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政街,1.5英里的时尚

作者:李孟苏

摄政街,1.5英里的时尚0

( 4月11日,几位模特为庆祝摄政街180岁摆出造型 )

连排式建筑和风景画式公园

今年伦敦文化机构和基金会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性活动为它庆祝180岁大寿,英国共有财产委员会(Crown Estate)对它的改造项目尚未结束。就在警方破获爆炸案的第二天,一个展示摄政街时尚文化的“一英里时尚”展览刚刚落幕。

据伦敦城市观光局的统计,摄政街(香港人叫它“丽晶街”)是外国游客抵达伦敦后的第一站。它全长1.5英里,几乎位于伦敦市正中心,北起摄政公园(北边一段叫波特兰大街),南抵卡尔顿府邸(Carlton House),两边矗立着希腊复兴风格的连排式建筑,既庄重又有极强的韵律感;南北各有一个因地形而形成的新月弯度。摄政街上遍布高级商场、跨国大公司的伦敦总部办公室、奢华的传统旅馆和餐馆,是著名的商业街。它东西两边的街区大相径庭,各有各的情调。东边,苏荷区(Soho)乱得生气勃勃,是朋克、摇滚乐、红灯区、唐人街、世界各国餐馆、先锋派艺术家、文化人的聚集区;西边是时髦高尚的梅菲尔区(Mayfair),有全世界最贵的房产、奢侈品旗舰店、上流社会的画廊、苏富比拍卖行、古董商店、世袭贵族和各路富豪们。

提到这条街,不能不提摄政王、后来的英王乔治四世(1820~1830年在位)。乔治四世的父亲乔治三世晚年变得疯疯癫癫,成了李尔王式的人物,生活得很悲惨,根本理不了朝政。1810年,乔治四世当上摄政王。他喜欢讲排场,肥胖贪吃,死前几天的早餐他还享用了两只鸽子、三块牛排、大半瓶摩泽尔干白葡萄酒、一杯香槟、两杯波特酒、一杯白兰地。和他饕餮之徒形象同样著名的,是他在时尚、建筑、艺术品收藏上无可挑剔的品位。他不醉酒的时候谈吐风趣,为人慷慨大方,很多历史学家评论他是英国王室中少见的才子和聪明人。

乔治四世当时住在卡尔顿府邸,他计划正式登基后在北边的一块王家领地上建一座王宫,这就需要修一条宽阔的街道把王宫和宅邸连接起来。工程交给了国王宠爱的建筑大师约翰·纳什(John Nash)。后者还为国王把一座别墅改建成白金汉宫,把国王在南部海滨度假地布赖顿的别墅重新设计成印度风格的皇家楼,使之成为布赖顿的象征。工程从1811年开始,纳什最先在王室领地上修建了一个自然风致式公园——摄政公园(Regent Park),周围散点式自由安置了一些独立住宅和连排住宅。

摄政街,1.5英里的时尚1( 摄政街 )

对于纳什来说,建造摄政大街是一个实现他城市改造理念的宝贵机会。工业革命后,破产的农民纷纷流入城市,城市急剧扩大,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成为当务之急。英国的工业革命实行得最早也最成功,城市为之付出的代价也最高昂,城市恶化得最早。但是工业革命造就出来的新兴资本家愿意出钱投资房地产,因此摄政街和由此带来的城市改造和建设,与历史上有了极大的不同。之前的城市改造沿袭古希腊、古罗马的传统,只做局部的改造和建设,以一两座纪念性的建筑物为核心,宗教和政治目的为第一。而纳什却让摄政大街穿起一串公园、广场、教堂,成为市民的消费、休闲场所,成为城市规划科学化和民主化的一个杰作。好玩的是,工程进行期间,恰逢英国和拿破仑法国打仗,所以街道两边的建筑没有采用法国流行的罗马复兴风格和帝国风格,而是采用了希腊复兴风格。园林也和法国严谨的镜子式对称几何造型不同,借鉴了中国造园的经验,造出了自然风致式的公园(即风景画庭园)。

英国共有财产委员会拨出5亿英镑,从2005年底开始对摄政街开始改造,其实沿袭的仍是纳什的思想——维护、发展摄政街的办公、购物、餐饮、旅馆和居住环境,最主要的是复兴作为它公共空间的功能,为公众提供更便利适宜的行走、消费空间。

摄政街,1.5英里的时尚2( 奥斯丁·里德的广告画 )

