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日战争”:以色列失去的胜利
作者:蔡伟( 2003年10月6日,巴勒斯坦青年愤怒地用石块砸向以军坦克 )
开罗时间1967年6月5日晨8时46分,以色列空军的战斗机低空掠过地中海后,突然出现在埃及各大空军基地上空。这是一个星期一的早晨。埃及没有想到以色列会突然发动军事进攻,因为对方似乎应该是被消灭的对象。而以色列人也一定没有想到这时候开始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会成为军事历史上教科书式的经典战例。在国防部长、独眼将军达扬的指挥下,甚至动用了教练机作战的以色列空军成功空袭了阿拉伯世界的25个空军基地。数百架埃及空军的战斗机被击毁在机场上,这也直接导致了埃及地面部队的失利。6月5日战争爆发,11日以色列就逼迫对手签下城下之盟。不过40年后,一些以色列精英发现,当年巨大的胜利虽然带来战果和停火,却至今没有带来和平。“第三次中东战争的胜利对以色列来说是难忘的,不幸的是,它并不是最后一次战争。”以色列前总理佩雷斯说。
今天在英国《经济学家》看来,40年前以色列的胜利是一场“被浪费掉的胜利”。一切都因为以色列对阿拉伯世界西奈半岛、加沙走廊、戈兰高地、约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的军事占领以及此后的大规模移民。显然,土地是以色列人的梦想,也是“六日战争”中最大的战果。在阿拉伯世界迅速溃败后国际社会调停下,以色列坚持占领了叙利亚的戈兰高地才最终接受停火。
40年来所有阿拉伯国家提出的中东和平方案无一例外都包含要求以色列退回到1967年6月4日边界的要求。数十年来以色列对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军事占领,早已经通过媒体的持续报道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不过这个今天苦苦追求的边界却并不是1967年阿拉伯世界的理想。当年的一幅漫画上,在3个叙利亚、埃及和约旦大兵的支持下,埃及试图把一个戴着白色小圆帽的犹太人踢下大海。没错,那时的以色列不是能杀死哥利亚的小大卫。建国者古里安已经去世,经济萧条,政府和军队之间存在分歧。对面的阿拉伯世界却席卷着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泛阿拉伯政治运动。
力图争当阿拉伯世界领袖的埃及和约旦、叙利亚当时签署了《共同防御协定》,埃及和叙利亚甚至一度合并为一个国家,他们分别位于以色列狭窄国土的南北。包括伊拉克、阿尔及利亚、沙特阿拉伯、苏丹、突尼斯、利比亚和摩洛哥在内的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已经结成联盟,那时的以色列似乎是一只羔羊。当时还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导人的艾哈迈德·舒凯里曾说:“我们要摧毁以色列,消灭它的居民们……到那时,如果还留下什么幸存者的话,把他们递解出境的船只也准备好了。”
现在的以色列是中东无可置疑的军事强国,不过在1969年,他的军力根本无法与阿拉伯世界相抗衡。1967年5月16日,埃及总统纳赛尔要求当时驻西奈半岛的联合国隔离部队撤出,该部队已经在埃以中间驻扎10年。之后纳赛尔迅速出兵,对以色列在红海的唯一出口——埃拉特燃油装卸港实施了海上封锁。纳赛尔的举动是那个时代阿拉伯世界表明强势的反应。历史学家迈克尔·奥伦在《六日战争史》中把纳赛尔的行为描写为一个好斗野心掺杂着致命的假情报误导的故事:埃及试图当阿拉伯世界的领袖,而苏联提供的错误情报或是假情报让埃及人出手了。
( 2006年7月10日,一个6岁的女孩和她20岁的哥哥在以军对加沙城的空袭中被炸死,其家人悲痛欲绝 )
耶鲁大学一本最新历史著作也发现幕后新的始作俑者。当时苏联给阿拉伯世界透露以色列准备进攻叙利亚的情报,而苏联真正的目的是试图通过阿拉伯世界之手摧毁以色列正在发展的核力量。以色列当时的危机甚至让美国总统约翰逊试图出兵帮助它解除海上封锁,但美国当时已经卷入越南,最终力不从心。美国国防分析研究所1968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了战争幕后的一面。一篇题为《14号危险事件》的文章显示,美国曾制定干预中东战争预案,准备利用军事手段,防止以军控制西奈半岛和约旦河西岸地区。1967年6月5日美军制定出最终计划,然而就在当天,以色列发动了战争。
第三次中东战争的结果很难让人相信,战争的胜利者和失败者在战前全然相反的态势。《六日战争:犹太人和普鲁士人》的作者塞济夫通过对当年信函、日记、访谈和大量以色列官方档案的发掘,发现战争双方内心都试图先发制人,仅仅是表现在不同层面。以色列军方认为,不发动攻势的以色列将在劫难逃,而一旦以色列突然袭击,阿拉伯国家会像肥皂泡被针扎那样迅速破灭。
