大、热爱潮流文化的青年”,作为家中独子,“我没感觉我自己缺过什么”。李铮从小就对“玩”很认真,变形金刚、插卡游戏机、篮球,“没有一个我不喜欢”。26岁的程也喜欢玩具,收藏所有圣斗士手办,喜欢日本漫画。上初中的时候,一个同学神秘地跟他说:“你信不信,等上了初二,铁定咱们班很多人都会喜欢篮球。”日本漫画《Slam Dunk》和NBA比赛,到底是哪个让他们迷上了篮球,迷上了球鞋?“野驴店”的店主刘代英,也是上中学时候迷上了篮球,不同的是,他那时候就已经很有经济头脑:“先是收集自己特别想要的名牌鞋。但想要的太多,又不便宜,学生没钱啊,家里撑死了一个月给两三百的零花钱。怎么办?我就开始替同学倒腾鞋。替他们买,一双鞋就算挣个50元左右,几次下来我自己的鞋钱不也就出来了么?”刘代英笑着描述自己“倒鞋”生涯的开始,他在2001年开了他的“野驴概念店”。

有分析报告说,球鞋的核心消费者大概一年要买6双鞋,而球鞋的痴迷者一年会买15双左右。刘代英印证了这个略显夸张的数字:“如果你真是每天打球,球鞋其实特别费,大概一个月两个月就得再买一双。”李铮也印证了这个数字:“作为一个核心的消费者,每年至少买6双鞋,要说收藏,怎么也要达到10双以上吧。”

这不是一双鞋?这不是一双鞋!1( 李乐 李乐的妈妈因为自己的儿子爱上了篮球和篮球鞋,在中国传统家庭中,这算是一个难得的被孩子同化的案例。他的妈妈会跟他传球,陪他练带球过人,帮他收拾鞋子。她说:“我也只能记得一些鞋子与鞋盒的搭配,记不全,所以还得他来收拾。” )

刘代英发现,来店里买鞋的主要顾客群不再是学生,一些原来对球鞋并不了解的白领开始关注运动鞋。而最早痴迷球鞋的那批孩子也逐渐长大成人。一位30岁出头的消费者在鼓楼附近的DEAL鞋店挑了一双球鞋:“我这是补偿心理,以前上学的时候没钱穿名牌球鞋,现在富裕了。”李铮则给这位顾客普及了一下Sneaker知识:“您这鞋搭配衣服很方便,这后跟部分的蓝色叫做小罗配色,就是巴西队的那个小罗……”

李铮自己就是巴西队的球迷,2006年世界杯时,他托朋友在上海买了一双价值800元的Nike Air Force 1 Brazil。“我特意在四分之一决赛,巴西对法国比赛那天穿上它去酒吧看比赛。”结果,那场比赛巴西输给了法国,李铮在酒吧里一个人拎着特制的木头鞋盒子,“特别伤心”。其实,那双鞋装到盒子里更为打眼,穿在脚上总不如一件黄色的巴西队服更亮,但Sneaker爱好者会从一双鞋里看出很多东西出来。“以前我可能更注重鞋的样子和穿在脚上的感觉,但是现在,我更关注鞋背后的故事,这就是纯消费与Sneaker爱好者的不同。”

这不是一双鞋?这不是一双鞋!2( 郭宇 )

在李铮的收藏中,最贵的一双价值1万元,“这并不是多离谱的鞋,一双1985年的Nike Air Jordan 10G黑金鞋,目前在亚洲市场至少价值16万人民币。一般Sneaker收藏者,都是家里经济条件还不错的。粗略估算,某些人每年在球鞋、潮流服饰上的花费能达到10万元以上”。作为一个球鞋杂志的编辑,李铮每个月都要到北京的鞋店里走上几圈,借鞋拍照。他当然也知道位于东四的“亚新”。

