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屁股后面的公车车牌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李开周)

《笑傲江湖》第24回,令狐冲与恒山群尼吃过午饭,没钱买单,只好学秦琼卖马的故事,拿坐骑换饭钱。

令狐冲道:“郑师妹,你和于嫂牵一匹马去卖了,官马却不能卖。”郑萼答应了,牵了马和于嫂到市上去卖。众弟子掩嘴偷笑,均想:“于嫂倒也罢了,郑萼这样娇滴滴的一个小姑娘,居然在市上卖马,倒也稀罕得很。”

读过这一回的朋友都知道,那官马是令狐冲抢来的,抢来的东西不敢卖,当然是怕别人认出来。然则群马混杂,连分个公母都要俯身查看,别人怎么能认出来哪匹是官马呢?答案是:官马身上有记号。

艾纳道人在《豆棚闲话》里讲过一段故事,说某大盗骑官马拦路抢劫,被一老者制服,那老者举刀一挥,将大盗坐骑的尾巴割下来,“拿了马尾烙印到道里报了。实时查出,乃是××的马”。假定这段描述符合历史事实,那么它能说明三个问题:第一,在古代某个时期,官马身上有烙印;第二,这烙印烙在马尾上;第三,每匹官马的烙印都是独一无二,借助该烙印不仅可以识别该马的身份,还可以找到该马的归属。这么一来,古代的马有似于现代的车,马尾巴上的烙印就是车牌号。

咱们再对上述假定做一探讨。《厩苑律》上说,秦时官马要烙印标记,登录造册,并定期上报数目;王夫之《船山全书》上说,汉代马政有“烙尾印”的职责;翻查唐、宋、明、清历代正史中的兵志,里面都有给官马打烙印的记载。也就是说,在整个帝制时期,官马身上的烙印一直都是挥之不去的。但是,要说烙印烙在马尾巴上,这又违背我们的常识,因为上面覆了厚厚一层毛,很难把标记烙上去,即便烙上去了也瞧不清楚;如果剃光了再烙,那又很不雅观。想象一下,刘备的的卢,关羽的赤兔,后面都拖一条光秃秃的大香肠,该有多难看。

《元史》里写道:“马之群,或千百,或三五十,左股烙以官印。”由此可见,官马烙印的地方并非马尾巴,而是马屁股。《豆棚闲话》的作者艾纳道人可能没见过官马,望文生义,把“尾印”当成了马尾巴上的烙印。事实上,“尾印”是指马屁股上的烙印,这个叫法至今流行,去过军马场的朋友可以证实。

屁股上烙完这尾印之后,官马就非同一般的马了,它像今天的公车那样享有诸多优惠。当年铁木真请丘处机去漠北,在信里劈头就问:“丘神仙,沿路好的铺马得骑来吗?”铺马属于半军事化的官马。可以想见,丘处机跨上铺马,在黄沙漫漫的官道上疾驰,途经收费站时,人家让下马交费,丘处机鼻子里哼一声,调转马屁股,亮出来一个大大的“传”字(铺马的尾印),于是顺利通行。 马屁股公车后面车牌

上一篇: 无趣咖啡馆
下一篇: 还想DIY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