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拔5100米:自然与商业的合力
作者:王鸿谅( 念青唐古拉山下的圣湖——纳木措 )
探寻水源地
从拉萨西北行200多公里至当雄县,途中可遥望念青唐古拉山终年冰川覆盖的主峰,无遮无拦。越野车没有进入县城,取道另一条颠簸的土路,再前行20多公里,绕着当雄大草原延绵的一侧边界,翻越一片小土坡后,土路也戛然而止。车停的位置,就在牧民阿旺占堆家门前。配合5100西藏冰川矿泉水建厂开发的水源地保护举措,曲玛多村20多户牧民已经迁到了山下数公里外的牧民新村,阿旺是唯一的留守者,他的职责是看守水源地。
从阿旺家到水源地还有1公里,这是一片两山之间的峡谷地带,呈V字型向远方收缩,地理上的科学称谓是“念青唐古拉山脉南麓当雄断陷盆地”,峡谷间水流潺潺,依地势而下。要寻访5100西藏冰川矿泉水的水源地,只能从仅容一人通行的羊肠小道,沿山势逆水而上。海拔5100米的抽象概念,在这段并不漫长的行程中,具体化为艰难的生理感受——嘴唇发紫、头晕、气喘。阿旺需要几度停下,事后算来,这段来回两公里的行程,居然耗时近50分钟。
阿旺在曲玛多村土生土长,懂的汉语很少,面对那些关于风土人情的复杂提问,常常只能憨憨地笑,说起年龄,总是“58岁”。同行的西藏冰川矿泉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晓桃免不了打趣他,“乱说,去年你也是58岁”。不过一旦被问到与自然环境相关的问题,阿旺就变得眉飞色舞。峡谷两侧起伏的山峦,每一座都有自己的名字,即便那山涧间的流水,每一段也有不同的名字。“帕松”,阿旺指着距离水源地最近的那座峭壁般直立而上的山峰,从地上捡起一大三小的4块石头,费力地比划着描述是“有三个山峰的山”,接着是对面的山峰,“格拉”,视线更远处一片山间的草甸,“马弄”……
终于到了取水口。帕松山的峭壁完全隔断了阳光,风从峡谷间灌进来,一下子变得阴冷。来之前陈晓桃和她的同事都说过,他们的水源地是一个一天之内可以经历四季的地方,这次虽然没有遇到骤至的雨雪,也着实感受到了冷热之间的迅速温差转换。1公里的峡谷间一共分布有9个地下泉眼,西藏冰川矿泉水有限公司目前选用的,是水流源头最集中的3个泉眼。不过能看到它们并不容易,随着矿泉水生产线的正式建立,水源地方圆数公里内的三级保护区域已经建立。从阿旺家至水源地这1公里的路段有严密的红外监控,西藏冰川矿泉水有限公司称,为确保水源地无污染,记者到访严格意义上不被允许。陈晓桃说,这是最后一次允许记者探访。
( 当雄的藏民母女 )
现在,3个泉眼已经被严格防护,三面围墙加顶,借着一侧山壁,两扇大铁门紧闭,外加把门的大铁锁。这座隔断视线的平房式保护建筑,如阿里巴巴的山洞一样让人好奇。钥匙挂在阿旺胸前,他脱鞋下水,把门打开,如同芝麻开门的咒语,神秘的取水口赫然显露。它们呈三角状分布在帕松山的峭壁下,其中两眼周围用不规则的石块垒出边沿,看起来就像地下井,另一眼藏于水流中,通过插入其中的取水钢管方能辨识。三段取水管道通过一个圆柱形的连接装置,将取得的水汇集到一起,再通过另一条管道延伸出去,大约4公里,连接到矿泉水厂的生产线。除了直径15厘米左右的取水管道,陈晓桃说,这些泉眼都保持着被发现时最原生态的模样。
一路行来的羊肠小道绕着取水口保护外墙的边缘继续延伸,继续往前数十公里,翻越一座山头,就是纳木错湖。这是艰难而偏僻的道路,除了游牧季节极个别的原住牧民会带着他们的牛群经过,基本都是无人区状态。作为专业的矿泉水水源地资质审查的专家,廖雷对西藏冰川矿泉水的水源地保护提出了高要求,在他看来,既然要立足做高端矿泉水,即便是对荒废中的游牧路线,也必须提高警惕,哪怕投入成本再高,也必须彻底保证水源地“绝对的无人区状态”。廖雷的参照是依云的水源地,“那都是武装护卫的,就算是总统想进去,也是不允许的”。
( 泉眼都保持着被发现时的原始状态 )
掌管钥匙的阿旺老人,拿着每月300元的工资,朴素地守着他的本分。有时候也会央求他眼里的“大官”陈晓桃,在“车子空的时候”带他去拉萨。他觉得拉萨好,“天气好”,不像这峡谷里,漫长的冬天,太阳照不过来,“很冷很冷”。
