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化了又怎么样?

作者:李孟苏

英国化了又怎么样?0

( 6月30日在格拉斯哥发生恐怖袭击案 )

布朗在2006年新年之际发表了一个演说《英国化的未来》,认为英国公众应该加强国民意识,应该视米字旗为不列颠的象征。他大加赞叹美国人的国家自豪感,极为赞赏美国人让星条旗飘扬在自家后院里的行为。搬进唐宁街10号后的7月5日,布朗宣布,他已经废除了一项有关悬挂国旗时间限制的规定。按原来的规定,政府部门的建筑物上一年之内仅有18天可以悬挂国旗,这个天数是根据公共事务的数量决定的,其余时间不能升挂国旗。布朗认为这个规定很“荒唐”,他说,今后将由政府部门自己决定是否悬挂国旗。

布朗上台前几天,英国政府正热情鼓吹创立“英国日”,选定一天来庆祝英国化的价值观,以弥补英国没有国庆日的缺憾。工党政府的这些倡议难得地得到了保守党的支持。保守党领袖大卫·卡梅隆在今年6月的一个演讲中也举了美国的例子,比如不同种族的人都会在星条旗下进行效忠宣誓并感到自豪,还有独立日和感恩节这样体现美国价值观的全国性假日。他特别提到,英国迫切需要找到比“美国价值观”更有归属感、自信心、自豪感的“英国公民意识”。

在多数英国人看来,布朗等政治家及其智囊团的热情未免让人摸不着头脑,深不以为然。虽然联合王国在1707年就成立了,但不列颠公民从来没有思考过“英国化”的问题,更没有形成统一的身份意识,至今泾渭分明地称呼自己为英格兰人、苏格兰人、威尔士人或爱尔兰人。今年的一个调查还显示,40%的英格兰人首先认为自己是英格兰人,其次才是英国人。遇到重大活动,他们多数人会挥舞自己的“国旗”,而不是米字旗。也许英国人太缺乏国家凝聚力,所以丘吉尔才会说“二战”期间是他的国家“最美好的时刻”,因为那时候英国人有了黏合剂——希特勒。20世纪末一位保守党议员曾嫉妒地说起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差异:“瞧人家法国人,他们的问题跟我们的一样严重。可是人家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民族,即使他们不知道何去何从。我们不但不知道何去何从,我们连自己是个什么民族都不再知道。一点儿也不知道。”

布朗等政治家们不仅希望看到英格兰人等四方其乐融融的美好画面,2005年“7·7”伦敦爆炸案后,他们还要面对少数民族、移民带来的新的对立。对立带来的紧张感在今年6月底再次体现出来,布朗上台后3天内即发生两起恐怖袭击,第二起发生在他家乡格拉斯哥的机场,明摆着是恐怖分子给他的下马威。

1948年,“帝国顺风号”轮船为英国送来了第一批492名牙买加移民,半个世纪过去,英国一些地区已经很少能见到白人。到1998年,在伦敦市区的公立中学,白人孩子成了“少数民族”,伦敦市区有1/3以上的孩子不以英语为第一语言。“7·7”恐怖袭击后,一份官方调查报告指出,在布拉德福、欧汉姆等移民聚集地,亚裔年轻人常常和白人青年发生冲突,种族隔离的危险正在英国社会中蔓延。实施爆炸的恐怖分子都是英国本土出生、接受了英国教育的第二代移民,今年6月30日撞击机场大楼的嫌疑人是英国医疗系统引进的医生。又据《每日邮报》7月7日的报道,伦敦大都会警察局内部有数名少数族裔的警察是恐怖组织安插的内线——意味着敌对分子就在内部,这个现实比袭击本身更震撼。政府急需把日益多元化的国家用强力胶粘合在一起,这种强力胶就是“英国化”的价值观和国民意识,正如卡梅隆说的,当前急切需要和少数民族分享同一种价值观。这种同一的价值观成为政府倡导“英国化”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英国化了又怎么样?1( 伦敦已成为多民族融合的城市 )

