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城奥运会开幕式的种种意外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龙鼓 )
龙鼓
那届奥运会开幕式的第一个节目,龙鼓队表演其实就是一个意外。这面龙鼓现在珍藏于首尔奥林匹克公园博物馆,鼓身的龙纹图案与色彩亮丽如新。展柜外只有简短的说明,更丰富的故事,藏在朴世直的回忆里。
龙鼓的制作者是韩国大田市西区园川洞的金宽植,一个制鼓匠家庭的三儿子。1981年巴登巴登会议将汉城定为198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的时候,35岁的金宽植在看电视转播时做了一个大决定——为奥运会献上一面“世界上最大、鼓音传得最远”的鼓。他用了6年的时间来实现这个心愿。
经过6个多月的打听,他从济州岛买来了两头重1200公斤的牛。牛皮剥下后,觉得不太满意,又到国外寻找巨型牛。一年后从美国买进了5头重1550公斤的种牛(包括3头预备用牛),并且从美国买进了落基山上生长的年轮为198年的美国松木,因为韩国的原木太小用来制大鼓不合适。据说金宽植在备齐了所有材料之后突然感到一阵恐惧,因为他担心做出来的鼓发出的声音不是“韩国的声音”,而是“美国的声音”。所以在加工牛皮和木料的过程中严格按照韩国制鼓的工序进行了操作,把它们改造成具有韩国特色的东西。
1987年4月终于完成了鼓的制作,可是捐赠给组委会却成了问题。因为他制作鼓的时候根本没有跟组委会打过任何招呼,完全是一厢情愿弄出来的。组委会的反应相当冷淡,“请您提出书面申请”。直到报纸和杂志上陆续刊登了“世界上最大的鼓”的消息,才引起了组委会的注意。1987年11月4日,组委会传来了“接受捐赠”的消息。金氏兄弟们自己掏钱租了一辆车,像是送闺女出嫁一样把鼓送到了首都。直到这时,还没有让这面鼓在奥运会上登场的具体方案。
( 1988年汉城奥运会开幕式 )
鼓制成之后,曾有人出1.5亿韩元高价要买,被金宽植拒绝了。而捐赠这面鼓,金宽植并没有获得任何回赠,“没有拿到开、闭幕式的入场券,没有收到预演的请柬,甚至在颁发感谢状时也没有他”。据说开幕式那天,金宽植从电视实况转播中看到了自己亲手制作的龙鼓,禁不住流泪。奥运会之后,朴世直为了写关于龙鼓的文章收集材料时才第一次了解到这个情况,“真觉得无地自容”。1989年初,作为补偿,他宴请了金宽植,金却反过来安慰他,“没关系,我实现了一个制鼓匠平生的夙愿,根本没有什么可遗憾和抱怨的”,还说“这些日子,一递名片,认出我的人也多了,非常高兴”。
跳伞
在空中组合成奥运五环标识的花样跳伞,是开幕式表演中的高潮之一。和龙鼓一样,它的创意最初并非组委会的构想,而是美国人布洛哥的一厢情愿。
1985年12月,自称是美国跳伞协会会长的洛杉矶人布洛哥找到汉城奥组委,建议在开幕式上搞一个五环和徽章图案的花样跳伞表演,他自己提供200万美元左右的经费,但要求组委会为表演队员的200名家属提供开幕式入场券和住宿场所。还要求组委会为他开具一份证明,准许美国跳伞协会参加奥运会开幕式表演。因为无法证实他的可信度,组委会拒绝了。
布洛哥并没有放弃,他以居住在洛杉矶的韩国侨民为主,组建了一个跳伞队支援团体。1986年7月,朴世直出于“对他的善意和信任”,与他达成了准许参加开幕式的协议。可布洛哥因为在美国国内筹集经费不顺利而转向与韩国团体合作。在朴世直看来,“从我们的立场考虑,既然美国方面无法承担全部费用,还不如让包括东欧在内的世界各国跳伞选手参加,更有意义”。按照约定,组委会要求布洛哥在开幕式前一年,1987年9月17日在蚕室体育场举行一次预演。布洛哥为此8次来韩国,但并没有成功,只能主动放弃。组委会也以支付1万美元和提供20张开幕式入场券的条件,和布洛哥达成协议。
组委会开始与国际跳伞联合会进行接触,国际跳伞联合会主席贝克曼非常热衷将跳伞项目纳入到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之中,因此双方很快达成了跳伞表演协议。只是在蚕室上空跳伞比预想的困难很多,“准确无误降落在直径30厘米内的圆形标志上”的设想没有成功,只能放弃那些复杂的编排,最后改为五环图案的花样跳伞和定点跳伞。
随着计划的一步步实施,跳伞表演的价值也被进一步延伸,按照朴世直的说法,“奥运会开幕式主体中包含天、地、人的思想,与天空联系起来是必要的”,而且“跳伞表演不仅象征给人类带来幸福的寓意,也将开幕式的空间扩展到了天空,还可以给观众带来一种创新的冲击效果”。
火炬手
点燃圣火是奥运会历来最激动人心的时刻。1988年的朴世直获得了作为主席的特殊决定权,由他来选定最终火炬手。当然,事先已经征得了大韩体育委员会会长金宗河的同意。只是直到开幕式前夕,这个问题还在困扰着他。
1936年柏林奥运会马拉松冠军获得者孙基祯老人在韩国民众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是朴世直心目中选定的最佳火炬手。最初的方案,是由孙基祯老人绕场一周,再将火炬传递给已经指定好的3名点火者——郑顺万、孙美廷和金元卓。郑顺万是离西海岸最远的小黑山岛的一名小学教员,主修舞蹈的孙美廷是初三学生,获得过东亚舞蹈比赛学生组的金奖,而金元卓是建国大学研究生院的在校生、韩国马拉松选手。在朴世直看来,“从教育、体育、艺术三个方面各选一个人,正是为了象征天、地、人之间的和谐和汉城奥运会上的三极思想”。
“点火方法”、“圣火火炬手”和“收支问题”在朴世直看来是奥运会准备的“三大机密”,也做足了准备工作,可是1987年9月13日凌晨在蚕室体育场的试跑练习,最终还是被日本的《读卖新闻》和《东京新闻》得知,并报道出去,韩国国内的一家报纸也做了转载报道。9月15日晚,朴世直与3位常委紧急开会讨论之后,做出了最终方案,由孙基祯担任先导火炬手进场,再传给火炬手林春爱、韩国著名的女子中长跑选手。这个决定通过电话汇报给时任总统卢泰愚,卢泰愚表示尊重常委们的意见。
为了严格保密,林春爱本人并没有得到通知,运动员领队金集也只得到了一点暗示。一切在秘密中进行。林春爱的练习时间被朴世直安排在17日开幕式的凌晨,而孙基祯则是在开幕式的前夜被告知临时的改变。76岁的孙基祯非常激动,但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个决定。9月17日凌晨6点,点火者们在主会场进行了最后练习。
圣火炉的高度是21米,乘升降平台到圣火炉的时间是15秒。9月17日的蚕室体育场,圣火的入场与传递,在经过了临时意外调整之后,最终配合得异常默契。另一边,在圣火台下的调节室里,控制着圣火燃气调节的南相福女士,眼也不敢眨地看着点火手们登上圣火台点火的瞬间,按下燃起按钮。熊熊圣火燃烧于蚕室体育场。奥运会的激动人心的瞬间,再一次精彩定格。 开幕式意外汉城奥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