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诗武的七年竞赛之路
作者:魏一平/( 杨诗武 )
从黄冈市到浠水县,刚进入巴河镇,公路就中断了,车子在泥泞中左右摆动,人在车里飘来荡去。杨诗武的家离巴河镇还有10里路,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水坑,乡间路在雨季特别难走。“洪江村在哪里?四组呢?”司机一边不断擦拭前窗玻璃上的泥水,一边询问当地人。记者探出头,大喊:“杨诗武家在哪?”立刻有人跑来应声,两眼放光地说,“我带你们去!”紧接着又有人抢着同去。这时从土坡背后闪出一个光腿骑摩托的人,两人一起指着他喊:“芽儿他爸!”那人从摩托车上跳下来,戴着酒瓶底眼镜,他就是杨诗武的父亲——杨旺民。
回到家,杨旺民和妻子从一个黑色塑料袋里取出一样东西,剥去外面包裹的一层层卫生纸,小心拿出了两块金牌。一块是在澳门获得的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金牌,一块就是在雅典获得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金牌。
12岁开始
杨诗武的小学数学老师胡冬华印象是,“杨诗武小时候喜欢做题,总要找些高年级的题给他做”。在洪江村小学读五年级的那个春天,12岁的杨诗武参加黄冈市小学生语数联赛,数学考了满分100分。直到今天,杨诗武还记得,那次考试发的获奖证书上写着“农村组前五名”,奖品是一个书包。除了得奖外,让杨诗武比较兴奋的是,那次考试是他从开始记事后第一次进县城。
竞赛帮助杨诗武完成了好多人生“第一次”。
( 杨诗武的父亲 )
高一暑假,已是黄冈中学学生的杨诗武获得了到天津学习的机会,从武汉到天津16个小时,是杨诗武第一次出省、第一次坐火车。虽然坐的是硬座,但“大家都很兴奋,基本上没睡觉”。当年10月,杨诗武参加了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当时很自信,结果也还不错,得了一等奖”。后来,杨诗武得知进入国家数学奥林匹克冬令营的是班上另一位同学而不是自己,面对前来安慰的同学,他虽然嘴上说已经满足了,心里却很不舒服。他在一篇文章里回忆道:“我一直幻想着奇迹出现,就在他上车去参加冬令营的那天上午,我仍然幼稚地幻想着老师也能把我带去,但幻想随着车的离去而破灭,那天上午我什么都没有做。”现在,坐在北京大学餐厅里的杨诗武,谈起这次打击,认为它是自己7年数学竞赛路上最为严重的一次,“但也是让我成长最快的一次。”——“因为一道题记错了圆的面积公式而比那位同学低了1分。”
结果,高二暑假,杨诗武只在家里待了3天就回了学校,“基本上每天都在为竞赛做准备”。时隔一年,“成熟了许多”的杨诗武再次参加全国高中数学联赛,顺利进入国家奥赛冬令营。后来在澳门举行的全国数学奥赛中,杨诗武得到第14名,进入国家集训队的大名单,也获得了北京大学的保送资格。从武汉坐火车到广州,再转汽车到澳门,使杨诗武第一次踏出大陆;而回程时候,由于正值春运高峰,买不到火车票,杨诗武便获得了第一次坐飞机的经历。
4月份,国家集训队的30名队员在广州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集结,进行最后选拔。杨诗武以第五名的成绩进入国家队时,他感觉“像是天上掉了个大馅饼”。
2004年第45届国际数学奥赛的主办国是希腊。临行前,数学老师肖平安塞给他1000块钱。这也是杨诗武第一次走出国门。“坐在飞机上看着欧洲的乡村真美。”杨诗武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有点兴奋,“另一个感觉就是外语太重要了,由于一直准备竞赛,英语没学好,口语更差,考试结束后出去玩,看着马路上的小汽车很漂亮,想跟国外的同学说话,可就是想不起小汽车用英语怎么说,心里很着急。”
仔细回想,奥赛,对于杨诗武形成记忆,杨自述就是五年级参加镇小学竞赛班时,当时的数学老师在班上读过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位家境贫困、父亲瘫痪在床的少年勇夺奥赛金牌的故事。这篇文章让他感觉“虽然自己家境不好,但还有更差的,人家照样也能拿金牌”。
与九班有关的日子
杨诗武所在的九班共有54个人,分为三个组,数学组20人,物理组17人,化学组17人,杨诗武就在数学组。周一到周五的学习跟其他班级都一样,但周六一天,其他班级自习,九班的老师就专门讲授各种竞赛题目。杨诗武坦言,“我们都清楚这样很冒险,如果竞赛获奖能保送还好,不能的话,花这么多时间放在竞赛上,势必会影响其他科目的学习。”另一种压力是来自于同学之间的竞争,大家都明白,“高考的竞争对手看不见摸不着,有几十万人,而竞赛的竞争对手很有限,就是身边的同学,你上我就不能上”。
54个同学中,男生有49个,女生只有5人。紧张的学习之余,男生之间可以一起打打球放松一下,但对女孩子来说,能放松的手段就少之又少。在杨诗武印象里,数学班的唯一一个女孩子就学得很不开心,“能感觉到她一直很压抑”。到高三时,物理班的一个女生甚至因为神经衰弱退学回家休养,从此离开了校园。
当年与杨诗武一起进国家集训队的陆珞来自上海中学,是当年集训队仅有的两名女生之一,现在也是杨诗武在北大的同学。记者在餐厅采访杨诗武的时候,她正好坐在邻桌,当记者跟她说起有女孩子曾因参加竞赛而神经衰弱时,她很吃惊,“我们学校可没有这种事,没觉得女孩子搞竞赛有多苦,就是出于一种兴趣,同时也是为了保送而不参加高考”。她转过头看看正低头含笑的杨诗武,口气里带点调侃式的不屑,“跟他们学校不一样,我们是全面发展”。
对于九班的老师来说,自己的学生能在竞赛中获奖,无疑就是最好的回报。直到现在,九班的老同学们中间还流传着一个当年的段子,说早在杨诗武进入国家队的消息从广州传回黄冈中学的时候,杨的班主任不顾下午有课,高兴得中午饭时自己喝了半斤白酒,到学校跟班里学生闲聊了一下午,课也没上。
现在,有关九班的记忆已经开始变得模糊,但当时的班主任说过的一句话,杨诗武却一直记得很清楚,“你们每个人的成功,都是踩在你们同学的肩膀上取得的”。说完,杨诗武又自言自语:“其实,不光是竞赛,现在的社会不就是这个样子吗?”
