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西方“手拉手”:探访20年前汉城奥运会
作者:吴琪/( 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开幕式也许不是最经典的,但是它却留下一首经典的奥运会会歌——《手拉手》 )
“职业高中生和军人们数月来在炎炎烈日下不畏辛苦坚持练习,各个晒得黑黝黝的,以至于组委会不得不要求他们化妆出场,以免外国人看到他们以后误以为‘韩国人原来就这么黑呢’。”当年奥运会组委会委员长朴世直至今记得开幕式前演员们忙着往脸上扑粉的情景。
9月17日,揭开奥运会序幕的舞蹈从汉江一直跳到蚕室体育馆,蠢蠢欲动的东方小国终于迎来了全球瞩目的一次表达。舞步非常特别,这种舞蹈属于传统的“净道之舞”。舞蹈表达了希望奥运会成功的强烈愿望,观众从一开始便可在主体育场的大屏幕上看到。净道之舞从开幕式当天早上开始,去迎接初升的太阳。在奥运会16天比赛结束后闭幕式的皎月当空下,将再次出现,太阳和月亮代表道教中的阴阳两级。
道教文化一再被放大,一面有醒目阴阳八卦图的巨型龙鼓被抬进了体育场,上午10点45分开始进行的龙鼓队表演给开幕式增添了雄伟庄严的气氛。一位身着旧时军官服的鼓手,用硕大的鼓槌敲击着龙鼓,慢慢引导着龙鼓队进入场地。咚咚的鼓声,庞大的阵势一下子压倒了场内一切。这面很可能是世界第一的大鼓,直径2.1米、高2.3米、重630公斤。
接下来冲进场的是假面舞队,50个各国情调的夸张面具下,身着宫廷服装的韩国人和类似经幡的旗帜,讲述大韩民族质朴的狂欢。
久违的记忆,随着电视上闪现的画面被一点点唤起。韩国中央大学舞蹈系教授鞠守镐一直保存着20年前奥运会开幕式的录像带。
那届奥运会开、闭幕式筹备组在1986年7月成立,文化传播公司的制作理事表在淳担任制作团团长兼演出排练的总导演。从1987年4月开始,3个月的时间内将编舞和音乐“委托给能代表韩国最高水平的最优秀的舞蹈家、作曲家、表演家和一些大学教授”,鞠守镐正是其中之一。
1988年的鞠守镐是该城艺术团的艺术总监,他之前创作、指导并亲自上场跳过15年的韩国传统舞,到1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过表演。1988年9月17日蚕室体育场的艳阳下,总共动用了近2万名表演者的开幕式上,鞠守镐完成了自己艺术生涯里的“巅峰之作”——“go”(音gu棧*2000名身着传统服装的韩国人高举着类似经幡的旗帜,队伍前排抬起两个40米长、用秸秆绑成的农业工具,当他们冲进场内时,观者欢腾了。600名演奏者在现场吹起了5种传统乐器,韩国西南部全罗南道的田间游戏,就这样上台。
( 鞠守镐 )
平日里两个村子间200人的游戏放大成了2000人的艺术表演,鞠守镐回忆,“让2000个人排队还是容易的,可是要让他们学会表演,学会随着音乐舞蹈,别提多难了”。“go”的取材相当传统,但是舞蹈编排却现代化。比如服装的样式,红蓝两队的艳丽韩服并非农民真实的日常穿着,它从材质和样式上都做了现代的改进。两支队伍快速地变换舞步,大步移动,这些动作衔接在当时看来特别新颖和现代。
鞠守镐说,“go”这个词有着不同力量博弈与交融的含义。他想用红色代表“天”和“男人”,蓝色代表“地”和“女人”,阴阳两股力量在对抗博弈中又不时融合在一起。在农业文明悠久的韩国,“农者,天下之本”的思想在开幕式中被一再强调。
( 韩国人非常注重保持传统,民族歌舞是重大场合不可或缺的演出节目 )
站在组委会委员长的立场,朴世直对于“go”的分析有更深层次的延伸,他说,“韩国民俗表演以稻草的柔韧展示了自身的力量”,它应用到现实是,“在对封闭的韩国满怀好奇的西方人眼里,将冲突转化为和解的这种角力表演的高潮,或许也体现出韩国的决心——朝鲜半岛的分裂或许将以另一种方式得到解决”。
《白色肖像》是鞠守镐在奥运会期间展现的另一个舞蹈,异常传统。它取材民间传说,新罗时期一个叫异次屯的人用生命来捍卫传统佛教,被害时脖子里喷出了白色的血。鞠守镐自导自演这个舞蹈前也曾有困惑:它的故事背景太有民族特色,外国人看得懂吗?他说,但是“我想展现韩国人的气质、精神状态和灵魂的感觉。宗教怎样融入和改变韩国,向外来者解释外国宗教本土化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也喜欢这种神秘的色彩”。
现在已近花甲之年的鞠守镐还是韩国中央大学民俗学硕士、DIDIM舞蹈团团长。DIDIM在韩国是著名的传统舞蹈团,记者前去拜访,鞠守镐正在指导年轻学生练习鼓舞。他把自己创作的鼓舞亲切地叫做“鼓的大合奏”,将农民们快乐地围在一起敲鼓的瞬间集合起来,形成1小时40分的舞蹈。20年前的奥运会最让他感慨的是全国的一致性,“动员了政府、军队和普通百姓的力量,真正的万众一心。今天如果要我排练这个舞蹈,花10倍的精力也做不到”。
