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典式环保的中国实践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尹伊)
( 节约和环保意识深植每个瑞典人心中 )
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的郝兆奎村,正在兴建一个利用先进“生态卫生系统”打造的“零排放”城镇。这里就是由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人民政府和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环境研究院共同研发、瑞典国际开发署资助的“中国—瑞典鄂尔多斯生态卫生城镇项目”。
项目的一期工程已于2005年11月底交付使用,建有住宅778户,建筑全部使用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环境研究院推荐的生态卫生系统,对人排泄物、生活污水、家庭垃圾进行生态处理,达到无害化并循环利用,最终实现小区内污染物零排放。
作为国内最大的多层楼房中使用生态卫生系统的试验基地,小区住宅全部使用粪尿分开式生态卫生厕所,将大小便分开收集,大便不用水冲,而是用锯末、粉碎秸秆等干物质“冲”入储粪桶,储存3个月到4个月后转运到生态站进行高温堆肥;小便则被单独收集到一个半集中式地下储尿池。堆肥与尿液都可以作为有机肥料用于农业生产。不含粪便污水的其他生活污水即灰水,可在小区内就地处理达到灌溉水质标准,用于小区及周围地区绿化灌溉,最后形成人工景观湖。
小区对垃圾实施源头分类收集。厨房有机垃圾和其他固体垃圾,首先在各户分类收集,投放到居民楼附近的微型生态站,有机垃圾被转运到小区生态站的堆肥厂,与粪便一起进行高温堆肥处理。
“这一做法特别适用于水资源严重短缺、城镇化发展迅速的发展中国家,为中国和全球提供了一个学习和研究生态卫生城镇的基地,对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保护环境、保护地球有着重要的借鉴和示范作用。”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会长曾晓东说。一年多的运行表明,小区每天可以节约水资源113.12吨,可以实现小区固体垃圾和灰水零排放,减轻了城市污水处理的压力,节省了城市污水管网建设的投入。
在垃圾回收和分类处理方面,瑞典有丰富的经验。瑞典这个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国家地广人稀,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20人,然而该国对垃圾处理非常重视,绝不让垃圾损害任何一处国土。尤其是垃圾分类处理,家家户户都自觉遵守这些规矩。分类回收减轻了垃圾处理难度,并且大大增加了废物回收比例,节省了各类资源。
利丁屿是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东面有名的富人区。这里四面环水,环境优美,距离市中心又很近,因此吸引了许多高收入人士居住。也正是这个小岛,是大斯德哥尔摩地区废物循环利用最好的地方之一,居民生活垃圾中的80%被回收再利用。
在利丁屿,不管是住别墅还是公寓,节约和环保意识都深植每个人心中。人们已养成了习惯,回收几乎所有的垃圾。日常生活中,人们有意识地把各类瓶瓶罐罐分装好,攒多了扔到分类垃圾回收点。据2005年统计,利丁屿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有居民41402人,全区为回收各种废物和分类垃圾所设的回收站就有28个。这些回收站一般由政府出资兴建,废物回收公司会定期派人把罐子里的东西运走,分类包装后销售给可后期利用的公司。据估计,利丁屿每年为造纸公司提供的废旧纸张被处理后,相当于4万棵树木所能产生的纸浆。
除此之外,利丁屿还在岛中部专门设立了一个综合垃圾处理场,居民们可以把废弃的电器和大件家具等扔到那里。这又为电器和家具公司提供了良好的再生产材料。瑞典政府规定,一个企业的产品如果使用一定比例的回收材料制成,可以享受优惠的税收政策。对那些由别墅院落产生的园艺垃圾,如树叶、枝干和杂草等,被送到指定地点,经机械粉碎后沤肥或制造纸浆等。而对于那些每天都有的从厨房中和餐桌上产生的食物等垃圾,利丁屿人则秉承“严格保密”的原则。对这些比较零散、形状多样的废物,他们一定要放入最严实的袋子,尽可能密闭保存,以避免撒漏和散发异味。这一点在天气热时尤为重要。这类垃圾也能废物利用。许多社区和垃圾处理公司签订协议,定期把生活垃圾送到垃圾处理厂高温焚化,由此产生的热量又可以被用于企业生产上。
利丁屿只是瑞典的一个缩影。瑞典人均生活水平虽然位居世界前列,瑞典是世界上工业化和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按人均计算,其跨国公司的数量居世界第一位。瑞典之所以能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持美好的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就因为其长期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瑞典政府推出的《瑞典可持续发展国家战略》中强调,人类文明的未来依赖于我们管理、使用和再生那些与经济活动息息相关的各种资源的能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是要时刻关注生态环境的健康和人本身的健康,“交给我们子孙后代一个和谐发展、没有污染的社会”。 实践环保瑞典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