2006年8月,社区和地方事务大臣(现任交通大臣)露丝·凯利建立了一个新部门——融合与凝聚委员会(Commission of Integration and Cohesion),委派达拉·西恩(Darra Singh)为主席。官方解释说,成立该部门目的在于“以崭新的方式探讨英格兰社区如何促进族群融合和对抗极端主义的问题”,但它一成立就被认为毫无意义,不过是清谈俱乐部。西恩却是最合适不过的主席人选。他是第二代印度移民,母亲来自旁遮普省,在英国生活了50年还不会说英语。他信仰锡克教,妻子是印度教徒,女儿上的是主流的公立学校。西恩在种族矛盾最尖锐的布拉德福长大,对于自己这一代人与英国主流社会从疏离到融合的历程有深刻的体会。他有丰富的处理种族问题经验。2005年之前,他在鲁顿委员会担任了4年的首席执行官。在一些网站上,鲁顿被评为英国最不安全的地区,18万人口中有1/3以上是来自140个国家和民族的外来移民,“7·7”爆炸案的恐怖分子正是从鲁顿出发去到伦敦的。2005年4月,西恩担任伊令委员会的首席执行官。伊令是大伦敦区少数族裔比例最高的社区,除了非洲裔居民众多,还有全英国最大的波兰社区、日本社区和相当数量的拉丁美洲人、锡克教徒。西恩任职期间,有效地减少了该地区因种族仇恨导致的犯罪行为。

去年12月和今年6月,融合与凝聚委员会发布了两份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人们对于少数民族及其享有的待遇“非常敏感”:68%的受访者认为“移民太多”,47%的亚裔英国人和45%的非洲裔英国人也同意这个观点;56%的受访者认为,移民、申请避难者和难民在公共住房补贴、医疗保险和教育等社会福利方面享有不公平的优先待遇。

英国化了又怎么样?2( 英国新任首相戈登·布朗大力提倡“英国化” )

移民想取得英国国籍,必须熟读政府出版的一本复习大纲式的书《生活在英国》,然后参加一个45分钟的考试,考试通过才能成为女王的子民。一些移民说,他们对英国怀有尊崇之心,但考试和大纲并没有带给他们英国化的自豪感和热情。一位非洲裔穆斯林移民说,“英国化”是个很含混的概念,即便移民愿意接受英国文化,但给予他们身份认同的还是宗教信仰。这不是移民的错,也不代表不忠诚于英国,而是人性使然。乌干达出生的英国作家雅斯敏·阿里芭-布朗(Yasmin Alibhai-Brown)质问:少数族裔该如何表达自己对英国的忠诚,和“货真价实”的英国人上床吗?也像英国人那样泡酒馆、侮辱外国人吗?于是,白人和外来移民都在忍气吞声,都在压抑真实的情感,都不愿意和对方分享所谓的“英国化”价值观。因为恐怖活动而建立一个全国性的节日,更是讽刺。

其实,英国是全世界最宽容的国家。2005年的“世界价值观调查”结果表明,英国人对待少数民族、邻居的文化背景、性、毒品、离婚等问题的宽容度最高。《卫报》评论员指出,英国社会已不再有明确的身份认同文化,政府宁愿做种种打补丁式的努力,也不愿承认这未必是一件坏事。世界已经变成了BBC一位记者在博客里写的:“英国化意味着,开德国车,去爱尔兰酒吧买杯比利时啤酒,然后在开车回家的路上买一份印度的咖喱食品或是土耳其烤肉,回家坐在瑞典产的沙发上,看日本电视机放的美国片。”

资料:

“英国化”进程表

2000年3月,布莱尔提出“英国化”观点。

2002年1月,《政府白皮书》提议少数民族应该学习英语,引发了一场争端。

2002年8月,时任内政大臣大卫·布伦基特提议,移民入籍必须通过英国公民知识考试。

2002年9月,英国公民课程成为11~16岁学生的必修课。

2005年11月,英国正式对移民进行45分钟的公民考试。

2006年1月,布朗鼓励英国人把联合王国国旗视为英国的象征。

2007年6月,布莱恩次长公布创立“英国日”的计划,以此宣传英国的文化价值观。布朗提出“英国人的英国工作”说法。■ 英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