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莺莺传
作者:朱伟根据周相录先生的《元稹年谱新编》,元稹写《莺莺传》应在唐贞元二十年(804),26岁。这是他与白居易同授秘书省校书郎的第二年,秘书省共设8位校书郎,这是一个专门甄别与点校古籍的九品芝麻官,却是进一步升官的台阶。他当上芝麻官不久就与时任太子宾客的韦夏卿的小女儿韦丛完婚,写《莺莺传》时,完婚正好一年。
《莺莺传》中张生与莺莺在普救寺产生云雨情。普救寺在蒲州东十余里峨嵋山坡上,蒲州即今山西永济。按王实甫《西厢记》中说法,此寺乃崔莺莺之父崔相国所造,至今存莺莺塔,乃明嘉靖年重修。寺中现今最有味道的楹联是梨花院中晏殊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陈寅恪先生《元白诗笺证稿》中有《读〈莺莺传〉》,其中说:“若莺莺果出高门甲族,则微之无事更婚韦氏?”他认为,莺莺出身贫寒,这“始乱终弃”的故事才能成立——“韦丛与莺莺之差别,社会地位门第高下而已”。因唐代沿袭南北朝旧俗,以婚、宦两事评量一个人人品——“凡婚而不娶名家女,与仕而不由清望官,俱为社会所不齿”。“清望官”是指高官,所以,“舍弃寒女而别婚高门,当日社会所公认之正当行为也”。
在王实甫《西厢记》中,张生是张君瑞。张君瑞这个名字,最早见宋朝王懋的《野客丛书》中的“张家故事”条:“张子野晚年多爱姬,东坡有诗云‘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苏东坡此诗嬉笑北宋词人张先85岁娶妾。王懋还举例张家故事说:“唐有张君瑞,遇崔氏女于蒲,崔小名莺莺。元稹与李绅语其事,作莺莺歌。”这则笔记是为证明,张家故事与莺莺、燕燕这样称呼的女子联系在一起始于汉代。他的意思,在元稹与李绅叙述的故事中,张君瑞确有其人,莺莺只不过是一个符号。
但张君瑞究竟是谁,史籍中却再找不到踪迹。陈先生《读〈莺莺传〉》中,大约就根据“张家故事”的观点,认为“文中男女主人之姓氏,皆乃用前人著述之旧贯”。他认为元稹沿用了在他之前最流行的“会真”类小说《游仙窟》中张文成得遇崔十娘的旧称。他举元稹好友杨巨源所赋《崔娘》诗,最后两句是“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指出“杨诗之所谓萧娘,即指元传之崔女,两者俱是使用典故也”。
更重要的是,陈先生深入剖析了“会真”这一名词,在唐代如何成为一种时尚。他考证,庄子称关尹、老子为“博大真人”,所以“真”字与“仙”字同义,“会真即遇仙或游仙之谓也”,“流传于唐代,仙(女性)之一名,遂多用作妖艳妇人,或风流放诞之女道士之代称,亦竟有以之目娼妓者”。到唐代,莺莺、燕燕确实已明确是此类女子代称。宋之问诗:“飞花随蝶舞,艳曲伴莺娇”,当时称妓院为“莺窗”、“莺花市”。陈先生由此认为,《莺莺传》其实表现的是唐代进士贡举与娼妓之间的关系,以元稹《梦游春》中的句子为证:“我到看花时,但作怀仙句。浮生转经历,道性尤坚固。近作梦仙诗,亦知劳肺腑。一梦何足云,良时事婚娶。”游春只不过科举考试后的放纵调节,一梦轻薄闲适而已。
《莺莺传》应是元稹自叙,这是后来众多论证的结果,陈先生也认为“此固无可疑”。《元稹年谱新编》专有一节,说唐代明经及第,一般要守选数年,才能通过吏部的铨选授官,此间易发生风流韵事,也就是所谓“游仙”。明经守选期限7年,元稹明经及第是贞元九年,15岁时;与莺莺发生风流事当在7年首选期满前,贞元十六年,22岁。由此,《莺莺传》中张生针对红娘问他为什么不通过明媒求娶时说,“数日来,行忘止,食忘饱,恐不能逾旦暮。若因媒氏而娶,纳采问名,则三数月间,索我于枯鱼之肆矣”,赶在守选期满前将事办了的急迫也就表达得特别清晰。
《莺莺传》中,元稹赋予莺莺张生不同的逻辑。一开始,莺莺写了那首著名的“待月西厢下”,张生攀树而至,她“端服严容”说:“你始以护人驱乱,却以乱而求之,以乱易乱,又有多少差别呢?我本想当面向你说清,又怕伤你,所以才以鄙靡之词请你。”然后在张生绝望中,她娇羞自至,“终夕无一言”,人走了,泪光“犹莹于席”。知两人不能长久,“宛无难辞,然而愁怨之容动人矣”,其神态心态表达得极为精妙:“时愁艳幽邃,恒若不识;喜愠之容,亦罕形见。异时独夜操琴,愁弄凄恻。张窃听之,求之,则终不复鼓也。”等别离时,她在为他拂琴前说:“始乱终弃,本该如此,我不敢恨。但如你乱而终之,则情意所致,终身之誓有终矣。”两次都是说乱与弃、与终的关系。最后以回信方式,这样总结这段风流:“你以弹琴来撩拨,我却没像织布那样果断地投梭回绝,以致儿女之情不能自固。等同衾共枕,义盛意深,一心终身所托。见你不能定情,又有献身之羞,不能公然侍你盥洗,招致终身遗恨。”所谓“骨化形销,丹诚不泯”,只愿随风委露,永作你足下清尘。首先完全是依附男人,其次不管男人如何,坚守终始之盟,其美学境界是“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完全是士大夫期望的小女子无怨无恨地献身。
张生“始乱终弃”的逻辑呢?将漂亮女子称为“尤物”——“夫有尤物,足以移人”,“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不妖其身,必妖其人”,“不为云为雨,则为蛟为螭”,蛟是兴洪水的龙,螭是无角的龙,意为不以云雨情覆盖,便会作乱。张生说,因我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所以只能忍情、薄情而绝情。这“妖孽”应指性乱。
莺莺的形象太具感染力,元稹在其中表达的薄情有理就被宋以后人广泛责难。董解元于是才开始改写此事,将张生改为多情才子,让情人终成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