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立危墙之下
作者:邢海洋股市跌了,不必去交易部,只要看股评后面动辄上千的跟帖,便知道群情激昂的程度。有人说,新股民的心理素质远低于老股民,适逢网络时代,有了表达的地盘,新股民心理的脆弱性更被放大。
按理说,两年里股价翻番,即使跌到了4000点,投资者也仍大获其利。但麻烦的是,按证监会主席的说法,现在活跃的账户只有6000万左右,又由于这个开户数涉及沪深两市,因此可能只有3000多万的活跃交易者。而这3000多万户中,就有800万户是今年新入市的投资者,足以占活跃交易的1/4。新股民大多从3000点后陆续进入市场,尤其“五一”长假后市场即一步到位到4000点,此后入市股民更以日均15万户的速度登场,一个月300万户活跃投资者悉数被套,难怪有如此大的声音。
资本嗜血,一个只有上升才能赚钱的市场,“羊群效应”更容易放大。尤其在一个散户主导的市场,一旦下跌成为共识,所谓“多杀多”,行情变得尤其惨烈。印花税提高了频繁操作的成本,抑制短线炒作,对没有业绩支撑的股票作用最为明显。5月30日,两市有900多只股票跌停;5月31日,近300只股票跌停;6月1日,跌停股数接近700只。而这些跌停的股票大多在散户手中,对新入市的股民,其影响显然不只是上证指数不足400个点的变化。
抱怨解决不了散户的问题,学会辨识暴跌的征兆才是未来成功之道。印花税调整前,具有价值发现功能的股指期货已经预言了市场的下跌。5月29日,沪深300指数大涨2.3%,期货仿真交易却并没有跟随现货价格出现飙升,远月合约甚至以阴线报收,期现背离。初入市投资者若缺乏判断力,不妨借鉴仿真期货的价格发现能力。实际上,股指期货这一价格发现功能几乎是百灵百验,甚至在“2·27”大跌前,股指期货仿真交易没有创出新高,而股市指数不断创出新高,就背离了较长的时间。3月来市场3次超过5%都被预见到,突破3000点后的大行情更不在话下。
股指期货和股市的关系就如同老股民和新股民的关系,没有经验的新股民不妨多学习老股民的操作方法。期货因为杠杆效应,投机者对价格的敏感度远远高于股票投资者,更能“嗅出”涨跌的味道。仿真股指期货主力合约的走势在正常情况下可以提前反映3~5分钟后沪深300指数的走势,即期货市场能对股指的未来走势进行预期判断,而且准确度较高。而这样的能力除了在市场中摸爬滚打别无他法。4000点上,政策频出,证监会的风险教育使浸淫市场日久的期货交易者嗅到了更严厉调控的味道,转为悲观,而从未受到过打击的新股民们还在自信地以为“人定胜天”,显然,这就是专业水平的差异。
专业水平还表现在自我保护上。作为技术分析者,本无需学会预测经济走势,只要有一个流动性强且参与者众多的市场,能够双向实时交易,就可以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使资产稳步增长了。成熟的市场,暴跌皆发生在上涨之后,多方没能力将价格继续推高,必引发获利盘大肆套现。但多空在高位的“推手”还是有迹可循,甚至“9·11”前美国股市也是在跌势中,仿佛冥冥之中市场预知到有麻烦发生了似的,仿佛只要仔细观察盘面变化,风险永远是可以回避的。但以技术分析的角度,这次上调印花税的风险显然是不可回避的,前一天,上海和深圳股市明明是在创新高,而且是尾市上涨,毫无盘面陡转的迹象。事后的分析是,此时新股民的力量超过了老股民,他们横冲直撞,盘面上已没有技术分析的余地。
除了半夜应急出台的政策,投资者面临的风险还包括地震、海啸、恐怖袭击等完全不可预知的风险,一次突如其来的价格波动就可能把多年积聚的盈利送还市场。所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资本市场若不能自保,没有人会好心地赔偿你的损失。投资者唯一保全之法便是避免舍命一搏,永远为翻本留下资本。一次判断错误不至伤筋动骨,才有重新入场博弈的筹码。
股市16年,新一拨股民应该是最幸福的,经历了任何前一代股民都未享受到的牛市周期。从1991到2007年,上证指数从100点涨到4000点,股市主要靠8波上涨浪潮成就16年牛市辉煌,但此前的7次,短则两个月,长不过11个月,涨幅从53%到458%。除却这7波上涨浪潮,其余时间内平淡无奇。现在的牛市至少已经上涨了两年,比此前最长的牛市波段都长了一倍。新股民要知道的就是我们的市场从来不是一个只涨不落的市场,只宜波段操作。若想以门外汉的心态分享经济成果,不妨基金定投,以储蓄的心态投资。 股票股市危墙不立股民股指期货期货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