朴世直说,那届奥运会的开、闭幕式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开、闭幕式筹备组的成员们在编写脚本时制定了三S原则,即主题思想、富于韩国的特色、具有新鲜感。除此之外的原则性指南还包括:不动员全国做陪衬、杜绝洛杉矶奥运会的那种纯商业性行为,不要把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廉价出售,杜绝日本气息,避开扇子舞和舞龙那样老一套的表演形式。
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中的和平主题强调韩国人渴望消除所有将他们与世界隔开的障碍。这些障碍首先是地理位置,因为韩国远离国际事务的中心地带;其次是政治因素,非武装区将北、南双方分开了。韩国渴望表达这样一种思想,那就是扫除一切障碍,成为世界和平的象征。它也恰如其分地体现在那届奥运会的主题中——“跨越隔墙”(Beyond the wall)。
那届奥运会开幕式的最后一幕让人印象深刻。全体出场人员齐唱《手拉手》,并沿着螺旋形的轨迹缓缓前进,把开幕式推向高潮。《手拉手》成为历届奥运会最被称道的一首主题歌,它在当时也被看做是少有的东西方国际化操作。“词曲交给了具有世界水平的美国作词家汤姆·怀特洛克和意大利作曲家乔吉奥·莫罗德尔。演唱却交给了名不见经传的韩国保卡尔集团高利亚纳合唱队,制作和销售交给了世界上最大的音像跨国公司宝丽金唱片公司。将这些组合起来并从中操控的是组委会。”《手拉手》一改过去韩国“寂静的清晨之国”形象,表现出一个充满生机和现代化的新形象。唱片从1988年发行至今销售了900万张,创下世界上同期销售量的最高纪录。
紧挨着汉江南部的奥林匹克公园,当初还是一片新兴之地,可是借着奥运会之机,整个城市从1987年到1989年地价上升了62%、房价涨了82%。从官方数字看,韩国成功举办了“历史上最为灿烂的奥运会”,并由此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1989年韩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13位。
众多与奥运会有关的美化城市方案还在发挥作用:蚕室建成的大型体育城,重新整治过的汉江河岸,1984年到1985年的汉城地铁扩建,6条通道的奥林匹克大桥,从奥运村到机场之间建设了新的奥林匹克高速公路等等。
“韩国人最大的变化在思想里,以前他们只关注自己的国家,1986年亚运会和1988年奥运会之后,韩国人的眼睛里看到了世界。”韩中友好协会副会长、在北京大学第一个拿到博士学位的韩国人李映周记得,1970年他从中国台湾留学回国,“韩国比台湾地区穷多了,夏天连电扇也用不起”。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政府若干个五年规划,让韩国的轻工业和重工业先后成长起来。奥运会后不久,他作为浦项钢铁驻中国的代表忙着与中国企业合作,两年后中韩建交。太太李京花是韩国传统舞蹈艺术院的理事长,曾获得大统领(总统)奖,在那届奥运会开、闭幕式上编排了舞蹈。他们将3个孩子全部送往国外留学,夫妻俩在中国的几所高校任客座教授,经常往返两国。如今像他这样国际化的家庭在韩国不少。26岁的女儿Jenny Lee从匈牙利留学10年刚回国,“我觉得自己的思维更像一个西方人,不知能否适应韩国的生活”。不过像韩国年轻人一样,她最关心的是健身和美容,学习外语的热情是为了自由地到世界各国去旅游。
记者正在首尔采访期间,7月5日的韩国盼来了另一个有关奥运会的消息:2014年冬奥会举办城市确定,在3个竞争城市中,韩国的平昌在最后一轮输给了俄罗斯的索契。7月8日晚,记者见到刚从危地马拉投票现场回来的大韩体育会副会长申博济,申会长是韩国企业家推进体育事业的代表人物。63岁的他表情坚毅地说:“韩国城市申办两次都失败了,但是我们一定会有第三次,继续申办2018年冬奥会。”
“亚洲近40亿人口,却很少地方适合做冬季运动,韩国具备这样的条件。”而冬奥会对冰上运动设施的投入要求非常高,申博济说,“冬奥会实际上是发达国家之间的一种竞争,若能举办,本身就证明了这个国家的实力”。
如果今天的韩国举办了冬季奥运会,他们的开幕式会不一样吗?申博济思索片刻后非常坚定地说:“开幕式是一个国家留下的对外形象,突出传统永远是最好的。”■
(感谢韩国圣工会大学金明壕教授、金美兰研究员为采访提供的热情帮助) 东西方探访手拉手汉城奥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