矿泉水的多重因素
峡谷间的这片泉眼,现在被赋予了更多神秘色彩,与格萨尔王相关的古道传说,演绎出更多的版本。问起这些传说,西藏地质矿产勘察开发局总工多吉院士会笑,他是科学家,更愿意用科学语言来论证5100西藏冰川矿泉水曲玛多村水源地的价值。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多吉和他在地热地质大队的同事们就着手对拉萨地区的地热、地质和水资源开始系统的调查,温泉水是其中很重要的部分,因为“对于地热资源的考察很有用”。根据温度不同,温泉水各自有不同的开发价值,“温度高的可以用来发电,温度低一些的用来开发温泉洗浴”,温度最低的,也就是被称为“冰川水”的,“适合饮用”。虽然有一个冰冷的名字,冰川水其实是恒温的,“是岩浆侵入与地热活动双重控制作用下水热活动的伴生产物”,“由大气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作为远程补给,经历了8年以上深层地下循环”。曲玛多村的水源地,就是多吉和他的同事们在80年代后期调查中发现的。那些泉眼的温度,保持在“23至24摄氏度之间”,“冬天泉眼周围会冒着热气”。
水资源勘探的另一重背景,是从1985年开始的全国饮用天然矿泉水规模化开发。市场诱惑下,西藏地区的矿泉水开发也从1988年开始。项目由西藏地矿局下达,任务由地热地质大队完成,以拉萨市为中心,东至墨竹工卡县,西至羊八井,南至曲水县,北至林周县,对拉萨地区饮用天然矿泉水资源进行调查。历时一年,完成调查面积1.23万平方公里,泉点调查85处,地质构造点109个,长观泉点7个,采集各种分析样223件。仅发现4处水源的水质符合《饮用天然矿泉水》的标准,允许开采量在300立方米/天。同时由何廷、王保成等人编写了《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地区矿泉水调查报告》。在以后的10多年,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多次对西藏饮用矿泉水进行勘察和调查,陆续发现有开发价值并进行评价的饮用矿泉水水源地17处。
到了2000年,因为青藏铁路的修建,西藏地勘局再次投入200万元资金,进行了一次对青藏铁路沿线水资源的专项调查,并于2001年完成了《青藏铁路沿线(西藏境内)饮用天然矿泉水资源调查报告》。现位于曲玛多村峡谷的这片水源地,是此次调查中最具开发价值的项目——“位置好,无污染”,不仅符合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GB8537-1995的规定,“锂、锶、偏硅酸三项微量元素达标”,更重要的是“流量大”,“年流量为1488105立方米,年允许开采量为1145370立方米”。根据《天然矿泉水地质勘探规范》GB/T13727-92矿泉水勘探规模分级,大于每天1000立方米允许开采量的就是大型规模,而曲玛多村水源地的允许开采量为每天3138立方米,是大型规模的3倍。“水流量”同样是廖雷在评价这个水源地时更看重的指标,在他看来,只要达到了国家标准的矿泉水,“本身并没有什么可比性”,可比较的“一个是水量大小,另一个就是地域”。前者关系到“是否适合大量开采”,而后者,关系到“生产成本”。
曲玛多村峡谷这片水源地的开发,一开始就被定位于大规模项目,多吉预期的开发资金“差不多要5亿元”,“广告2亿元,厂房2亿~3亿元”。最初是由西藏地勘局立项的招商引资项目,多吉自己也接触了一些有投资意向的开发商,因为现实的交通问题和对生产成本的顾虑,并没有达成实际合作。此后因为种种原因,这个项目最后脱离地勘局由政府主持。直到2005年,青藏铁路通车前一年,此项目才算尘埃落定。2005年10月,西藏冰川矿泉水有限公司在拉萨市当雄县正式成立,投资方是香港中稷佳华有限公司,合作伙伴包括嘉士伯、中信资本等。