每天上午10点,郭宇老板就会到“亚新”,然后一待一天,晚上19点半关门走人。就在东四这个有120年历史的小阁楼里,藏着北京甚至全国的鞋迷们梦寐以求的鞋品,而老板郭宇更是藏鞋界的重要人物。1990年亚运会前,郭宇在东四开了这个家“亚新”,然后一干17年。许多人在这里找到了他们最早的一条“李维斯501”和最早的一双timberland,如今,这个小店已经专做球鞋,更像是郭老板一个人的收藏室。在店里,从Lux Hi '07这种售价1.6万元的天价商品,到无数明星签名藏品,几乎没有一双没有故事的鞋。郭宇说他收藏过的最成功藏品就是一双乔丹13代耐克鞋——那是1997~1998公牛队夺冠赛季乔丹穿过的战靴,上面有公牛队所有队员和教练的签名。“当时,我一个朋友告诉我美国市面上出现了这鞋,问我敢不敢买,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还是下定决心花天价收了这鞋。刚收到这浑身是签名的‘乔丹13’,乔丹本人就来中国了。乔丹看到这鞋的时候非常吃惊,他说他没有想到这鞋能出现在中国。”

这不是一双鞋?这不是一双鞋!3( 郭宇 郭宇每天上午10点就会到“亚新”,这个小店也是他的收藏室。他说:“藏鞋与卖鞋并不矛盾,这就像我喜欢收集篮球鞋,但自己从来不穿篮球鞋的道理一样,难道就不可以一边做卖家一边做藏家?” )

郭宇和朋友一起设计过几双Air Force 1,其中一双主题是“北京”的设计他自己比较满意,他说有朝一日“亚新”如果能够出鞋,他首推这双“北京”——中国的黄和红色,北京的城砖、白塔寺和胡同被他灵活地运用在这双鞋的设计之中。在亚新,商品和藏品的数量基本相等。这1∶1的比例,正好暗喻出他藏家和卖家的双重身份。这也使得很多第一次来店里的顾客非常纳闷:“既然不卖,占这么大地儿摆着干吗?”

小时候的程,每年初一在姥姥家拿到压岁钱的下一分钟就开始盘算着如何瞒过父母,才能溜出门打车到“亚新”店里购买自己心仪的球鞋。买了鞋小程还不敢带回去,只好托郭宇暂时保存,回头再拿。那时候,程所能拥有的资讯不过是一本《篮球》杂志。每次新书到手,他先奔封三“运动之足”的球鞋广告。每一型、每一款、每一个细节他都了然于心。父母对他的这种爱好保持着一种莫可奈何的纵容,“我妈那时看见我买了上千块钱一双的鞋就会说:‘又一台彩电被你踩在脚下了!’”

由于中学生特有的“校服制”,让很多孩子把拥有名牌球鞋当做一种时尚。比不了衣服、发型,就比鞋,在他们眼中,这是离潮流最近的一种方式。每次看见富裕的同桌穿了自己没有的新鞋,或者跟他绘声绘色地描述香港“波鞋街”的盛况,小程都会羡慕得暗流口水。而李铮也记得教导处主任的警告,“这样不好,容易形成攀比,要穿最好穿李宁”。

程大学毕业以后,先进了影视公司,后来进了杂志社。他固执地认为,潮流和运动两个圈子没法泾渭分明地分开。运动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时尚。人们喜欢耐克的Air Force,也可以同时喜欢藤原浩的衣服。如今,他对鞋的评判标准,已经从“炫”、“有名”转变为“好搭配”、“舒适”。

<p "="">在眼界扩大后,他隐隐能感觉出消费文化下第一代的中国玩鞋族和外国那些玩鞋族的不同。“在美国,你看那些人、那些鞋展,一点都不如中国鞋展炫、大牌。但是他们的态度却让你感觉他们是真正热爱鞋的,而不是刻意地为了显摆而显摆。”在那些场合里,程要分辨很久才能看出某人脚下踩着的也许是一双非常昂贵的鞋。现在他也喜欢上“低调华丽”的范儿了,平时最得意的事情就是在小区散步的时候,没有人会留意他脚下那双黑糊糊的鞋其实是一双大有来头的名牌。篮球鞋从生活消耗品变成了艺术享受品,最终,又回归为另一种生活必需品。好像转了一个弯,他又回到了最初的原点,但是新物质消费世代中成熟消费理念和生活态度却是程这么多年得到的比珍品球鞋更重要的收获。

(部分采访由罗、段然、王晶晶、  潘小磊完成) 不是鞋郭宇李铮乔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