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灾多难的黎巴嫩
作者:薛巍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从贝鲁特到耶路撒冷》一书中写道:“黎巴嫩是西方世界与阿拉伯世界之间的货物集散地,因此生活非常富裕。西方的货物在这里卸船,或者在贝鲁特生产,然后运到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叙利亚。作为回报,沙特人、科威特人、叙利亚人利用贝鲁特的银行经营他们的财务,利用它的教育机构教育孩子,利用它的山区作为炎夏季节的休养地。”
然而黎巴嫩经常会陷入内战,这是因为黎巴嫩有17种不同的基督教、穆斯林和德鲁兹教派,在建国之时,是把他们硬拉在一起的。只有在穆斯林与基督教两派力量平衡的时候,黎巴嫩才有相对的平静和稳定。黎巴嫩最大的一场内战始于1975年,是围绕谁来掌握黎巴嫩政府问题在基督教民兵和穆斯林民兵之间展开的。第二次内战始于70年代后期,涉及穆斯林与穆斯林、基督徒与基督徒之间的斗争。而目前在的黎波里市附近发生的内战不同于以往,它始发于警察追查逊尼派极端组织“伊斯兰法塔赫”犯下的一桩银行劫案。
《泰晤士报》的报道说,5月27日,在距黎巴嫩北部伊斯兰极端分子的据点不远的地方,一个男孩侧躺在蓝色的被单上,身上缠着绷带。他刚刚逃离了地狱般的巴里德河难民营。这位12岁的孩子棕色的大眼睛里带着惊恐,他说:“我跟爸爸、妈妈和妹妹设法离开难民营。在距离军方的检查站大约40米的时候,有人朝公共汽车开枪。汽车翻倒了,我努力保护着妹妹,突然我感到背部被击中了。我看到妈妈被打中了头部,当场就死了。我妹妹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38岁的母亲还有6个月的身孕,他10岁的妹妹没有受伤。
他们跟着数万名巴勒斯坦人一起逃离巴里德河难民营。这个难民营是一片位于地中海和橘林之间的简易建筑和狭窄的街道,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方之一。所以自从5月20日黎巴嫩政府军和“伊斯兰法塔赫”武装分子交战以来,这里的平民就暴露在了炮火之下。为了防止黎巴嫩基督教长枪党民兵屠杀巴勒斯坦难民营的惨剧不再重演,黎巴嫩政府于1969年曾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达成协议,黎巴嫩军警不得擅入难民营,他们只能在外围向里面的敌人发起进攻,这是导致很多平民伤亡的原因之一。目前,双方冲突已造成约80人丧生,其中包括32名政府军士兵。
在黎巴嫩军队与“伊斯兰法塔赫”组织达成的两次短暂停火的间隙,近一半的巴勒斯坦难民逃离了巴里德河难民营。“难民营里没人支持伊斯兰法塔赫,他们不是巴勒斯坦人。但黎巴嫩军队在屠杀我们这些无辜的平民。他们朝难民营开火。”
黎巴嫩的12座难民营里住着以色列独立之时和其后历次中东战争产生的40万巴勒斯坦难民,他们不仅生活在贫困之中,也生活在愤怒之中,因此最近几年成为伊斯兰极端组织招兵买马的对象。
黎巴嫩6万人的军队只是在叙利亚两年前撤军以后它才开始变成一支国家军队。军队很弱小,缺乏装备、情报和训练,因为黎巴嫩的多种派系不希望军队被用来反对他们。
与黎巴嫩军队对峙的“伊斯兰法塔赫”是逊尼派武装组织,其领导人阿卜西是被叙利亚驱逐的巴勒斯坦人。■ 观察黎巴嫩难民