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非之死
作者:朱伟钱穆先生的《先秦诸子系年》中有一篇《李斯韩非考》,最后结论是“史公之言,亦多乖矣,恨无它书可以详定”。“乖”是谬误,钱先生的意思,其一,《史记》记载其实有众多矛盾处,说明已确定的历史肯定是被结论筛选、伪饰的结果,《史记》也不例外。其二,既成正史,野史与它不一致者,肯定都剪除干净。岁月流逝,再寻找当年可追究的面貌,其实已不可能,于是也就只能质疑而已。钱先生后面还有一句:“惟下流未易居,自古已然。”此话有点拐弯,下流指地形卑下,随波必逐下流,下流多谤议。但“未易居”的意思,则是下流未必能立足。这里具体应指李斯杀韩非事。钱先生意思,李斯杀韩非为世诟病,成众恶皆归,其实未必可信。
钱先生提出《战国策·秦策》最后一条为对照。此条说,四国联合准备攻秦时,姚贾自告奋勇出使,“绝其谋而安其兵”,事成后秦王封他为上卿。韩非诬告说,姚贾用三年时间,实际是用大王之权、秦国珍宝,私交诸侯。这样一个看门人的儿子,当过盗贼,又被赵国驱逐,与他一起议国家大事,群臣难服。秦王要姚贾做解释,姚贾说,当年曾参孝敬父母,天下人都愿他为子;伍子胥为忠臣,天下王都愿他为臣。今姚贾忠于王,王却浑然不觉。假如臣不忠王,四国之君会信任臣吗?桀、纣听谗言杀良将,杀忠臣,均身死国亡。大王要是也听谗言,就无忠臣。他还举姜太公、管仲等人为例说,身负恶名者,只要明主所用,都可成功业,明主不会在乎臣子得失,只看他们能否为己所用。秦王觉得此说有理,才用姚贾而杀韩非。
其实此条记载,已被证明不可靠。姚贾其人,《史记》只在《老子韩非列传》中出现一次,说他与李斯联手害韩非,裴集解引用的也是《战国策》这条记载。《战国策》是西汉末刘向整理战国与秦汉间流传故事的结集,它不仅是民间故事,而且流传年代不可考,所以我以为它很难动摇《史记》。司马迁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就当上了太史令,有条件无障碍阅读秦遗留的所有文献,当时韩非、李斯都才死100多年。
我一直在琢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脱”的结论,自脱是自我解脱。此结论从词义分析是因果报应——已经明知游说的禁忌,偏要孜孜以求,说到特别具体,最终作茧自缚,无以挣脱。司马迁随后引了《韩非子·说难》一章全文,大体意思是,游说难在揣摩对象,所谓“事以密成,语以泄败”,何为泄?就是“语及其所匿之事”。他总结一连串说客可能招致身危处,比如君主得到计谋想据为自己之功,说客预先知道这计谋;比如君主要做一件不便说清事,却诡称要做另一事,说客知道了真相。他说,与君主议论他的喜好,他会认为你要借用他的权力;议论他的憎恶,他会认为你在试探他的态度。所以要察言观色,粉饰其喜好,掩盖其憎恶。此文最后结尾他说,龙驯养后可玩弄、乘骑,但它喉下有逆鳞,触到就会伤人。君主也有逆鳞,说客不触动它,就为高谏。
那么,司马迁当年所感悟,韩非触犯的究竟是什么禁忌?查《史记·秦始皇本纪》,韩非死只有简略记载:“韩非使秦,秦用李斯谋,留非,非死云阳。”云阳是甘泉宫所在地,李斯在其中有阴谋,这是肯定的。
我好奇在《韩非子》的编排,首篇《初见秦》,《存韩》为第二篇,前者赤裸裸鼓动秦王行使霸权,奴役天下,提出“举赵亡韩臣荆魏亲齐燕”,“举”在这里是攻克。他认为,赵国作为中央之国,杂民所居,民轻难用,地形不便,已有亡国之形。赵克则韩自然亡,韩亡则荆、魏不能独立。决白马之口淹魏,一举可灭赵、韩、魏三晋,山东六国由此俱败,就能拱手而天下治,成就霸王之名。最后志在必得地表示:大王听我计谋,如天下不从,霸王之名不成,可以杀臣,“以为王谋不忠者也”。多数人认为此文是为诋毁韩非而伪造,即使认为它非伪,也认为真实目的是曲线保韩。而我恰以为,它完全是韩非君主独裁、强权理论的具体化,是他初见秦的必然选择——按他的“权重位尊”,权势决定一切,天下格局就应“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我由此想,司马迁是以此说“不能自脱”——明知秦王要天下、明知与他说天下有杀身之祸,还要挑逗他的野心,将自己全部透彻地暴露给对方。不仅让李斯、秦王都从这透彻中看到了他的狠毒,而且所有论点都是给自己构置死路——既然要秦王以绝对权威治天下,争取影响他的意志就是影响他的权威;而肯定君臣异心,“君以计蓄臣,臣以计事君”,就说明下臣越有谋术越可怕。秦王正是通过这些道理,必须要剪除他。谋家怎能将世事看得这般透彻?还自以为得意地解说得那样清晰。韩非死后,秦王基本按他预示的方向吞并了诸国,只不过在灭赵前先灭了韩。
<p "="">韩非有没有可能先呈《初见秦》,提议秦王灭韩后再呈《存韩》?按逻辑显然不可能。《存韩》是要游说秦王保韩攻赵,那等平庸的立意与卑躬屈膝态度,显然不会是韩非所为。其中类似说韩国“主辱臣苦”,上下同忧,筑城池固守,一年不可灭;告诉秦国击赵不能取,攻韩不能拔,终为兵质等,也绝非他的智商,倒像韩王安的口气。但众多学者恰从理应忠君爱国角度,认为这才该是韩非无疑。这是一篇极值得深究的文章,后面附李斯“非之来也,未必不以其能存韩也为重于韩也”的上秦王书及后来的上韩王书。为什么要三者集为一体?韩非因李斯此上书而入狱,这是肯定的,三者可能是一起集为秦档。那么,可不可能是李斯伪造了《存韩》,或将韩王的《存韩》变成韩非的著述上报?这只不过是一种猜测,至今当然无史料作证。 历史史记汉朝秦王韩非法家思想李斯姚贾谋士之死战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