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鸿沟

作者:尚进

速度鸿沟0

当7月初北京网通公布对宽带用户实行连续上网48小时断线一次的“保护”机制时,来自使用者的抱怨再一次占领了网络舆论阵地,所有人都指出包月性质的宽带就应该全天候连接,尤其是那些职业股民和P2P下载狂人们,包月既永久连续联网这条技术原则,在他们看来是必需的商业协议基础。甚至有细心人计算一番,每48小时保护性断网一次,至少要离开网络10秒钟,数亿个10秒钟,每个月为网通节约了几百万TB的网络资源,宽带运营商在进行隐秘的商业偷窃。

就在6月初的宽带世界论坛亚洲会议上,5726万的宽带用户曾一度让中国互联网在接入用户数量上仅次于美国,但是却没人注意到,美国在宽带互联网全球排名中仅仅位居第16位,偏远地区的低普及率和5年来停步不前的网络速度拖了后腿。在一份美国网络工作者协会(CWA)的全球网络速度测试报告中,下载速度成为衡量全球互联网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他们以edMatters.org的速度测试引擎作为标准,日本的下载速度可以达到61Mbps,韩国是45Mbps,一贯保守的法国也能达到17Mbps,而美国的下载速度仅为1.9Mbps,尽管数据采用中没有中国宽带,但缓慢的使用现实无疑在暗示我们并不比美国好多少。

数字鸿沟,这个2000年流行的信息化问题,依旧徘徊在全球信息社会的头顶。不过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数字鸿沟,大多数人不再受到社会经济水平的影响,而与信息社会脱节。现在的问题似乎越来越两极分化,偏远地区的人们受制于电信巨头们吝啬的投资,无法连接宽带网络,而早已经连接上宽带网络的信息城市停步不前,吃带宽的老本,成为商业上对城市信息技术进步的绊马索,速度鸿沟越来越成为后宽带时代的现实问题。正如同CWA会长科恩抱怨的那样:“速度问题决定了我们是否将拥有21世纪的网络和通讯,对发展经济和增加信息文明而言,推迟高速宽带发展的时间越长,经济增长的风险也就越大。”

所有人都理解宽带对于信息社会,就如同自来水和电力一样,必将成为生活基础设施的一部分。75岁老太太西格布里特(Sigbritt L thberg)彻底成为挑战速度鸿沟的第一样本,她家被铺上了40Gbps的网络连接,堪称全球最快家用宽带。尽管这位老太太以前并没用过电脑,但是40Gbps宽带网络对于她却意义非凡,她可以同时收看1500个高清晰的HDTV电视频道,或者在两秒钟内下载一部1080p的高清晰电影。之所以要拿一位老太太当超高速互联网使用的样本,是因为瑞典互联网传奇人物彼得(Peter L thberg)就是希望让自己的老妈享受到最好的数字生活,让那些还停留在512K ADSL的“龟速”宽带用户明白,用电脑浏览网页根本不是宽带应该干的事情,75岁的老太太比所有人都提前享受到没有速度鸿沟的数字生活。

另一个对于速度鸿沟的挑战来自距离,网络速度不再是唯一的技术突破,强大的路由器频段可以解决一切速度问题,而如何让偏远地区也能高速连接网络,才是真正的速度鸿沟难题。英特尔曾经非常热衷类似的技术试验,他们于今年3月在旧金山市区到圣何塞伯克利大学之间进行了一次技术尝试,将原本信号范围只能覆盖200米的Wi-Fi改装达到100公里。英特尔伯克利研究实验室主管埃瑞克·布鲁尔(Eric Brewer)在论文中对技术原理解释道:“传统意义的Wi-Fi都是360度发散性的传输数据,而我所做的就是让Wi-Fi指向唯一的方向,让信号从一个天线直接对准另一个天线,信号就像接力棒一样,乌干达将是我们最好的宽带文明试验场。”依据这种指向原理,拉丁美洲通信学院的埃尔曼诺(Ermanno Pietrosemoli)教授在6月20日已经突破了之前瑞典气象学者310公里的纪录,最新的宽带传输距离纪录已经达到了382公里,并且能够达到每秒3MB的数据传输速度。

<p "="">正如同最早的网络流媒体技术平台Real的创始人罗布·格拉泽(Rob Glaser)说的那样:“我们被愚蠢的网速给耽误了,我们被扔进了速度鸿沟。”不论压缩质量还是普及率,Real都要比微软WMA强很多,但是却被YouTube之类的在线视频给打败了,宽带不快,成为互联网进入Web2.0之后停步不前的根本原因。国内那些运营视频共享的网站,一次融资来2000万美元,18个月时间就统统耗费在了网络带宽上,像分布式视频、H.264压缩标准等新技术都被卡在了后宽带的速度鸿沟上。 通信速度运营商电信宽带鸿沟宽带连接北京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