风雨衣和花格呢

对摄政街的改造还有一个目的:保持它的时尚号召力,使现代风尚和建筑、文化历史完美结合在一起。

摄政街自建好便引领了伦敦的奢侈时尚文化,这也要归功于乔治四世。这位“两腮垂肉”(查尔斯·兰姆语)的国王酷爱赶时髦,乐此不疲地开派对,累了便去海滨度假。他一度和“花花公子”的鼻祖乔治·布莱恩·布鲁梅尔成了亲密的酒肉朋友。二人扔掉了他们认为男人不该穿的花边蝴蝶结、皱褶饰边、白色丝袜、装饰性鞋扣环和三角帽,改穿简单大方实用的服装,如纯白亚麻的衬衫、领带、马靴、礼帽,并摘掉假发、剃掉胡须,掀起影响至今的“花花公子潮流”(Dandy Style)。如此简洁的穿着也是颇费时间的,布鲁梅尔说他每天要花6小时才能把自己打扮好。时装史专家认为,乔治四世和花花公子风尚使得男式服装民主化,用绅士风格代替了贵族风格。

在布鲁梅尔和乔治四世的影响下,英式时尚形成了,最有代表性的三个英国时装品牌都诞生于摄政街。它们是雅格狮丹(Aquascutum)、奥斯汀·里德(Austin Reed)、积家(Jaeger)。

1851年,约翰·埃默里(John Emery)发明的“防水羊毛面料”获得了专利,于是他在摄政街上开了家店铺,专门生产雨衣,取名Aquascutum。这个词来自拉丁文,意思是“防水”。1854年,雅格狮丹牌雨衣成为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国军官的军需服装,到19世纪末几乎成为欧洲每一个王室的御用雨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不让官兵们被战壕里的泥水泡透,雅格狮丹推出了双排扣、肩部有肩袢和枪托垫肩、袖口有袖袢、系腰带的风雨衣,这种款式被称作“战壕装”,成为风衣的经典款。20世纪50年代,埃德蒙·希拉里和他的夏尔巴同伴丹增登上珠穆朗玛峰时就穿的是“战壕装”。

积家的创始人古斯塔夫·积家(Gustav Jaeger)是一名动物学家,他认为人只有穿着天然动物纤维面料制成的服装才会感到舒适,才会得到健康,于是在1884年开设了第一个积家专卖店。积家首次把驼毛、羊驼毛、安哥拉羊毛、羊绒等引入英国,成为英国最著名的高档羊毛服装品牌,深受北极探险家的喜爱。

奥斯汀·里德始建于1900年,由裁缝店发展成一个经典的英国绅士淑媛品牌,获得了英国王室的特供许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奥斯汀·里德为英军生产了军服,还专为丘吉尔发明一款连体外套——Siren Suit。

100多年来,摄政街成为英国文化和不列颠国际时装形象的一个标志和品牌,提到它就想起三个英国本土时装品牌塑造出来的“穿风衣的绅士和穿花格呢套装的女士”。在年轻人看来,这种形象和雅格狮丹最著名的顾客撒切尔夫人一样老迈保守。“一英里时尚”展览正是要表现出三个品牌在今天仍具有时尚号召力且很年轻化:传统的格子呢用来做带褶边的迷你裙,麻花辫的编织法依然在用只是夸大了纽花的比例;鞋履设计大师马诺洛·布拉尼克为雅格狮丹设计了鞋跟好似微型鼓槌的高跟鞋——风格很摇滚。

雅格狮丹的现任总裁、设计总监认为,180年来摄政街的潮流从来未曾落伍,始终是“性感”的,仿佛雅格狮丹标志性的风雨衣,不管是亨弗莱·鲍嘉、劳伦·巴考尔、索菲亚·罗兰穿着它,还是穿在安吉丽娜·朱莉、皮尔斯·布鲁斯南身上,总会让人对风雨衣下面浮想联翩。

资料:

摄政街历史坐标

1811年,摄政街修建工程开始。

1825年,街道和相关城市改造工程结束,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杰出典范。街道两边大规模的连排建筑令市民们震惊,即刻成为伦敦最热门的社交场所。

1848年,街边店铺的老板们抗议,妓女们晚上躲在建筑一层的廊柱阴影中谈生意,于是漂亮的希腊式廊柱被拆掉。

1865年,皇家咖啡馆开始营业,成为精英阶层的聚集地,惠斯勒、王尔德、艾略特常出没其中。

1904年,摄政街开始进行改造,拆掉了纳什的连排式建筑,重新修建内部空间、窗户更大的房子,以适应现代零售业的需求。由于“一战”的影响,改造工程到1927年才结束。

1927年,改造结束后,纳什当年设计的建筑仅剩下一座万灵教堂。

21世纪,1927年之后,摄政街的建筑和街道再无变化,逐渐成为一个有了很高认知度的品牌。2005年底,摄政街开始第二次改造。■ 英里时尚摄政

下一篇: 逝去的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