小山村里的大偶像
直到现在,杨诗武在外比赛带回的东西被他母亲全部放在一个黑塑料袋里,好好保存着。有澳门的导游图、希腊的明信片,还有那两块金牌。抱着孩子的邻居大婶一看见金牌,立刻夺过来给还不会走路的孩子挂在脖子上,引得旁观者一阵欢笑,但是杨旺民一边和记者说话,一边惦记着自家的金牌。“重不重?是纯金的吗?”大婶反复调侃,杨旺民对记者露出一丝尴尬的神色,“这上面画的是希腊的学校”,一边说着一边拿过了金牌。记者看到,金牌上刻的是雅典卫城。
父亲杨旺民只读过3年小学,后来在镇水泥厂做了15年工人,直到杨诗武考上黄冈中学。“当时工厂一个月只开300多块,他一年就要花5000元,算是最省的了,他同学能花到1万元的也有。我的工资就算不吃不喝也供不起。”从水泥厂辞职的杨旺民开始做粮食收购生意,妻子依然顾着田里的水稻和菜子,这个家庭现在一年的收入有1万多元。好在,因为获得国际奥数金牌,黄冈市奖给杨诗武2万元,“最起码不用为上大学发愁了”。这笔奖金到杨诗武大二结束就已经花完了,他现在靠做家教养活自己,没向父母要一分钱,“假期也一般不回家,在北京做好几份家教”,说起这些,杨旺民有些自豪。
上初中时,杨诗武周末或寒暑假回家,父亲都逼着他下地干活,他想让儿子明白“种田很辛苦,要想不种地,就好好读书”。由于家里一直很困难,从儿子上小学开始,就要借钱交学费,“通常是刚刚还完了钱,下一学期的交费通知又来了”。拿了金牌后,家里并没有任何庆祝,只是在上大学前几天,“请亲戚们在家里吃了顿饭”。当时,村委会奖了200元,镇上送来了500元,“他们都很给面子”。
有个抽着烟卷的老太太告诉记者:“我侄孙也考上了北大,是我们这个湾子里第一个,我们村上大学的总共就3个,但是谁也比不上杨诗武。”虽然这个村子之前有过一个考上北大的偶像人物,但还没有人能考上黄冈高中。杨诗武能上黄冈高中已经在村里开创了先例,更不用说奥赛金牌了。“每年,全浠水县也只能有两三个人考上黄冈高中。浠水县有6000名初中生,巴河镇中学有1000多,那年我们可以保送前6名去考黄冈高中,杨诗武是第一,连他有3个考上了。”杨诗武的初中数学老师陈文富告诉记者,“杨诗武是每年巴河镇中学开学典礼上,校长必然会提到的人,他的照片就挂在学校门口”。
除了极少数人能上“黄高”,又有约40名学生考入第二梯队——浠水一中,“浠水一中也很好,去年的黄冈地区理科状元就在浠水一中”。这一点连黄冈市的司机都知道,“还有200名学生可以进其他的高中,剩下的就打工去了”。比杨诗武大两岁的哥哥杨诗文就是因为没有考上高中,初中毕业就去了河北打工,去年已经结了婚。说起大儿子杨诗文,做父亲的语气里有些内疚,“我知道他是对我有些记恨的,他小学时成绩也很好,但后来没考上高中,家里又困难,只能‘丢卒保车’了”。
在杨诗武的家里,妈妈找出很多儿子的信。经允许,记者翻看了几页,这些高中时代和初中同学的通信,记载着许多少年的理想和烦恼。信开头最常见的话,是希望看信不会耽误对方的学习时间。有一个孩子劝杨诗武不要跟父母生气:“父母是不可能理解我们的,在他们那样的环境下。我前几天去爬山,在山上觉得悲伤,山下的世界这么大,我却这么渺小。”也有人和杨诗武一起讨论金钱,得出的结论是:“我需要钱,但我不想只是用钱改善物质生活,我想尽自己的能力,改变世界。”
谈起曾经的数学竞赛,杨诗武有些感激,他笑着说:“我第一次进县城、第一次出省、第一次出国,甚至是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飞机,都是数学竞赛带来的。”现在,除了知识,另一种为这些孩子们“改变世界”的可能性也已经开始出现——在杨家门前50米处,挖出几个端正的土立方,这是大连到广州高速公路的路基。“2008年2月通车”,村长说。 竞赛七年高考杨诗武浠水一中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