这样算起来,西藏全区发现具开发价值并进行评价的17处矿泉水水源地中,位于拉萨地区的8处,已开发建厂5家。可是整个西藏地区的交通状况、开发条件和市场容量,使得拉萨市目前的矿泉水开采总量依旧低于每年5000立方米,还不到允许开采量的千分之四。青藏铁路的开通,让更多投资者看到了西藏更丰富的资源价值,传统的矿产和藏医药之外,水资源成为新热点——据市场现状预计,“西藏几年后饮用水的消费量会突破10万吨,直接经济收入会超过2亿元人民币”,而“拉萨市矿泉水已发现的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已达140多万吨/年,若能全部加以利用,年产值将超过30亿元人民币”。资源本身的内驱力与焦灼的资本一起,正在构建西藏矿泉水产业的新格局。
海拔5100米的试验
4公里,按照国家对饮用矿泉水必须在水源地直接灌装的要求,这已经是西藏冰川矿泉水有限公司在曲玛多村现有的地理条件下,能够寻找到的距离水源地最近的厂址。
开工典礼在2005年5月举行,投资方从在拉萨现有的成型饮料生产项目、拉萨啤酒厂里抽调了一批专业人员过来。为了赶当年8年底的西藏大庆,工期很紧。10多人的管理班子加上3家施工队伍近200人,需要适应海拔5100米的种种“意想不到”。负责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的副总经理白昭勇回忆,在取水口和厂房之间,架设这条4公里的抛光不锈钢取水管道,比预想中更为困难。那时山上“没有电,温差大”,施工人员只能住在帐篷里,晚上还会遇到“有黑熊来扒帐篷”。取水管道无法整体安装,采用的是一段段往下现场焊接的方式,一天之内的快速气候转换,让工期进展得很不顺,氩壶焊用坏了2台,平地上就十来天的工程,结果花了将近一个月。
厂房里最开始上的是一条国产生产线,也是为了赶在西藏大庆那天能够生产出第一批样品水,白昭勇记得第一批献礼用的样品水大约10吨左右,当时的生产能力是每小时2.4万瓶,这批水的生产大约花了3小时。当时生产线还没有全部完善好,贴标、装箱都要人工完成。最早的外包装是由香港方面设计的,550毫升装,外形“看起来像个菩萨”,是“葫芦形”,定的名称叫“拉萨冰川水”。还没有投入市场,设计方案就被公司内部自己否决了。第二批样品迅速换了包装,330毫升的小方瓶,天蓝色商标,定名“纳木错”,主打“青春概念”。因为“纳木错是咸水湖,担心消费者误解了冰川水的品质”,同样没有上市,也被内部否决了。
2006年1月,第一批正式投入市场的产品终于定型,330毫升装,天蓝包装,名称是“5100西藏冰川矿泉水”。出厂价是2.5元,市场价5元左右。到2006年7月,生产车间更换了一条9000万元的德国克朗斯生产线,7月底开始,330毫升与750毫升两种深蓝色新包装的水面世。7月1日,青藏铁路通车,客运先行,货运相对滞后。而“5100”的产地在当雄,距离拉萨还有近200公里,当时当雄火车站并不具备发货能力,必须用汽车将水先运到拉萨,然后再通过铁路运到北京。这种辗转运输之间的损耗很大。“5100”的第一批水辗转运到北京,已经是8月底。西藏外事办特地组织了40多家国外记者团到水厂参观,为“5100”的品牌做宣传。10月,为了解决货运问题,白昭勇记得西藏政府部门专门与青藏铁路公司协商,对原有铁路实施改造,11月,就能从当雄火车站直接往外发货,不必绕回拉萨。
5100西藏冰川矿泉水一开始的定位就是高端水,按照市场总监燕紫的说法,因为中国目前高端水市场国内品牌的空缺,“5100”是“跟着依云的整个定位来走的”。最初两者价位还稍有差别,今年4月提价后,330毫升装出厂价变成5元,市场价7元左右,而750毫升装买价在10元左右,与依云的价位持平。2006年8月底第一批送达北京的水,赶上的就是第三届中网公开赛。颇费周折地拿下比赛“唯一指定用水”的赞助,算得上“5100”的第一次高调亮相。此后的汇丰杯高尔夫冠军赛,财经年会的用水赞助,沿袭同样思路。这种在高端人群中打开知名度的举措,目前在公司方看来,正逐步显现成效,只是投入的广告成本已经过亿元。
不过即便是看起来充满挑战,从投资方到研究者,似乎并没有人质疑“5100”的定位。在多吉看来,因为“5100”水资源本身的“稀缺性”,必然要走高端价位,做成唯一能走出西藏的国际大品牌。 商业5100合力海拔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