战争发生前的18个月里,以色列境内发生了近120起袭击事件,主要是阿拉法特发动的法塔赫运动。于是,在当年的以色列军人看来,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以色列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的英雄达扬就说过,军队骨子里就是“侵略”。不过这主要局限在以色列军人集团,塞济夫发现以色列政府内部并非是铁板一块的战争派。不仅在战略上,即便是在意识形态和心理上,军人和政客之间也颇多分歧。塞济夫的发现是,以色列军人眼里的政客多数是东欧人,年龄长他们30多岁——一群离散的犹太人的精神囚徒。他们认为老家伙们要求加强防御的态度就是要把以色列变成阿拉伯世界的犹太区。以色列前总理拉宾担任总参谋长时就曾称总理列维·艾希科尔和他的内阁成员为“犹太人”,而温和派的总理艾希科尔则把将军们叫做普鲁士人。但是在阿拉伯世界对以色列的狂热情绪和军事优势下,以色列最终决定先发制人。
1948年建国的以色列曾经是阿拉伯邻居痛恨的新生儿。他们认为犹太人没有资格成立一个国家,更不应在巴勒斯坦地区建国。然而以色列依靠欧美的支持,以军事胜利在中东站住了脚。以色列国防部长达扬在1956年以色列建国后第一次战争中就击败了埃及,11年后他再次成为“六日战争”中的胜利者。“六日战争”这个词甚至都是他的发明,用来媲美《圣经》“创世记”中上帝六日创造天地。塞济夫写道,以色列人沿约旦河西岸而下,就像是探险家来到日夜渴望的大陆,很多人来到新占领的土地上,视之为真正的以色列和传说中的希望之地。
( 隔离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扮演着边界线的角色 )
一旦通过武力达到目的,就开始产生暴力依赖。《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查尔斯·克劳斯默认为,今天让以色列回到1967年6月4日的边界几乎没有希望,因为以色列人无法忘记当年历史。“那时以色列一寸被占领土都没有,而整个阿拉伯世界却磨刀霍霍,准备消灭以色列国。而全世界却什么都没做。”但是当初,阿拉伯世界的错误战略虽然受到了惨重损失,但以色列的胜利却并未最终给自己带来和平。40年来以色列只和当年的最大对手埃及实现了双边关系正常化。巴勒斯坦难民、约旦河西岸被占领土、耶路撒冷和戈兰高地,这些当年的战利品则一直成为折磨以色列的顽疾。
40年后的今天,25万以色列人仍住在120个官方认可的徙置区;18万以色列人定居在东耶路撒冷;1.6万人占领着戈兰高地。一些以色列学者开始反思,“六日战争”的这些“战利品”只会使以色列更没有安全感。一名以色列学者指出,“六日战争”使阿拉伯世俗主义从此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伊斯兰激进主义。1967年的以色列并没有寻求对约旦河西岸的占领,以色列甚至曾恳求约旦国王侯赛因不要卷进埃以冲突。但一开战空军就几乎被全部摧毁的埃及却向侯赛因夸口,说埃及已经摧毁了以色列的机场和空军,最后的胜利指日可待。后来的埃及总统萨达特说他当时知道事实真相,却只能暗自痛心。侯赛因国王终于没有抵挡住诱惑,加入了向以色列开战的失败者行列。不过以色列人也未能免俗。约旦河西岸和戈兰高地的战略安全诱惑是否值得用无休止的暴力和仇恨换取?这绝不是一次军事胜利能解决的问题。
( 1967年6月,“六日战争”期间,以军向埃及军队位于苏伊士运河北段的阵地发起进攻 )
资料:
( 1967年6月,以色列军队向西奈半岛南部的埃及军队阵地发起进攻 )
“六·五”战争大事记
1958年2月,埃及和叙利亚合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1961年9月取消联合)。
1967年6月5日当地时间7时45分,以色列地面部队自加沙、阿里什和阿布奥格拉大举进攻,同时进攻了杰宁以西约旦炮兵阵地。接着,巴尔·库奇瓦指挥的以军装甲旅卡巴蒂亚,切断了杰宁与纳布卢斯和约旦河西岸其他大部分地区的联系。
6月5日下午17点,开罗国际机场遭受以军空袭。阿拉伯国家共损失飞机451架。其中埃及336架,叙利亚60架,约旦29架,伊拉克25架,黎巴嫩1架。埃及空军几乎损失殆尽,而以色列只损失战机26架。
6月6日上午,以军夺取了耶路撒冷旧城至以色列占领的斯科普斯山之间的地区,并于当日占领纳布卢斯城。
6月7日,以军占领了耶路撒冷东区和约旦河西岸约旦管辖的全部地区。当日20时,约旦和以色列接受联合国停火决议。
6月8日,以军全歼了埃及在西奈半岛上的5个师,抵达苏伊士运河东岸。当天以色列宣布同意“停火”。
6月9日,以军占领戈兰高地。
6月10日,以军未经战斗占领了最终目标库奈特拉。横跨阿拉伯地区通往黎巴嫩的输油管被以军夺取。
6月11日,叙利亚和以色列签署停火协议。“六·五”战争宣告结束。 阿拉伯六日军事历史战争中东局势失去胜利失去的胜利以色列总理以色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