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掌握在标注者手里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小贝)

秩序掌握在标注者手里0( 戴维·温伯格 )

戴维·温伯格刚写了一本书叫《一切都是混杂》(Everything Is Miscellaneous)。在他看来,混杂和无序并不是坏事。现在信息越来越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其特点是很容易传播,人人都能在网上制造信息,非常无序。但也正因为它有这样的特点,就能在加以转化后满足我们的需求。

《沙龙》杂志的书评说:“互联网的兴起废黜了权威,分裂了文化,让我们在碎片的海洋中漫游。这种天塌下来了的论调总是使我们吁请,在混乱的数字化领域重建秩序。没人出来收拾一下这个混乱局面吗?我们不能打扫一下互联网吗?戴维·温伯格说,我们不能。首先,这种努力将是徒劳的。更重要的是,这样做我们将错失技术为我们提供的一个重新思考世界的机会。温伯格在新书中说,数字技术将颠覆我们的认知方式。”

他的论证过程是这样的:当我们的知识是用物理方式加以组织时,比如书籍、卡片,我们就一直相信,界定、组织和思考问题的正确方法是唯一的。我们倾向于依照其物理的特性来组织资料,这源自我们的认知方式。我们倾向于用亚里士多德的体系来思考:对象是一个属的成员,跟同一个属的其他成员有相同的特性。属上面是更普遍的种。这样的等级顺序将我们的知识组织成了树状网络:一只麻雀是一只鸟,而鸟是一种动物。我们期待这棵树上的叶子与其他分枝共享着相同的属性,并且我们期待每一片叶子,都只能够隶属于其中一个分枝。

但这不是数字时代知识运作的方式。当我们通过del.icio.us给一篇博客或一个网页标上标签分类时,我们随心所欲地加上各种标签,没有预先制订计划,也不跟别人商量,结果会制造出巨大的混乱,但这种混乱实际上也提供了帮助,因为加上的标签越多,我们自己就越容易找到它,同时让更多的人找到。温伯格建议我们“尽量把一片叶子粘上更多的分支枝干”,打造一棵更像是用超本文方式堆起来的叶子堆。“大部分人把拉斯维加斯标注为休假胜地,但是那些认为它是罪恶的渊薮的人在网上也是行得通的。”

加注标签就是在原有信息基础上提供更多的分类方法,这将使我们放弃有一种正确的方式让事物遵守秩序、井井有条的观念,知识从树状变成了叶子堆,我们的知识形态发生了改变。

秩序掌握在标注者手里1( 《一起都是混杂》 )

世界上本来有两种秩序。第一种是物体本身的摆放顺序,书架上的书,或者地上的萝卜。“我们为认识世界而建构的体系就像我们整理衣服时使用的技巧:把干净衣服按它们归属的家庭成员堆放,然后把每个人的衣服按照穿着的部位堆放,接下来可能会再按照正装、休闲装或者季节和颜色摆放。如果你不能确认滑雪时穿的袜子应该归入日常的袜子、冬装还是运动服中去,必须从中挑出一个类别。400年前诞生的林奈运用同样的方法来描述大自然结构,确定植物所属种类的方法很简单,只需要数一数它的雌蕊和雄蕊的数量。他之所以按照花蕊而不是更容易辨识的花朵来分类,是因为他想用黑白两色印刷出版他的著作,这样比较便宜,可以多印一些。”第二种秩序是关于这些物体的信息的秩序,它们是元数据,如图书目录卡片或商品的条形码,它们是跟事物分离的,也是以物理方式加以摆放。这些数据缩小了事物本身,比如目录卡片浓缩了书的内容,只有几厘米见方。之所以加以缩小是因为空间上的限制。我们真正需要的不只是书中包含的信息,还有关于这些书的信息。我们想知道别人如何谈论这本书,但如果目录卡片把这些也写进去,卡片库就会比图书馆还大。

现在一切都数字化了之后,我们第一次有了不受空间限制的数字存储和传输方式,这是第三种秩序。现在我们能抛弃唯一正确的秩序的观念,不管它是上帝安排的还是亚里士多德或林德猜想的,任何人出于自己的需要都可以适时地制造出一种秩序。我们按一下键盘就能对信息重新分类。在这一世界中,一个东西可以出自很多个地方,这意味着我们能更加灵活地思考,为了满足我们的需要,我们可以用各种方式重新组织知识。 标注者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