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味必淡

作者:朱伟

“大味必淡”出自西汉扬雄的《解难》。扬雄48岁开始写他的哲学著作《太玄》,写成后,因多数人读不懂,他写了这篇《解难》。他说别人诘难他,凡著书立说,都应为众人所好,所谓美味总要合口,美声总要悦耳。你今天偏以高深追求宏大微妙,独自驰骋在有无之间,既自己费神,也给他人带来麻烦。就如画者画于无形,乐者弹于无声。“大味必淡”是对这诘难的回应,他说,“闳言崇议、幽微之途”,都难被阅读者认同——“典谟之篇,雅颂之声,不温纯深润,则不足以扬鸿烈而章缉熙。盖胥靡为宰,寂寞为尸;大味必淡,大音必希;大语叫叫,大道低回。是以声之眇者不可同于众人之耳,形之美者不可混于世俗之目,辞之衍者不可齐于庸人之听。”

这里的“典谟”是《尚书》中“尧典”、“舜典”、“大禹谟”等篇统称,“谟”是谋略。雅颂是《诗经》中的分类,两者合起来指经典与法度。“鸿烈”,鸿是大,烈是明,刘安写《淮南子》就叫“淮南鸿烈”,一心“大明礼教”。“缉熙”,缉是明,熙是推广,合起来是光明照耀。“胥靡”本指刑罚,特指腐刑,胥又是小吏,胥靡于是指空无所有。寂寞也是空虚无物,《淮南子·真训》:“天含和而未降,地怀气而未扬,虚无寂寞,萧条霄。”空无、清虚,是为“大味必淡、大音必希”所做铺垫。“希”同“稀”,如联系《老子》的“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则无声为稀,翻译过来是——美味必淡而无味,美乐必浅而无声。按照唐代训诂学家颜师古的解释,“叫叫”是远声,这“大语”也就绝非是大声说话,大道低回是迂回曲折。后三句都强调曲高必须和寡——声之精妙不可同于众人之耳,形之美丽不可混于世俗之目,辞之广博不可让步于庸人的接受能力。

扬雄这里是以“大味必淡”来表现自己的莫测高深,追究一下这“味”与“淡”的关系则极有趣味。《礼记·月令》在“仲夏之月”中就出现了“滋味”:“薄滋味,毋致和,节嗜欲,定心气。”《吕氏春秋·仲夏季》中则说“口之情欲滋味”,强调滋味联系情欲,所以要节欲“薄滋味”。古人又认为,万物长成才有滋味,酸、苦、辛、咸、甘,分别对应五行的木、火、金、水、土。五味怎样生成呢?《尚书·鸿范》中说,“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润下”是水,众屈为水,自然卑下而滋润——“水”的最初象形就是并行的曲动,所以最微为一,它凝聚成咸,是味觉基础。“炎上”是火,火向上升腾为二,咸味向上便是苦。“曲直”是树木伸展的形状,树木长成的果实初始为酸。“从革”是金,金能随人意愿随意改变形状,“从”是跟从,“革”就是更改,它的味觉是辣。最后,“稼穑”是土地上的耕种与收获,土延展为博大,土地上收获的都是甘甜。

五味以谁为中心?《礼记》的说法,是以甘为主而成“六和”——顺应自然,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四季以甘、滑作中和,滑大约就是今天的芡粉。东汉班固的《白虎通》中,专有“五行篇”,结合五行之义对此解释说,木在东方,属少阳,春天东方万物始生,阳气跃动触地而出,五味得酸通达,由此酸能通幽。火在南方,阳在上,夏天阳气用事,火促成万物变化,苦乃火之生化,五味得苦可长养,清火去欲。金在西方,属少阴,秋天阴起,万物禁止,金刚味辛,五味得辛而委煞,委煞是委顿,杀伤,封杀他味。水在北方,冬天阴在下,养物平均而有准则,五味得咸而坚润,所以烹饪最后下盐,咸是固定。土在中央,吐含万物,包孕四季,无位而道在,中央者中和也。这是从五行彼此关系来强调五味要以甘为中心,但仔细分析,既然咸是基础,甘其实只能作调和。一旦咸确定,加入再多甜,只能提升味觉,不能改变其定势。

所以文人才提出五味以淡为中心,淡又是咸的基础。相传战国初期管仲的《管子·水地》篇专门从天地人关系,说地是万物本原,水是地之血气。他说水的重要之处,一是能在集聚柔弱的流动中荡浊为清,从中体现仁。二是能无处不流却至满而止,由此为正为准,为五量之宗,五量指五种计量标准:权衡、升斛、尺丈、里步、十百。三是别人都往高处走,独它往低处流,王道却以此卑为尊。他说,水的本色是素淡,“素也者,五色之质也。淡也者,五味之中也”。唐人尹知章注释,无色谓素,水虽无色,但五色不得不成,所以是“五色之质”;无味为淡,水虽无味,但五色不得不平,所以是“五味之中”。

《管子》还提出人就是水的观点——男女精气合成最初就是水,胎儿满三月能吸母体五味才生五脏,酸为脾,咸为肺,辛为肾,苦为肝,甘为心。五脏长成后长肉,脾生隔,肺生骨,肾生脑,肝生皮肤,心生肉。五肉长成后发为九窍,脾为鼻,肝为目,肾为耳,肺为口与下二窍。这构成五脏配五行的另一种说法,按这种说法,水是肺,肺生骨骼,肺是呼吸,又连通上下之窍,由此为中。《黄帝内经》叙述脏器与五行关系则说:“木生酸,酸生肝。火生苦,苦生肺。土生甘,甘生心。金生辛,辛生脾。水生咸,咸生肾。”中医整个理论都建立在这样的界定中,我倒觉得《管子》的描述更有意思。

古人说法,淡为中,五味才能杂陈,味觉才能致远。从字形分析,其实,五味中的基础三味都在这个淡中——水性本甘,久浸其地变为卤,卤味乃咸,水土本为一体,甘咸不过是彼此浸润的结果。然后是水火作用,卤以火煮为盐,水与上下两个火组合,偏偏不是咸而是淡,真是充满变化。甘苦为咸,减苦为淡,淡薄中见厚重,古人对天地人关系的思考就这样充满魅力。 必淡大味

上一篇: 不义之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