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味无穷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王泽清)
多年前,全国人民欣喜若狂地迎来了两首词。其中一首有这样一句:“不须放屁。”当时,我和全国所有的人一样在庄严而虔诚地学习这两首词,只是我隐约觉得其中的“不须放屁”语挺特别的。不久后,平地一声春雷,“四人帮”束手就擒;再不久后,我考上了大学。课堂上,一位老师提到那两首词,告诉我们当时一位名人论其“不须放屁”竟道:“读来让人回味无穷。”老师转述时特地加重了“回味无穷”4字的音量,神色间溢着对那位文人的不屑和鄙夷。老师显然认为:“放屁”之类怎么能入诗呢?
后来我学了文艺理论,还知道了鲁迅先生说过:画家中没有谁画鼻涕、画大便的。心想:那么,“放屁”也应归于鲁迅先生所说的大便鼻涕之类吧;要说描写有禁区,大约也就在这儿。但鬼使神差似的,我那硬币的另一面却在潜意识里逆向去找——“屁”。
后来读到有关党史的一处文字,说1948年“五一”节前,时任新华社负责人的廖承志发电报给周恩来请示中央精神以便节日发稿,电报上是这样的话:“五一节快到了,中央有什么屁要放?”(见郝在今著《协商共和》)廖公,大才子也,和最高统帅部说话竟如此放诞。琢磨之,除佩服他独到的文采而外,对“大俗即大雅”的判断又多了一层由理性而到感性的认识,且也相信有的“屁”确实可以入文入诗并且也可以使人回味无穷。回到党史的话题上,后来,周恩来如此如此说,廖承志这般这般听,于是,“中共中央发布了‘纪念“五一”口号’,号召召开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讨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问题……”(引文引自2003年5月22日《人民政协报》之《春秋周刊》B4版。)再后来听研究党史的人说,这就是新中国政权大厦的第一块基石。
再再后来,读“抗美援朝”的史料。读到停战谈判的内容,又有一处“放屁”的文字。朝鲜板门店谈判中方代表团高级顾问乔冠华给时任外交部办公厅主任的王炳南写了一封催寒衣的信。诗中提到记者的辛苦,是这样写的:“又有新闻记,日日得放屁,放屁如不臭,大家不满意。”
乔老爷,亦大才子也。他不说“每天都得写新闻稿”,而说“日日得放屁”;不说“稿子质量如果不高,大家是不会满意的”,而说“放屁如不臭,大家不满意”。再看草根层面的,极端恶劣环境下的油田工地上,井架被风吹倒了,但工人们仍岿然不动。请听他们豪迈的诗:“……你有线,我有衣,绑在一起抗天气;王张李,人心齐,雪是炒面风是屁。”如果说前面的颇可玩味;那么这里,则是“爽耳”,是回肠荡气了。 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