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待土地保护性耕作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金辉)
据中国国土资源部透露,耕地污染已经对中国经济社会造成巨大危害。据估算,全国每年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此外,土壤污染造成有害物质在农作物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从而引发各种疾病,最终危害到人体健康。
国土资源部部长孙文盛说,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资源需求不断上升,资源紧张的态势日益显现,资源相对不足的威胁已经成为一种现实,而因资源开发、使用不当造成的环境破坏也在日益加深。他指出:“我们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大量消耗资源,尤其是依赖于不可再生资源的过量消耗;而且随意浪费、挥霍资源的行为仍然大量存在。”
实际上,通常提到的土地污染,是以传统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排放为主的。如数据提到,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占200万亩,其实工业污染相对面积更广阔、影响更深远的农业“面源”污染来讲,是小巫见大巫。后者指的是以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和添加剂为主的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在全国乡村有愈演愈烈之势。
由于生态系统退化,大量宝贵的土壤物质被水力、风力等自然力量带走。仅黄河流域每年流失的泥沙中,就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总量约4000万吨,超过了2003年全国的化肥需求量(3990万吨)。再加上长江流域以及广阔的干旱半干旱区沙尘暴带走的量,每年水土流失带走的营养元素,按最保守的估计,也约为年化肥需求量的5倍以上。损失的营养元素靠从大气、化石、岩石中人工合成补充,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在农村,由于农民饲养大牲口越来越少,有机肥来源少,种地过分依赖化肥,造成化肥用量居高不下。我国化肥平均用量达434.3公斤/公顷,是国际化肥安全上限的1.93倍,但利用率仅为40%左右,其余60%给了土壤和地下水。农药平均施用量为13.4公斤/公顷,其中高毒农药占70%,有60%~70%残留在土壤中。畜禽养殖废弃物为工业固体废弃物的2倍多,部分地区如河南、湖南、江西甚至超过4倍。再以农膜为例,目前我国每年有约50万吨农膜残留在土壤中。这些农膜在15~20厘米土壤层形成不易透水、透气很差的难耕作层。
长此以往,耕作了5000多年的中国耕地,将会因现代人大量使用的农膜、化肥、杀虫剂、除草剂,而元气大伤。
据了解,目前,国土资源部与国家环保总局共同承担的《全国土壤现状调查及污染防治》项目,已经开始启动。据介绍,预计用3年半左右时间,投入10亿元,完成对全国土壤污染开展系统调查。要在摸清我国土壤污染总体状况的基础上,研究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监测标准,制定土壤污染防制和治理的对策。
而从农业部新闻办发布的信息,我国实施保护性耕作5年来,农业部已建立了167个国家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县,示范推广面积2000多万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所谓保护性耕作,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田可持续利用和节本增效为目标,以秸秆覆盖留茬还田、免耕播种施肥复式作业为主要内容,具有防治农田扬尘和水土流失、蓄水保墒、培肥地力、节本增效、减少秸秆焚烧和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秸秆覆盖还田和免耕播种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了水分蒸发,增强蓄水保墒、保肥能力,可以实现农田的可持续利用。以北京市为例,100多万亩作物全部实施保护性耕作,每年至少可节约灌溉用水1亿立方米,相当于整个怀柔水库的蓄水量。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肥力,麦田每年可增加土壤有机质0.01%~0.03%,玉米田每年可增加0.02%~0.06%。
据悉,农业部今后将进一步完善保护性耕作发展规划,扩大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力度,探索针对不同地区情况的管理方法和模式,促进保护性耕作又好又快发展。 三农土地保护性耕作农业善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