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脏病和衣原体
作者:袁越虽然胆固醇被公认为是急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但仍然有很多医生持怀疑态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欧美各国的急性心脏病发病率在经历了一次长达40多年的急速上升期后,突然自60年代开始以同样的速度下降,而同期欧美人饮食中的脂肪所占比例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心脏病的发病率变化曲线和传染病的曲线非常相似,都会有明显起伏。但是,以前很少有人会把心脏病和某种微生物联系起来,两者似乎分属于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范畴。
80年代末,澳大利亚科学家证实了幽门螺杆菌是胃溃疡的元凶。这项发现为心脏病的“细菌说”注入了一针强心剂,科学家纷纷开始在微生物的世界里寻找心脏病的元凶。
最有可能的候选者是一种名叫“衣原体”(Chlamydia)的细菌。这类细菌介于传统细菌和病毒之间,它们自身缺乏某些维持生存必须的酶,因此只有寄生在细胞中才能存活下去。人类体内的衣原体被分成三类,分别叫做“鹦鹉热衣原体”(C.Psittaci)、肺炎衣原体(C.Pneumonia)和“沙眼衣原体”(C.Trachomatis)。前两种极为普遍,几乎一半的成年人体内都有,所幸危害不大。第三者比较少见,也相当危险,能造成妇女不孕症。男性当然也会感染,但是却不会导致他们不育。
很早就有人发现,冠状动脉内的粥样物质中能发现大量的衣原体。有人因此对心脏病患者的衣原体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发现大多数病人的血液里都有抗衣原体的抗体,说明这些人都是衣原体的受害者。但是那时科学家不敢相信小小的衣原体会和心脏病有什么联系,直到幽门螺杆菌事件后,科学界才开始认真对待这个假说,并很快出现了两种解释。一种认为,衣原体可以入侵血管内壁细胞,造成被入侵的细胞“泡沫化”,继而形成粥样化物质。另一种解释认为,衣原体能够刺激人体产生某种细胞因子(Cytokine),后者导致了粥样化物质在血管内壁的堆积。但是,这两种假说至今没有得到过硬的证据。
转机出现在1999年。约瑟夫·潘宁格(Joseph Penninger)教授领导的一个加拿大研究小组在著名的《科学》(Science)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第一次找到了衣原体引发心脏病的确凿证据。这个发现很偶然,该小组本来的研究对象是一种病毒,他们想知道病毒感染是否会引发心脏病。可是,他们意外发现,如果在小鼠体内注射肌凝蛋白(Myosin,肌肉蛋白的一种),引发小鼠对这种蛋白的免疫反应,同样能诱发小鼠得心脏病。
肌凝蛋白很大,研究人员只好通过排除法,一段一段地试,终于找到了肌凝蛋白中真正发挥作用的一段包含30个氨基酸的多肽。然后他们把这段多肽的氨基酸顺序所对应的基因序列输入电脑,让计算机从世界上所有已知的DNA序列中找出和它相似的顺序。结果,计算机只找出了一种,那就是衣原体的表面蛋白外壳!
这难道是一个巧合?科学从不相信巧合。科学家们推测,衣原体正是用这种方式,伪装成肌凝蛋白,逃脱了免疫系统对它的监控,这才得以入侵宿主细胞。但是,某些情况下,宿主的免疫系统会认出衣原体,并生产出相应的抗体。因为衣原体和肌凝蛋白的相似性,抗体便会不分青红皂白地对两者实施攻击,这种攻击的直接后果就是心肌炎,而炎症早就被认为和血管内壁的粥样物质堆积有直接的关系。
为了验证这一假说,科学家把这段多肽直接注射进小鼠的体内,小鼠的免疫系统果然被骗,得了“自身免疫病”,最后它们无一例外地患上了心脏病。
可是,既然有50%的成年人体内都有衣原体,为什么有的人不会发病呢?科学家认为这是个体差异所造成的。有的人体内的肌凝蛋白和衣原体相差较大,抗衣原体的抗体不会对正常的肌凝蛋白实施攻击。
这篇论文发表后,在医学界引起了轰动。科学家们都很兴奋,因为如果这个假说属实的话,就意味着防治心脏病变得十分简单,只要用抗生素消灭衣原体就可以了。但是,迄今为止进行的几次临床试验都没有得出肯定的结论。对此,医生们认为,心脏病是一个慢性疾病,需要长时间的严格观察和试验才能最终发现病因。
让我们耐心等待。 衣原体衣原体感染的原因心血管病心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